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
□ 李红英
〔摘 要〕 新课改明确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应当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教育主要是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科任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非班主任数学科任教师在这其中的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成型的重要时期,而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主科,因此十分有必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教育。以下就以本人作为非班主任高中数学教师的视角,结合笔者实例,探讨作为高中数学科任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几点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科任教师 德育教育 教育策略
1 结合教学内容,联想实际,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作为非班主任的数学科任教师,如果在数学课上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激起逆反心理[1],因此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时,y=ax(a>0,且a≠1),会发现如果a的取值不同,所形成的函数图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会出现增函数与减函数这两种相反的情况,见图1。
图1 a不同取值的函数图像
指数函数的这一特性,恰好揭示了量变决定质变的规律,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函数图像不会出现本质变化,但一旦超过了这一范围,则必然会导致质变。基于此种特性,笔者联想到很多高中学生可能觉得体育锻炼会缩短学习时间,经常找借口不参加集体体育活动,不参加间操。课堂上笔者就结合指数函数的特点讲到:“正如指数函数,虽然短期不参加体育活动不会对身体带来太大影响,但经常性不去参加集体体育锻炼,就会出现质变,如使学生逐渐养成孤僻的性格,且会使你们体质下降,甚至导致肥胖,大家想想一个性格孤僻,身材臃肿的人,即使学习再好,不也是‘书呆子’了吗,你们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本堂课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引申,联合实际以诙谐且极具人情味的语言,让学生嘴角上扬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用心,显然这种方式,比苦口婆心的生硬说教要好得多。在这堂课结束之后,笔者发现,以往经常找借口不参加集体体育锻炼的学生,都有了极大改变,特别是最喜欢找借口的女生,反而更积极参加集体体育锻炼,也许是女生爱美,更担心缺乏锻炼导致发胖的原因。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好的,学生不再撒谎逃避集体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中也能更加感受到集体的意义,这对于构建完善的人格都是具有极大益处的。
2 利用数学中的美学性,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中生的虽然具备了基本的审美能力,但其审美价值取向尚处在形成阶段,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形成偏离主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例如很多学生喜欢追求新潮,追求名牌,甚至时常可见学生们在这些方面的相互攀比情况,还有见很多高中生喜欢将本应来学习的时间用在了穿着打扮上。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取向也应当作为当下德育工作的重点。
作为学生的本质工作是学习,追求美虽然不存在错误,但要适度,爱因斯坦曾说“所谓美,本质上是简单性的。”,学生追求新潮、名牌,用各类装饰繁复堆砌出来的“美”,其实并非就是“美”的。同是爱因斯坦还曾说过“只有借助数学,才可能够展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正如其所说,首先我们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可以用来描述社会、生产、生活等诸多内容,为了向人们呈现直观清晰的描述,就需要利用数学知识将繁多的数据通过计算、化简、规划标准等以最简洁清晰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例如财会、测绘等都里不开数学的简单性美。
在高中数学中也同样存在简单性美,以图2为例。
图 2 椭圆方程的简化过程
通过这个化简过程可以看出典型的简洁之美,笔者就借此展开德育教育,对学生说:这个化简过程将冗杂的数学解法最终化简为寥寥几笔,而化简的最终结果却是最直观的本质,同时包含了一种对称美,没有化简前的公式仿佛就是在本质上加上繁复装饰,这些装饰不但影响了原有的美感,反而还使人难以看清本质,这不就是一种得不偿失吗?”在这节课中,笔者就借助数学的简单性美,进行了关于审美取向的德育,虽然并不能通过这一堂课能够完全转变所有学生的审美取向,但通过学生的目光也能看出,这种德育教育必然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尚没有构建出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以培养道德情操为目的的高中德育工作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点。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将其引申,并将德育教育渗入其中,故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十分可行的,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芹等.浅谈德育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21
2 荆孝民等.普通高中国际班学生德育教育思考[J].发展,2014(11):103~104
作者单位:新疆福海县第一高级中学
论文作者:李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数学论文; 指数函数论文; 高中论文; 笔者论文; 集体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