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_周晓琴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_周晓琴

周晓琴(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天津 301617)

摘要: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是中小学生的教育基础,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未来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体育锻炼是全身心的体现外在的肢体活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利用体育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锻炼对体育行为、体育竞赛、体育内容等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和劳动习惯,旨在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锻炼;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04-0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能够把学生培养成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那才是真正的教育”。本文用文献法、问卷法等方法,对南开区水上小学二年级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并从增加体育锻炼的角度分析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指人的一种个性心理表征,一般是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较为固定的、并且十分机械的达到某种自动化状态一种倾向;具有稳定性、后天获得、自动化等特征。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先天性,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教育环境训练获得的。在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启蒙阶段,是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学校教育加强对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2南开区上水小学良好行为习惯的现状

2.1劳动习惯现状

在对286名学生在家是否有参加劳动中,偶尔帮助父母做劳动或自行收拾自己房间的有127名,占所调查人数的44.41%;经常参加劳动是73人,占所调查人数的25.52%,86人从来没有参与过劳动,占所调查人数的30.07%。数据可以说明,本校小学二年级在家经常有劳动习惯的只有不到30%,二年级学生对劳动并没有形成习惯,需要进一步的教育与培养。

2.2 学习习惯现状

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只有21.33%的学生在上课前对下一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且16.78%的学生在课后经常进行复习;老师布置作业有47.20%的学生都会拖延到晚饭之后;并且完成作业后51.75%的学生从不检查。

2.3 礼仪习惯现状

在对286名学生家长对学生有关个人礼仪(言谈举止、知错能改等方面)进行调查中只有66.08%的学生有如此习惯;在公共礼仪(大声喧哗、不打扰别人工作或学习等方面)只有21.33%的学生有这样的习惯;社交礼仪(同学之间不打架、相互帮助等方面)的有27.62%的学生。

2.4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

其一,教师或同伴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小,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但是学生模仿能力正处于良好状态,周围同伴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上影响学生。

其二,家庭背景原因。家庭环境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平时生活中的态度与行为,都会极大的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三,社会因素原因。社会环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逐渐复杂,由于低年级学生自我认知和分辨的能力较为缺乏,无法对社会环境的不良行为习惯做出正确的选择。

3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策研究

3.1 增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习惯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体育锻炼中,教师应尽可能的增加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在校练习、回家复习、而后全部掌握,长期以来学生会对内容产生质疑,使所学知识更进一步;最后对学习形成:开始学习——复习——质疑——提高、上课之前预习——上课认真学习——质疑——提高这样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期形成良性循环。特别在体育课中,由于体育课是身体动作,使自身符合自身特点或在锻炼过程中使自己感觉舒适,就会对其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2 增加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交流习惯

在教师或者某个学生参与到评判竞赛成绩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公平和公正”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在一定情况下处理紧张的人际关系,培养低年级学生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做到一视同仁,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控制自我注意力的转移,不会在一定规则中取得成绩,造成双争执、情绪激动的情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好自己公平的态度,以鼓励学生为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3增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行为与习惯

人的身体锻炼主要是以学生的心理为主要活动中枢,是从感觉再到大脑皮层主导机体的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体肌肉产生的刺激反应。对学生产生的不良情绪可有效消除,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学生阶段体育锻炼更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体育锻炼制定计划时,必须结合心理健康同时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这样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在某一方面得不到满足的心理,摆脱压抑及消极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和不断提升自我意识、自我控制的能力。

4.结论

良好行为习惯是中小学生的教育基础,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未来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体育锻炼是全身心的体现外在的肢体活动,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按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身体素质以及学生在平时参与锻炼的时间、习惯等科学的制定下课时计划,同时利用体育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牛进平.探究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2,4:71-72.

[2] 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35(3):73-75.

论文作者:周晓琴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  ;  ;  ;  ;  ;  ;  ;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_周晓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