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治:STS背景下的新方向_政治论文

科技政治:STS背景下的新方向_政治论文

科学技术政治学:STS背景下的新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科学技术论文,方向论文,背景下论文,ST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7)1-052-03

一 科技政治学的兴起

1.时代背景

进入20世纪,科学活动日益从个人或少数人的独立研究发展成为大规模、有分工、高度组织化的集体,也即从“小科学”逐渐发展到“大科学”。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建制的性质越来越明显地突出来了,并且出现了“小科学”时代并不那么明显的特征:首先,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科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科学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次,科学共同体的内部关系日益复杂化,渗透了许多的政治价值。大科学时代所出现的这些特征表明传统的一些看法正在经历着一场范式意义上的革命,并引发了许多有待深思的问题。比如:是否还存在客观理性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日益价值化会有什么效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会给人们的政治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国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干预会影响科学技术活动的客观中立性吗?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政治活动对科学知识活动会带来何种后果?政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否存在有机的空间?这些新形势向我们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仔细分析和研究在大科学时代中科技与政治发生的关系,建立一门新的学科——科技政治学——予以系统地研究。

2.思想基础

关于科技与政治的关系这一主题一直是当代西方科技哲学研究的热门问题。传统的科学技术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独立于社会情境的独立自主的东西,它并不受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观点越来越受到当代科技哲学的挑战和质疑。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不同的意见。例如,关于科学技术的政治负荷问题;科学技术的政治意义;科学是否是意识形态;政治权力对科技的干预;科技活动中的政治因素;政治权力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互动等。这些意见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基本的哲学观点而引起的。这些分歧主要与当时所兴起的学术思潮有关,比如,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对科学的政治效果的讨论动摇了传统的科学知识观;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对科学技术的统治性质的揭露;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从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社会学意义的研究,打开了科学知识产生的“黑箱”;福柯对现代社会权力关系的研究和美国科学哲学家劳斯的科学知识/权力观,则拓宽了传统的“政治”与“权力”的范围,把科学知识的政治学研究引入了新的方向①;芒福德、埃吕尔、温纳等人对技术工具主义发起了攻击,认为技术不可能是政治中立的,相反,它是负荷政治的。

由此,科技政治学作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其产生一方面得益于新的科技观对传统科技观的解构,导致科学技术客观中立性或价值无涉性的幻想遭到破灭;另一方面受到新的科学社会学新范式的推动,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政治建构的产物。在传统的科技论背景下,对科技与政治关系所发生的观念变化以及所出现的新思潮为科技政治学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政治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科技政治学还仅仅是一门前沿性的研究领域,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成熟的学科。一些学者对科技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还持有疑问,对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理论立足之处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科技政治学的基础研究比较落后。据笔者在网上搜索的结果得知,在国内各大高校中,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政治系率先对研究生开设了这门学科,由徐辉教授主讲。该门课程主要是在政治学的理论背景下、从4个方面(政治文化与科学理性、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技术的政治价值、高新技术与国际政治)来进行讲授的,笔者也有幸修了这门课,受到了诸多的启发。在国外,科技政治学更多的是在STS的学科背景下来建设的。美国和日本就十分注重科技政治学的学科教育,正朝着体制化方向努力。比如,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STS系的专业队伍是有具有多学科学位(哲学、历史、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并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构成。这样,使培养的学生都在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里,得到与哲学、伦理、政治、法律等学科的结合与熏陶,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深厚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知识视野上来理解思考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此外,该系要求博士生在四个主要学科领域(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政治学)的至少三个学科领域中,修完由其选择并被学校认可的研究生水平课程②。再如,日本的STS教育更为活跃,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其中科技政治学就是其中一门,其内容包括第三世界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摩擦、研究所的运营等等。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向学生全面讲授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他们这样做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科技素质奠定知识基础,而且还为促进科技政治学教育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使科技政治学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培养专门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学科条件。可以看到,科技政治学的体制化道路还十分漫长,这与现实中对这门学科建设的迫切需求是不太适应的。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政治化,政治科技化,科学技术体系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与政治互动关系规律的深入研究与揭示,科学技术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最终会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可以预测,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兴起对日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民主化将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政治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加强了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政治学研究,同时也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拓宽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即认为科学技术属于后现代的知识范畴(即科学技术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也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这有利于我们认识社会知识的总体状况,从整体上考察科学技术的政治哲学意义;此外,还注重女权主义以及环保主义的科技观。

科技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既是政治学面对科学技术所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挑战从内部产生的回应,同时也是科技论对科学技术与政治关系讨论而引发的理论变化做出的回应。科技论对科学技术与政治关系的讨论也成了科技政治学建立的理论动力。可以看出,科技政治学摆脱了传统的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探讨的模式,而是把科学技术置于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考察,揭示政治与科学技术互动所产生的实践后果,以寻求科学技术与政治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机制。

三 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学科属性

1.国内外学者的定位

科技政治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关于它的学科属性问题必然存在某种争议。下面分别探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对此的不同看法。

国内学术界一般对科技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科技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对科技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要用政治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以拓展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内容。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陈振明③,郭夏等人。二是认为科技政治学属于自然辩证法,即科技哲学的应用领域。如,张明国认为,“自然辩证法包括内核学科和外缘学科,其中,科技政治学则属于自然辩证法的外缘学科,它不像内核学科那样稳定,相反,可变性较强”④。此外,还有的学者(如,沈律)认为科技政治学属于科学技术学的理论范畴。⑤

在国外,对于科技政治学的定位则似乎比较一致,认为它属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分支。比如,日本在探讨建立STS系之际就提到,该学系应该包括科技史学、科技哲学、科技政策学、科技社会学、科技经济学、科技法学、科技政治学、科技大众学、科技伦理学、科技环境学等内容⑥;西方国家也把科学技术政治学列为STS教育的专业课程。美欧许多大学已经出现了独立的STS学科建制。实行这些STS计划的大学都面向全校实行STS辅修、选修课程。其中,科技政治学就是STS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2.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学科属性

无论将科技政治学定位于政治学新兴分支学科还是科技哲学的应用领域,由于各自的落脚点和注重点不同,其间的差别都是很大的。把科技政治学定位在政治学的领域,也许侧重的是政治学的主题,比如,民主、权力、官僚、国际政治等。把科技政治学定位在科技哲学的领域,侧重的则是科学技术本身。由此,本文倾向于把科技政治学定位在STS的领域,侧重的是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和运用,并不仅仅偏重于一方,这样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运用,并涉及多学科与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⑦ 它的诞生表明了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条件的深刻反思,其宗旨在于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克服科技的负面作用,谋求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STS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和社会作为统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独立对象来研究,并把科学、技术放到人和自然与人和人的社会相统一的“巨系统”中去思考,“将科学技术当作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来理解”,实现了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目的,这也体现了STS不仅是一种新学科,而且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理念。我们知道,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政治学就像科技伦理学、科技学一样,折射了STS研究的某个侧面现象。对于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多样的、相互建构和相互强化的关系,科技政治学只有在STS背景下同时进行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才能永葆活力。因此,就科技政治学的学科属性而言,把它归为STS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应用领域比较准确和恰当。

四 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内容涵盖

一般说来,政治学研究的是一切与政治活动相关的现象,即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揭示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或规律性,提供政治领域的相关知识。⑧ 科技政治学就是系统地研究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政治现象。那么,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政治现象又是什么呢?由于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政治现象的范围确实非常宽泛,又因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所遵循的理论范式又各不相同,因此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经典定义可以依循,现在我们只能根据已经发表的论文或者出版的著作来讨论这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科技政治学应该包括两大研究内容:首先,科技政治学的理论研究。比如,科技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史;科技政治学的比较研究;科技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科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科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属性等等。

其次,科技政治学的应用研究。它包括两方面:第一,科技体系中的政治研究。即通过利益关系、暴力使用、冲突调节、资源分配等维度来研究科技活动中的政治关系,考察科技活动本身所发生的各种政治现象。这一微观研究主要是对科技活动内部和科学知识本身进行政治学意义上的研究,比如,科技共同体中的等级权力关系,政治权力如何影响科技知识的产出以及科技资源的分配,科技活动中的政治斗争,科技争论中的利益妥协等等。第二,科技体系与政治体系的互动研究。即通过公共政策、公众参与、公共行政、国际政治等政治的各个领域来考察作为独立系统的科学技术与外部的政治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作为独立主体的科技系统和政治系统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

可以说,一方面,科技政治学的理论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虽然目前许多学者尤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对微观的科技政治活动涉足很多,对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公共行政等关系的应用研究也有了一些可喜成就,但是随着科技活动的发展情况以及目前所涌现的一些问题来看,笔者认为科技政治学的应用性问题研究还应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科技专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研究是将科学家请进政府部门担任科技顾问好还是采用科学家协会,形成政府与群众的纽带好。此外,当科技专家成为政府要员后,研究科学与政治的相互作用问题。比如,这些政府要员知识结构的“再造”问题,这些政府要员对现有政治的冲击问题,以及科技官员执政后所产生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重要。⑨

第二、研究科技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和途径。在集权政治中和民主政治中科技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就东方和西方而言,当科学家的智慧变成领导者的决策目标时,转化方式有什么特征,其中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第三、研究科学家权力精英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二次大战后,各国政府都被科学家的权力精英问题所困惑。在这些科学权力精英与政府意见不一致时,为什么会形成“政治上不同意见者”或“政治反对者”?

第四、研究科学的非制度的政治学。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主张遍布整个社会,这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自身和世界进行思考的方式,因此,除了关注正式的政府机构和科学机构外,在考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的文化政治学中也要关注环境保护主义者们的科学技术观、女权主义者们等各方面的研究,用海斯的话来说,“STS需要更多地关注科学的非制度的政治学”⑩。随着环保主义的积极行动,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涌现了大量的环保团体,他们所研究的环保议题也积极地传播到了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国家,环境运动已经成为一种积极的压力组织,它们反对专业知识,呼吁公众积极地参与科技决策。(11) 在70年代兴起的女性研究“不仅关注机构中的歧视和性别文化,而且也关注科学理论中的歧视和性别文化”(12)。女权主义与环保主义一样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它在许多国家中都成功地把新的议题列入了国家的科技政策议题中,考察他们的科学技术观也是科技政治学的研究内容。

第五、解释阻碍人们更广泛地分享科学技术在政治上的权威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考察那些持有异议的科学家,他们为劳动者、消费者或者其他非商业的社会力量提供了反抗性的专业知识。(13) 另一方面,分析公众与专家对峙的动力学——这成了知识政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进入争论的议程是什么,没进入的又是什么,人们努力使科学知识成为日常知识的补充在什么情况下会成功,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

第六、研究科学家的意识形态活动。由于现代科学与商业的联系不可避免,受此联系关系的驱动,科学应该对研发的合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当行为承担部分责任。但是,科学家以及同盟者为了免遭指责,会进行一些修辞学-意识形态活动,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更充分地分析科学家及其机构对商家的结构性关系做出反应的途径。

第七、决策者做出科技决策的过程。假设决策者在特别的环境中追求某个特别的技术项目,但是决策者仍然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操纵才能获得决策,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决策的呢?他们采取什么方式来鼓励、诱惑、强迫自己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做出特别的决策以推动该项目的实施呢?这是科技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支持某个技术项目的决策者正在努力获取便捷的决策,但是其他人也许在致力于阻止或改变这些技术项目或者使关键的决策者做出不同的决策。了解“谁”在这场争斗中“获胜”,“谁”却“失败”,获胜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于理解科技政治学也是至关重要。(14)

注释:

①刘郦:《知识与权力——科学知识的政治学》,《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68-71页。

②胡理毅:《从STS的兴起看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5-8页。

③陈振明:《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新知识图景——学科、流派与主题》,《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第33-40页。

④张明国:《大调整时代的自然辩证法——“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刍议》,《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期,第61-64页。

⑤沈律:《科学技术学——对科学技术全面系统研究与反思的科学》,《科学学研究》,1993年第3期。

⑥张明国、殷登祥、甫玉龙、陈凡:《中日两国学者的STS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4期,第70-74页。

⑦殷登祥、R.威廉姆斯、沈小白:《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⑧陈振明:《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⑨司倩:《政治科学学论纲》,《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年第1期,第29-33页。

⑩Susan E.Cozzens,Edward J.Woodhouse.1995.Science,Government,an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A].In Sheila Jasanoff et al.( eds)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age Publications,551.

(11)Cotgrove,Stephen.1982.Catastrophe or cornucopia:The environment,politics and the future[M].Chichester,UK:Wiley.

(12)Rothschild,Joan.( ed.) ,1983.Machine ex dea: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Elmsford,NY:Pergamon.

(13)Messing,Karen.1990.Union-initiates research in genetic effects of workplace agents[J].Genewatch,6/4-5:8-14.

(14)Hamlett,Patrick W.1992.Understanding technological politics: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标签:;  ;  ;  ;  ;  ;  ;  ;  

科技政治:STS背景下的新方向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