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于目前投资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为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投资结构。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调整 投资结构 经济增长方式
一、投资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及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国今后整个经济工作的关键。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上来。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因此,无论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还是集约型经济增长,都离不开一定的投资。但是,由于投资结构不同,从而经济增长的方式也不同。这是由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所决定的。
投资结构是一定时期投资总量中所含各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考察,投资结构通常有:(1 )反映投资最终使用方向的投资结构,即各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关系。(2 )反映投资用途的投资结构,包括投资的技术结构和投资再生产结构。前者是指固定资产投资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机器设备投资和其它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后者是指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3 )反映投资规模的投资结构,即大型、中型、小型投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4)反映投资空间组织状况的投资区域结构, 即投资在全国各地区之间的比例关系。此外,还有投资主体结构和投资所有制结构。
投资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作用。一是投资结构通过形成和影响经济结构,进而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一定的经济结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物质基础。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粗放型的。随着工业化建设,特别是经济成长已越过工业化初始阶段后,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一般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由此决定了我国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一大批工业项目的新建,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成,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很明显,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其初始形成,是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实现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尽管与存量资产的调整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投资结构的调整。因此,投资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二是投资结构通过影响和决定技术水平及技术结构,进而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技术结构不断优化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以较低技术水平为主的技术结构,其整体技术水平是低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为粗放型的。反之,以较高水平为主的技术结构,其整体技术水平较高,经济增长方式一般为集约型的。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提高技术结构层次,即提高较高的技术水平在整个技术结构中的比重,而提高技术结构层次,就必须调整投资结构,将更多的投资用于能促进技术进步的有关方面,没有投资结构的调整,就不会提高技术结构层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一句空话。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
按照国际的普遍经验,一国国民经济一旦达到一定总量,特别是经济成长已越过工业化初始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但就每一个国家来说,这个转变过程则有长有短。这是因为这一转变过程要受众多因素的制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否加速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结构的调整状况。
事实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我国从“六五”计划编制开始就提出来了。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由过去的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要求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历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每个五年计划都有所提高,“六五”年均提高6.5%,“七五”年均提高5%,“八五”达到8.8%。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能源, “六五”年均下降1.2%,“七五”年均下降1.9%,“八五”年均下降3%。但是, 从总体上看,效果还不明显。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而一般工业化国家为50%以上。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钢材、木材、水源,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
造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投资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
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投资再生产结构方面,基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由1988年的57%上升到1995年的73%,同期技术改造投资所占的比重由35.5%下降到22%。这样,致使一大批老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单位产品成本高、消耗大、效益差不可避免,既难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又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在投资技术结构方面, 基建项目中的土建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65~70%,设备投资只占20%左右,这与国际上设备投资占50%左右显然有较大差距。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后,表现技术水平高低的,对生产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机器设备,而机器设备投资所占比重过低,土建投资所占比重太高,其结果必然是投资的技术水平低,效果差,这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在投资产业结构方面,基础工业投资增长太快,机电等高技术产业投资严重不足。从1988年至1994年,基础工业部门的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8.5%,比机电等重要加工业部门高5.2%,从1990 年开始,基础工业的固定资产净额占全部工业的50%,回到了改革前的水平;而代表技术进步的机电等重加工业固定资产净值所占比重从改革初期的30%下降到目前的20%。
我国的基础工业较之高速发展的经济而言是落后的,有一大发展也是完全正确的。但必须看到,基础工业最终是为重加工业等部门发展提供条件和服务的,超前发展,既不可能带动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基础工业是高消耗、 低产出部门。 据1987年、199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计算表明,在维持本行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总投入中,能源、原材料所占的比重在基础工业中占到85%,同时,基础工业的产值只占社会总产值的27%,而重加工业如果消耗同样的能源、原材料,产出额则相当于基础工业的2.6倍。最后, 基础工业发展过快,使得机电工业部门制造的设备越来越多地提供给基础工业部门,而基础工业部门所需设备的技术水平一般低于重加工业所需设备的技术水平,由此导致了机电部门产品技术质量下降的趋势。机电部门是我国的主导产业部门,它的技术质量下降,将影响我国的整体技术进步。
4.在投资规模结构方面,小型项目投资所占比重太高。工业发达国家炼油企业生产规模年均500万吨,最大的炼油厂年产3000万吨。 而我国116个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仅为163万吨。现在我国有大大小小的汽车总装厂200多家,汽车年产量100多万辆, 这只相当于日本几大汽车公司3~5天的产量。1994年,我国汽车产量为140万辆,平均每个企业生产规模不足2000辆,这种小规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小型项目投资所占比重太高必然不能满足规模经济的要求,带来规模效益差的问题。同时,在投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结果必然是分散投资资金,拉长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周期。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1990年为82.5%,1991年下降为75%,1992年进一步下降为68.4%,1994 年已下降为50.7%。
5.在投资区域结构方面,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自然气候、资源条件、技术水平等诸多生产要素在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同种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和同一地区不同产品、不同行业和部门生产经营的差异。这就不可能按统一模式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能发挥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当然,发挥优势并不是每一个地区只孤立地发展一两个优势部门,而是围绕优势部门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相互协调、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地域经济体系。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地区投资结构的安排不问本身的状况,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体系。如彩电、冰箱、汽车等几乎是每个省都搞,结果是产业结构雷同化现象严重,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使有限的资源存在着大量的浪费。 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中部与东部发达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 落后的西部地区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7.9%。
三、调整投资结构的对策建议
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对我国目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
1.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形成有利于投资结构合理化的企业经营机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企业成为最主要的投资主体。投资结构的调整,企业理应担任更重要的角色。目前投资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虽已成为投资主体,但投资行为却缺乏理性。这集中表现为投资不负责任,不注重技术进步和投资效益。这从根本上说来,在于企业仍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为此,要使企业在投资结构调整方面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就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关键是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投资要承担风险,这样就可避免盲目投资,作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决策,从而有利于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企业就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注重技术改造,注重投资的规模效益。
2.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投资结构政策。投资结构政策是政府对投资结构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手段。投资结构政策的制定,首先要做到与产业结构政策保持一致,紧紧围绕产业结构政策进行设计和制定,不能有所违背和相悖。其次要做到明确具体,对需要发展的产业和产品项目,要有鼓励措施;对需要限制发展的产业和产品项目,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投资结构政策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基建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基础产业投资和主导产业投资、大中小型项目投资的关系。在处理基建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的关系上,要做到除新建一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重大项目外,能够依托企业改造的,就不再铺新摊子。必要的新建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达到经济规模。现有企业的改造,重点放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在处理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关系上,要在突破基础产业“瓶颈”制约的同时,投资重点要向主导产业转移,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处理大中小型项目投资的关系上,要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国家务必设置明确的最低规模经济的标准,对于规模达不到标准的新开工项目,不批准其开工报告;对于规模达不到标准的老企业,要规定限期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破科研与生产分割的格局,鼓励科研单位进入大型骨干企业,大力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国家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对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从事科技开发,国家要给予资助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资金投入,逐步把投资的重点转到依靠现有基础和科技开发上来。
4.加强投资结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首先,国家要充分利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把社会资金引导到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确定的投资方向上来。近期内,要加大对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投资,并把投资重点放在这些产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方面。其次,利用财税、信用等手段,集中社会资金,选择重点,集中投资,迅速建成达到经济规模的生产能力,再依靠这些生产能力积累起新的资金,重新进行投资,形成投资的良性循环。再次,对重大技术和设备攻关、重点产业的发展等,可在全国统一规划下,一个省份可选择一两个重点集中突破,逐步形成地区优势产业,避免地区结构雷同。最后,对于财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在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周围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把它们的科研成果及时向社会和企业发布、推广。政府部门、研究单位与企业定期举办技术讲座会,就有关成果对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和成果演示,尽快把成果介绍给企业进行开发和应用。
5.建立投资信息咨询系统,加强对投资结构调整的信息指导。应对现有的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信息中心进行改组改造,使其担负起产业信息收集、加工和预测分析的职能。统计局和信息中心应根据自己掌握的综合信息和所作出的预测分析并与国家扶植产业的优惠政策一起定期向社会发布公告。通过这种方式,给企业以较完善的和及时的信息,引导投资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