近百年羌族学校教育发展述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羌族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9.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8)03-0037-05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之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羌族总人口达30.6万余人,其中四川省近30.1万人,约占98.3%。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和绵阳市的北川、平武等县,其中尤以茂县和北川县羌族人口最多(为叙述方便,本文将羌族主要居住区域称为“羌区”)。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羌族学校教育也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羌族学校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羌区兴起了近现代学校教育。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羌区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初、中等学堂(学校)和一些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机构,并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开设了若干新的课程。
这一时期,羌区的小学教育发展快慢不一。各县都设有一所省立小学和1所或数所县立完全小学,并且陆续创办了女子小学,如1926年创办的茂县县立女子小学和1927年创办的理县县立女子小学等,均为羌区第一批女子小学教育机构。另外,还先后在茂县叠溪、太平,北川治城、青片,理县薛城、桃坪,汶川雁门、威州及松潘镇坪等羌乡、羌寨设置了小学。据称,1932年创办的茂县沙坝边民小学,是在羌族聚居点“实施初等教育的开端”。[1](p54) 1940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义务教育,羌区各县相继在乡(镇)和保分别设立了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尽管各地对推行国民义务教育执行结果不一,办学质量有殊,但从总体看促进了羌区小学教育的发展。
同小学教育相比,羌区的普通中学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1931年秋,草创“松理懋茂汶共立中学”(后改称“松理懋茂汶联合初级中学”,简称“联中”),招收普通班1班,学生50余人,但不久即因政局动荡停办;1941年,在茂县创办“茂松理汶县立初级中学”,首届招生26人,正式开始了茂、松、理、汶四县羌族青少年能在羌区接受中学教育的历史(后因经费分歧,该校改由茂县单独设立并更名为“茂县县立初级中学”);1944年,北川开办县立初级中学,首届招生41人;1948年,理县开办县立初级中学,首届招生42人。此为民国时期羌区仅有的3所初中。1949年秋,茂县县立初级中学招收高中学生10余名,开创了羌区高中教育的先河。
羌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兴起较为滞后。1930年,羌区政府扩充茂县民生工厂,“分纺纱、织棉、织毛、裁绒、染色诸科,饬各县屯,申送子弟入厂学习,……期学成回籍,易于规办”,[2] 可视为羌区职业教育的先声。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立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始创,设置畜牧兽医、卫生医士和畜产制造三科,学制3年。尽管该校多次变更校址,设备非常简陋,连一台显微镜都没有,但为羌区培养了不少技术人才。据统计,1938~1949年共办12班,有480人毕业。[3]
羌区师范教育发轫甚早,但发展曲折且缓慢。1930年,松、理、懋、茂、汶五县联合在茂县创办了松、理、懋、茂、汶一年制师范学校,招收五县考送的高小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40人,首开羌区师范教育单独设置的历史,但次年秋即停办。1940年,在黄炎培“开发边区”、“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四川“省立威州乡村师范学校”正式成立,此系羌区也是其后阿坝州最早建立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该校虽然规模较小,学生流动性很大,但却是羌区合格小学师资的主要来源。如民国时期茂县14名师范学校毕业生中有12名出自该校,[1](p214)约占86%。
民国时期虽然羌区近现代学校基本创立,但羌民子女进入学校念书者不多,教育质量也不高。析其原因:第一,学费昂贵,羌民难以承担。由于羌区的耕地等生产资料主要为地主阶级垄断,如汶川、理县、茂县3县占总户数8.85%的地主、富豪占有耕地面积的42.52%,而占总户数43.06%的贫、雇农仅占有耕地面积的16.45%,[4]其他公学、庙会的地产亦由地主阶级控制,广大羌民子弟交纳不起昂贵的学费,以致求学无门。如新中国成立前夕茂县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率仅为4%。[5] 第二,师资缺乏,且素质较低。当时羌区的小学教师以当地人为多,中学教师则有若干客籍汉族教师。教师数量随学校的增多而不成比例地缓慢增加。以茂县为例,1937年共有教职员27名,以当时23所小学计,平均每校不足1.2人;1948年共有公立小学教职员100人,以当时58所公立小学计,平均每校约1.7人。倘若减去其中所含职员人数,教师平均数则更少。在为数甚少的教师中,学历合格且懂得教育理论和教学新法者更是凤毛麟角。如1948年汶川县有教职工64人,其中师范学校毕业者仅18人,只占总数的28.1%,其余皆为中学及以下学历者。[6] 第三,发展不平衡,成效较低。如茂县唯城内及与汉区相接的“东南二路多有读书明道者,西北寥寥”,[7] 因“教资不良,教法尚未改善,经费支绌,设备无法补充,生活困难学童易于辍学”等原因,致使学校教育“成效甚鲜”。[8](p34) 加之羌区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较学校教育更为落后”,[8](p26) 因而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羌族总人口中仍有约95%是文盲,各地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仅为2%~4%。
二、1949~1991年羌族学校教育的发展
从1949年到1991年,羌族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羌区建立起了为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服务的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各村寨有村小,乡有中心小学,区和部分乡有初中,县有民族中学和高完中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质量比民国时期有了显著的提高。
小学教育数量稳步增加,注重提高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羌区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尤其重视在羌寨山乡增设民族小学,开办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小学(班),实施羌语辅助教学,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羌族真正有了为本民族服务的小学教育。以茂县为例,该县1950年仅有42所小学,在校生1072人,教师95人;此后学校和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最多时是1975年,有小学223所,在校生1.3万人左右;之后略有下降,到1990年,有小学188所,在校生11912人,教师693人。[9](p562)
中学教育显著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羌区中学教育在民国时期3所初中的基础上得到极其显著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各县均设有高完中1所,初中(含民族中学)数所不等,师生人数都有大幅度增长。如理县由1950年1所初中、40多名在校生和不足10名教职工,发展到1987年具有4所中学(含高完中1所),1218名在校生和近500名教职工(包括小学),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0名,占学生总数的82%。[10] 茂县中学教育1990年与1950年相比,在校中学生数净增44倍,少数民族(主要为羌族)学生的增加幅度更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茂县只有5名少数、民族初中生,约占当时初中生总数的7.7%;到1980年,已有少数民族中学生2600名左右,约占当时中学生总数的78.8%,为建国前夕的500多倍;1986~1990年,该县中小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并一直保持在90%以上。[1](p151) 在北川县,1979~1991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3700余人,高中毕业生3600余人。[11] 与1949年仅有127名初中毕业生相比,发展速度之快是不言而喻的。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形式多样。截至1985年,羌区共有中等专业学校4所,分别是:1940年创办的四川省立威州乡村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川西域州师范学校,1953年再更名为四川省威州师范学校);1960年创办的阿坝州农牧学校(该校创立时校址不在羌区,1981年在该校茂县教学点的基础上设立了阿坝州农业学校),以及1975年建校的阿坝州农机学校和阿坝州财贸学校(两校校址均设于汶川)。此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羌区还曾创办理县“五七”学校、茂县农业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名为“农业大学”)等中专程度的学校。20世纪80年代,羌区先后开办了设于汶川的阿坝州水电技工学校、工业技工学校等,少数县设立了职业中学或创办了附设于普通中学的职业班等多种职业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羌区几乎没有高等教育可言,甚至受过高等教育者也寥若晨星。如民国时期茂县只有大专毕业生8名,其中羌族毕业生仅为一二。[1](p214) 1951年,西南民族学院在成都成立,首届招生500余名,分属24个民族,羌族有了本民族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为加快阿坝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步伐,经国务院批准在汶川创建了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是阿坝州羌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羌族学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1991年,茂县有中小学197所,在校生16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92.4%;[11] 北川县有中小学304所,在校生19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51.3%。[12] 据茂县教育局统计,仅1977~1991年,该县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171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为1334人,占77.7%。由于大力发展教育,羌族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如茂县人口文化程度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除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无变化(均为0.23%)外,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由1.4%增至3.5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由2.86%增至10.24%,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由17.89%增至27.46%,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则由49.22%大幅下降到4.4%。[9](p118) 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羌族6岁以上受教育人口1982年时有43432人,占当时羌族总人口的42.26%;1990年时有112331人,占当时羌族总人口的56.66%。仅仅8年时间,全国羌族6岁以上受教育人口就增长了68 899人,增长近1.6倍,占当时羌族总人口的比例提高了14.4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足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40多年间,羌族学校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过,由于羌区地域辽阔,羌民居住分散,交通不够方便,各地、各村寨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加之羌区尚有部分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的学历标准,以及文化教育基础薄弱和学龄儿童汉语基础普遍较差等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初,羌族教育的发展仍相对落后。
三、1992年后羌族学校教育的发展
1992年后,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了新阶段,羌族学校教育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调整加大,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突出成绩。首先是普及初等教育成绩显著。第一,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如茂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992年为96.80%,到2003年增长到99.94%,高于该年四川省99.22%的平均水平;[13] 北川县1992年以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保持在99%以上,2006年达到了100%。第二,辍学率不断降低,17周岁完成率不断提高。如北川县15周岁完成率由1992年的98.43%提高到2003年的99.71%;茂县2006年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仅为0.05%。1995年前后,羌区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基本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心转到普及初中教育。初中在校生数快速增加。如茂县1992年仅有初中在校生2251人,到2006年有5523人;北川县1992年有初中在校生4841人,2001年最高达到了7833人,2003~2006年保持在7000人左右。13~15岁儿童净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17周岁完成率大大提高。以北川县为例,该县13~15岁儿童净入学率1993年仅为54.21%,到2003年后则保持在94%以上,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同期学年巩固率、毕业率、17周岁完成率分别提高了约10个、4个、39个百分点。经过努力,2000年前后羌族各主要聚居县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平武县、北川县、汶川县“两基”工作分别于1998年、1999年、1999年通过了省、市(州)人民政府的达标评估验收;理县、茂县、松潘县“两基”工作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通过了省、州人民政府的达标评估验收。
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后,羌区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呈现出先缓慢下降后逐步上升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高校招生人数较少,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需求较多,羌区不少学生初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致使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逐年缓慢减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羌区加大了“普九”力度,初中毕业生大为增加;与此同时,外出务工已变得较为困难,许多初中毕业生选择了继续上学;再加上1998年后国家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吸引了不少学生上普通高中,致使羌区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逐年上升。如茂县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由1997年的388人增长到2006年的1241人;北川县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由2001年的555人增加到2006年的179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数由474人增加到1436人,均增长了两倍多。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在调整中发展。1998年以前,羌区中等专业学校生源较好。如设于茂县的阿坝州农业学校,1990~1998年间培养了学生1000多人。1998年以后,国家逐步实行普通高校扩招政策,普通高中热兴起,加之中专取消分配制度,致使中专生源锐减。如阿坝州农业学校2000、2001年每年只招收了10来名全日制学生,而教师却有98人。[14] 面对这一情况,阿坝州政府不断调整州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1999年,将阿坝州农业学校与阿坝州农机学校合并,更名为阿坝州农牧经济学校;2003年,将阿坝州工业学校、阿坝州财贸学校、阿坝州农牧经济学校合并,组建成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校址设于茂县)。在中等师范学校方面,威州师范学校1993年更名为威州民族师范学校。2003年,阿坝州政府调整州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时,决定将该校作为州“重点办好”的唯一一所师范学校予以保留。在职业高级中学方面,成立于1984年的北川职业高级中学全日制少数民族毕业生数在1992~2004年间几经起伏:1993年最高时达到131人,2001年最低时只有19人,2001年后才稳步增长。茂县民族中学和茂县深圳福田希望中学曾在20世纪末开办过普通中学职高班,但由于生源不稳定开办几年就停办了。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1992年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羌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在普通高等学校,除了国家专门的民族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更为现名)、西南民族大学(原西南民族学院,2003年更为现名)等招收较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外,其他普通高校也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在招生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了降分录取。这在客观上扩大了羌族学生上大学的机会。1992年后,设于羌区的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该校1993年有在校学生逾千人;到2007年底,学校开办有2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达4000多人。羌族大学生毕业后大都服务于羌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总的看来,1992年后羌族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仅以羌族最为集中的茂县为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羌区办学的成绩。据统计,茂县1992~2006年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总计5422人,其中少数民族5183人,占95.6%。茂县少数民族几乎全是羌族,上述数据也基本上反映了该县羌族学生的升学状况。
由于全国98%以上的羌族人口居住在四川省,通过比较羌族与四川省、全国的人口文化程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羌族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根据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羌族每万人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2000年比1990年增长比例分别达到55%、52%、52%、181%,这一比例均高于同期四川省(-2%、36%、41%、157%)和全国(-4%、46%、39%、154%)的水平,反映出这10年间羌族教育发展速度快于四川省及全国。不过,虽然羌族人口文化程度进步较快,但与四川省尤其是全国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羌族每万人拥有的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为4912人,高于四川省(4296人)及全国(3570人)水平;羌族每万人拥有的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3046人,低于四川省(3932人)和全国(4 872人)水平。这说明未来羌族学校教育发展的任务较为繁重。
[收稿日期]200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