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句论文,语义论文,机制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前人对反问句否定语义来源的解释
中外学者都将反问句的语义概括为“否定+命题”。吕叔湘说:“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1]290英语中反问句的语义也被解释为“对反面的断言”(assertion of the opposite polarity)。但中外学者对反问句否定语义来源的解释却很薄弱。Chung-hye认为反问句否定的意义可能来自量的准则,即“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他说:“如果说话人相信命题p在语境c中很可能成立,那么c中最大信息量(informativeness)的命题是—p。”而根据适量准则,说话人要采用信息量大的命题(—p)来说出问句,这就意味着在c中,说话人相信p很可能成立[2]201-229。这一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因为—p具有最大的信息量是以相信—p是真实的为前提的。p与—p正反对立,既然说话人认为具有最大信息量的—p是真实的,那么他还会相信“p很可能成立”吗?有人认为反问句中“哪”“什么”等疑问代词起到了否定词的作用[3]394,484-485,但对疑问代词如何起作用的缺乏深入分析,也不能解释没有疑问代词的反问句否定义的来源。许皓光认为反问句中反问语气相当于一个否定词,构成反问语气的主要因素有:语境、副词、重音、语序和词语意义的虚化等[4]66-68,但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也未见详细说明。有人认为反问句否定义来源于语境[5]86-91,李宇明、邵敬敏在谈到识别反问句要依赖语境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6]91-99,[7]167。郭继懋认为反问句的字面意义是对反问句预设的反映[8]111-121。徐盛桓认为特指反问句的否定语义来自发话人早知疑问词所构成的疑问项的信息域是个空域,对于是非反问句来说,发问人的设疑刚好同他心目中所认为的实情相反[9]9。那么,反问句的否定语义到底来自哪里?
我们认为要想弄清楚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必须弄清反问句是怎么产生的。
二 反问句生成机制假设
反问句的使用涉及一系列推理过程。本文根据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10,11],[12]59-82构建反问句生成机制假设。该假设由语用条件和运作过程构成。
行为条件:存在一个行为q,有人认为q对,反问句说话人认为q不对,欲否定q[8]。如:
1)李石清:经理,我又先拆开看了。
潘月亭:(强压下愤怒)你怎么能把我的信拆开?把信给我。
行为q是李石清将潘月亭的信拆开了,潘认为q不对,欲否定q。
认知条件:说话人要有推理能力:欲否定q,可以通过否定q的前提p(prerequisition)来实现,需推断出q的前提p。例1),潘要否定q,可以通过否定q的前提p来实现。潘推断q的前提p:通常人们不能私拆他人信件;只有在有原因和理由的情况下,才能拆他人信件。你拆开了我的信件,一定是有原因和理由的。
关系条件:建构p与q之间的反蕴涵关系:只有p才q,p假则q不合理。潘建构p、q的反蕴涵关系:只有在有原因和理由的情况下,你才能把我的信拆开。
实质条件:说话人对p提问。潘对p提问,使用疑问代词“怎么”问原因和理由:“你怎么能把我的信拆开?”
语境条件:在说话人看来,语境不支持p,p假,所以q不合理。在潘看来,语境中不存在你拆开我的信的原因和理由,所以,你拆我信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运作过程。说话人接收到对方的行为q,认为q不对,想否定q。要否定q,可以通过否定q的前提p来实现。说话人运用推理能力推断出p,并建立p与q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p真q才真,p假q不合理。说话人对p提问,逼迫对方在语境中搜索答案;因为疑问句的功能就是:你真实地告诉我……语境提供的答案不支持p。所以p假,所以q不合理。前者是字面意义,后者是语用含义。
反问句的基本语用含义是q不合理。
在语言学和逻辑学文献中,“前提”与“预设”常常混用。我们这里的“前提”是指必要条件,即“只有p才q”中的条件p。p反蕴涵q,即p←q。与预设的区别:肯定句与其对应的否定句前提是不同的,预设是相同的。比如“我还想吃”的前提可能是“我没吃饱”,其否定句“我不想再吃了”的前提可能是“我吃饱了”,但它们的预设都是“我已经吃了”。反问句中的前提是说话人利用回溯推理推断出来的,预设是固有的。前提可能不与话面重合或相迭,预设总有一部分与话面重叠。预设是听说双方共享的,前提不一定为双方共享。
三 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
由反问句的生成机制可以看出,反问句否定语义是来自语境条件。语境条件指说话人预先设定的限定反问句只能朝说话人所期待的方向理解的各种语境因素。
特指型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疑问代词所代替的人、事物、原因、方式等,在说话人看来,在语境中并不存在,如徐盛桓所说,疑问词所构成的疑问项的信息域为空域[9],从而造成反问句字面意义中的否定语义。如例1),在潘月亭看来,语境中不存在你拆开我的信的原因和理由,“怎么”在语境中为无指,其信息域为空域,即“你没有原因和理由拆开我的信”,这就造成了否定语义。再如:
2)一员工突然闯入经理办公室,经理气愤道:“谁让你进来的?”
在经理看来,语境中不存在一个让员工进来的人,“谁”在语境中为无指,其信息域为空域,即没有人让员工进来,从而造成了否定语义。徐文仅指出了这一种情况,其实还有两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说话人预先设定疑问代词指称对象与说话人预先设定的受话人对疑问代词的指称对象的理解完全不同或正好相反。这种情况下,疑问代词所构成的疑问项的信息域并不是空域,而是说话人认为,他与受话人对疑问代词的指称对象的理解不同。如:
3)戈:你这人怎么这么无耻啊。
刘:诶诶诶,谁无耻啊?谁无耻啊?
这里的“谁”信息域并非空域,而是其所指对象说话人和受话人有不同理解:在戈看来,指刘;在刘看来,指戈。刘主观上认为,不是我无耻,而是你无耻,这就产生了否定语义。
第三种情况是,说话人心目中有了一个衡量事物的标准,预先设定某物达不到这个标准,再故意对该物在标准中所处的等级提问,以说明它不符合标准,从而产生否定语义。如:
4)他们算什么,有知识算什么?还不是个穷光蛋,他们哪能跟你比,你有钱,这个世界钱才是万能的。
5)你算老几?敢对我指手画脚!
例4)说话人心目中衡量人的标准是钱,故意对他们在这个标准中所处的等级提问,从而说明他们达不到“有钱”的标准,产生否定语义:他们算不了什么,不值得尊敬。
是非型反问句的否定语义也是来自语境条件。在说话人看来,语境提供的信息不支持p,而支持—p,造成了否定语义。具体而言,来自背景知识、当前行为和说话人的主观认识。
6)你连这么小的孩子都欺负,你还算人吗?
不仅说话人,一般人也都认为,成年人不能欺负小孩,而“你”连这么小的孩子都欺负,当然不能算人。否定语义是由背景知识和“你”当前的行为带来的,也是说话人的主观认识。
7)李冬宝先动了心,“不出钱不费力、又扬名又风光最后还能有进项。”“可这事也太好了,好得都悬了。”戈玲道:“这年头有这种好事么?我可是头一回碰见。”
这年头假货满天飞,骗子遍地行,这样的背景知识使得戈玲认为,这年头没有这种好事。否定语义来自背景知识和说话人的主观认识。
8)李:话是糙点儿,可理儿不糙。
张:还不糙啊?我听着都寒碜。
李冬宝认为话糙理不糙,张义和针锋相对,认为理也糙,这就产生了否定语义。这里的否定语义来自说话人的主观认识:这只是说话人的看法,受话人并不认可。
选择型反问句可能否定前项(如9)),也可能否定后项(如10)),还有可能列举的各项都被否定(如11)):这些都没有形式上的标志,都只能依赖语境条件才能确定。
9)张妻:“我跟着你背了多少黑锅?”张名高生气了:“怎么这么不懂道理呢?你的形象重要还是我的形象重要?”
10)姜夫人,我问你,是谁的命令算数?听我的,还是听萧育的?
11)我跟你是亲戚?是老朋友?还是我欠你的?我走哪儿你跟哪儿,你这一趟一趟的算怎么回事?
四 相关问题的讨论
有学者认为反问句的字面意义是对反问句预设的反映,似乎可以推断反问句否定语义来自于说话人的预设[8]。预设是背景信息,字面意义是前景信息;而否定语义无论是在字面意义中还是在语用含义中,都是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的预设性质完全不同。再者,预设是说话人与受话人共享的知识,而反问句的语义“否定+断言”在许多情况下恰恰是受话人所不认可的。如例8)说话人与受话人的看法完全相反。再如:
12)戈玲脸气得刹白:“哪条也没记,说的都是人话吗?”牛大姐又窜起来:“怎么不是人话?哪条说错你了?……”
戈玲认为刘书友和牛大姐说的不是人话,牛大姐当然不这么看。牛大姐认为自己说的话没有理由和原因不是人话,自己没有一条说错戈玲了,这些也显然不能为戈玲所接受。
有些学者注意到反问句的理解要依赖语境。刘松汉说,“反问句在语言环境中一般都有充分条件的语义前提,而反问句只是这个充分条件的前提的必然的毫无疑问的结果”,这个前提可以在句内、句外或背景中[5]。如:
13)婚姻大事怎么会是闲事呢?
14)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说?
15)离了他地球还不转了?
李宇明认为对于无特殊标记的反问句的识别必须靠对语境(上下文、文外背景)的把握,可以通过上下文、逻辑事理和问话人的举止表情来识别[6]。邵敬敏明确指出:“由于反问句是一种句子的语用类型,反问句的确认以及语义理解,必须紧密依靠上下文语义、语境义以及句义这几方面意义的协助,从这个意思上讲,离开了交际场合,排除了交际目的,孤零零的一个疑问句,就无所谓是否属于反问句了。”[7]169这些学者从反问句的识别和理解的角度对其否定语义的来源做了精当的概括。但这些观点难以解释下列反问句的否定语义:
16)没人爱我。我一个普通教师,谁能看上我呀?
17)甲:他可是大学教授呢。
乙:大学教授就了不起啦?
18)我住院欠的钱怎么办呢?我给郭打电话……他把我悄悄的叫到外面的一个茶馆,问我说:“你找我做什么?”我气得不知说什么好,怒声反问:“你说我来做什么!?那天不是因你我才大出血吗?”
例16)中的“我”是个年轻、漂亮的女教师,这么一个女教师被人看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事实上她也确实被人看上了。这些语境信息并没有阻止反问句“谁能看上我呀?”传递否定语义“没有人能看上我”。即使删去“我一个普通教师”,“谁能看上我呀?”也还是传递否定语义。大学教授在一般人看来确实了不起,可是这种背景知识并不能阻止例17)的反问传递否定语义“大学教授没什么了不起”。例18)“我”住院是“你”造成的,“我”自然来找“你”。可是,“你”的反问“你找我做什么?”仍然要理解成“你不应该来找我”。可见,这些语境信息和背景知识并没有改变反问句的否定语义,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觉得,强调必须依靠语境才能识别反问句的否定语义的观点是从反问句的理解方面来说的,从理解方面来看,这种观点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听话人理解反问句之前,在说话人说出一个反问句的时候,说话人就已经将否定语义注入其中了,即反问句在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否定语义。我们之所以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或背景知识推断、解读出反问句的否定语义,乃是因为否定语义本来就在反问句中。因此,从根本上讲,反问句的否定语义来自说话人主观上的否定态度。Lyons认为说话人在说一句话的同时,也发表了对这句话的看法,表达了对他正在说的这句话的主观态度[13]739。Austin认为,说出一个施为句(performative)也就实施了一个相应的言语行为,如,说“关门!”,就等于说“我命令你关门”;说“你可以关门”,就等于说“我允许你、我同意你关门”[14]73-74。甚至,说出一个述谓句(constative),也就是在实施一个陈述的言语行为,相当于“我陈述……这是个事实”[14]134。据此,我们认为,反问句的意义中隐含着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成分,相当于“我认为……”。因此,例16)-18)可以分别解释为:我认为,没有人能看上我;我认为,大学教授没有什么了不起;我认为,你不应该来找我。这种主观性的否定语义也有其客观基础,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跟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主要的还是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紧密相关。比如,例17)乙认为大学教授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只是乙的个人看法,不是客观真理,多数人未必同意。由于这种否定态度是说话人主观上持有的态度,与说话人密切相关,所以也是一种语境因素。
反问句的否定语义来自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上下文和背景知识并不是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它们只是说话人用来强化否定语义的语境因素。它们经过了说话人的选择与过滤,明显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故意的印记。如例13)说话人故意选择“婚姻大事”来表述婚姻,以强化不是闲事;例16)说话人有意选择“普通”一词修饰“教师”,以强化没人能看上我。这种经过说话人选择和过滤的上下文和背景知识不是纯粹的客观的语境,具有说话人的主观性,可以称为说话人的“主观语境”。正因为如此,我们特别强调,语境条件是“在说话人看来”,语境不支持p。
[附记]本文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得到导师陈昌来教授悉心指导;匿名专家提出了宝贵意见,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