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中的教学机智与教育反思
——听上海格致中学周隽老师的讲座有感
□ 黄珊珊
〔摘要〕 新的教育形势对心理课活动的设计和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时常感到心理活动课越来越难上。课堂上时常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应对。教师在课上应善用教学机智“化危为机”,课后多作反思,提升自我,为拥有更多的教学机智“蓄力”。
〔关键词〕 教学机智;心理活动课;教育反思
在第五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论坛上,我听了上海格致中学周隽老师的讲座《动心·开心·入心——团体辅导在心理活动课中的运用》,报告有理论高度,有现实案例,精炼、接地气,使我深受启发。周老师谈到自己在心理教学一线二十年的坚守,说很累但很有意义。“当孩子觉得他只有一条路,而且路已经被堵死了,心理教师可以让他知道还有别的路,让孩子看到希望。” 除了周老师在言谈中流露出的满满的教育情怀,更触动我的是一位前辈的教学机智和教育反思。
心理活动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需要教师临场处理,周老师在报告中提到了四种挑战,针对每种情况都举了一些实践案例。虽然周老师并没有用到“教学机智”一词,却处处透着“机智”。
一、如何应对学生的“无聊”
现在很多学生小学时就开始上心理课,对于很多心理活动都直接或间接接触、参与过。加之信息时代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获取渠道多样,常规的心理活动课难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并不是说他们什么都懂,但的确“见过很多世面,喝了不少鸡汤”。当学生露出一副不屑的表情说“这个活动我小学就做过了”“我早就知道了”,你如何应对?是不知所措、自乱阵脚,还是用教师的权威命令学生“再做一遍”。周老师的做法一般是:把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来设计;赋予活动新的意义。
周老师以“自画像”活动为例,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自画像你一定画过不止一次,但一定不是在16 岁的时候,和你一起做这个活动的也一定不是现在这帮同学;若之前参与过自画像活动,可以和这次的绘画对比一下;既然这个活动你这么熟悉,那你可不可以帮老师一个忙,做观察员,观察、记录并反馈同学的反应。”
其实,学生对于一个活动(学生更喜欢称之为“游戏”)的理解往往很表面化,经常限于只是参与过这个活动,而对于活动意义的挖掘才应该是教师的工作重心。如果能给活动以“新”的解读,学生会更信服你。经典的心理活动屈指可数,例如“一分钟拍手”游戏,很多学生玩过不止一次,经常被用在坚持、挑战自我主题的心理教育课上。但其实细细琢磨,该活动适用的主题非常多,例如情绪调节、学习投入、学习动力等,形式可以是学生现场拍手、预估他人拍手数、一分钟拍手吉尼斯世界纪录等。总之,应对“无聊”的关键是教师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如果在公开课上,学生回答完问题返回座位时不小心绊倒,必定是很“糗”的场景。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作为执教老师,你会如何处理?周老师在现场让大家练习了回应。“注意安全!”“没事吧,没摔疼吧?”“用不着这么激动吧。”……怎样的回应才是教育机智的体现呢?最好的方法是换位思考,如果你在全班同学、听课老师们面前被绊倒,你希望老师怎么回应?如果是我,我希望老师能够维护我的自尊,关心我有没有受伤,同时有效制止同学的嘲笑,将课堂拉回正轨。“不是由无私地真正地指向他人的‘他者性’和利益所驱动的机智,都是虚假的机智”,范梅南如是说。像这样的“意外”还有很多,例如关于棉花糖的延迟满足实验,很多心理课都会用到,如果有学生分享说“孩子之所以立刻吃不等待,因为可能这个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受过欺骗”。你会作何回应?之前听科组同事的关于性别与职业的公开课,当时同事的课堂小结是“世界上没有职业是只有男生能做女生不能做的”,有学生立马说“女生宿舍阿姨”“捐卵细胞者”等,当时同事对此做了含糊其词的回应,连听课的老师甚至都被学生的回答搞懵了。事后大家就此也做了讨论。面对不可预知的诸多“意外”,当场不知道怎么回答没关系,但课后一定要反思,周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课后反思时至少要想出三个应对方案。
这里的“规则”指的是活动的规则,例如我们要在课上开展“价值拍卖”活动,需要先告知学生这个活动的规则。规则的讲解一定要简洁清晰,而且讲毕要问询学生有无不理解之处。即使如此,仍有学生会钻规则的空子,这也是我上课的时候害怕出现的情况。因为害怕,所以往往会选择课下再讨论或者含糊其词地肯定学生。周老师的观点是:教师讲规则时可以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创立和发现新规则的机会,因为规则和创新就好比是事物的两面,很多学生因为过于遵循规则而不敢大胆尝试。
课堂冲突主要表现为师生冲突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我之前在初二上课的时候就遇到班级秩序乱、学生躁动的情况。我多次提醒仍没有改善,很生气,看到有个男生聊得正起劲,就批评了他。这个男生当时带着疑问的眼神看了我一眼,之后仍然小话不断,我知道他是在故意让我难堪。课后,我总觉得不安心,初中生正是要面子的时候,当面表扬得不具体学生都不见得受用,何况是批评,而且这个男生也不一定是在闲聊。于是我找到这个男生,向他解释了情况,并且表示抱歉。他当下不好意思起来,说了句“没事,老师,我知道了”。用周老师的话说,“每当学生‘跳脱’时,他的内心都插着一把刀,越是这个时候老师越要平和。”《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也就是最缺爱的时候”。具体情况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分析,处理方式要贴着学生走,契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周老师常用的沟通方式是问学生“是不是有什么难处?没关系,现在不想说就等到下课以后”。
二、如何应对学生的“犯规”
美国作家张纯如不这么看。张纯如26岁那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了一次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追思会。会上,张纯如被南京大屠杀血腥的历史图片震惊。那些“毫无掩饰的黑白图像:被砍下的头颅、被开膛的腹腔以及裸体的妇女,强奸她们的士兵迫使她们做出各种色情的姿势,她们的脸上则露出了令人难忘的痛苦和羞辱的表情”。这些照片,成为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直接动因。
在价值观大拍卖中,能不能合资拍卖?当自己想买的价值观还没有买到而手中的货币不足时,学生会想到合资的方法。周老师建议教师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追问学生:“你怎么想到合资的?你们觉得合资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地方?”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价值大拍卖的目的是澄清价值观,合资容易让自己不断妥协。周老师还讲到她刚参加工作时参与的一场团辅,当时是通过“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晋级,每个人十张牌,她的十次机会用完后,不甘心就此被淘汰,向小伙伴借了一张牌,不仅翻盘而且又赢了八张牌。虽然犯规了,但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体验。
三、如何应对课堂冲突
A total of 1292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which had been registered and treated with DHI in 21 hospitals in China from September 2012 to March 2014.
四、如何应对课堂意外
为了进一步验证活性炭再生工艺的效果[1],我们从化学分析角度对活性炭再生工艺前后的元素变化情况进行试验,其详细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活性炭再生处理后,其内部元素结构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进行再生工艺处理前,活性炭的主要成份除了C以外,还包括N、S、O等元素,其中氮和硫的含量较高,这说明活性炭吸附了大量SO2或NO、NO2等有毒有害气体。而经过再生工艺优化后的活性炭,其内部炭的比重显著上升,而硫和氮的比重随之下降,包括氧等物质的比重也有明显下降,说明之前吸附的有毒气体被析出,活性炭又重新恢复活性。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以一种下意识的方式立刻做出反应,往往到后来才进行真正的反思。教育机智从来都不是“反思性”的,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行动,但教育机智离不开日常的教育反思,它是在不断反思中“生成”的。
不论是教育机智还是教育反思,其实都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周隽老师指出,教师在开展团辅活动时应秉持三条原则:安全第一(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过程重于完成任务;生命影响生命。我觉得此三条适用于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过程重于完成任务”这一条。心理课堂是一个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尤其要重视细节。如果课上出现了非常有必要处理的事情,课都可以不上,因为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用“课下再处理”一笔带过。针对此,周老师提到她听课时的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对于教师的处理不满意,当场摔书,其他学生也情绪激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及时去处理,而且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否则就是虚假的机智。真正的机智不在于直接将解决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通过不断追问“还有呢”,引导学生学会自助。
周老师在指导年轻教师时,一般会抛出两个问题:你有没有能力在没有ppt 的情况下,一根粉笔上到底?你有没有能力一个活动上到底?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正体现了优秀教师个体对自我的要求。所以,机智从来都不是一时的小聪明,它承载的是满满的教育情怀。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指出:教育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教育机智在教师言行上表现为克制,对学生坦诚以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在情境中充满自信;有时还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对我而言,应先从教育教学反思做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怕出丑,在真实情境中真诚应对,课后及时反思,多多求教,如此打磨,等需要之时自有机智。
三是养成。该鱼终生摄食活鱼,要同时做好鲮鲤、鲢鳙、草鱼等饲料鱼的养殖,两者数量、大小要配套,要定时、定量投喂饲料鱼,保证供给足够的饵料,以保证全部鱼种均能饱食,均匀生长,减少自相残杀,提高养殖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33-0032-0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528403)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
标签:教学机智论文; 心理活动课论文; 教育反思论文;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