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基于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资企业论文,中国论文,国有企业论文,直接投资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知识经济所推动的信息化趋势的增强使高技术产业(注:高技术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集合,它具体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几大类行业。)成为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和国际间产业竞争的焦点。与这一国际产业变动趋势相呼应,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由1995年的9.8%已增长至2002年的20.5%,总产值的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注: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3)》数据计算得出。),2000年其行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总量的比重已接近20%的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工业产业中的地位正不断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在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不但数量增长迅速,而且外资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并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渗透。从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近年来外资对高技术产业的参与比重明显提高(见表1)。90年代中期以来,高技术行业中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至2002年其数量已超过国有企业,占行业企业总数的32.4%;以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指标衡量,外资企业更是增长显著,1995~2002年的7年间,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增长了一倍多,占行业总量的比重也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现已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行业中的比重正不断提高。据此,我们推断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与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和积极参与相关的。
表1 高技术产业外资与国有企业规模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高技术产业
国有 26.5624.4333.9243.4238.0332.0526.54
企业总数 外资 24.3223.2529.1429.8831.2231.8532.37
高技术产业从业
国有 57.8053.9844.2658.9752.9046.8740.66
人员年平均数 外资 15.7818.6224.3426.9130.8333.9337.2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计算所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统计数据缺。
二、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出贡献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数据显示,行业产值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贡献。具体来看这两类企业的产出变动情况(详见图一),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所实现的总产值均高于国有企业,而且二者的差距在近几年有加大的趋势。1995年外资企业行业总产值比国有企业高出13.4个百分点,到2002年这一差距已扩大到63.5个百分点。图一中曲线显示,外资企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43.2%已上升到2002年的59.3%。不难看出,90年代中期以外资企业对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贡献已明显超过国有企业,而且其在行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呈明显上升趋势,国有企业产值的缓慢增长则导致其在行业中相对地位的下降。
注:总产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及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出,1996年统计数据缺。
图一 高技术产业中外资及国有企业总产值变动趋势及外资比重变化
进一步以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我们看到外资企业增加值占行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1999年就超过50%,2002年已达54.6%,并呈继续增长趋势(详见图二)。从两类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和产值情况的对比来看,显然,外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率上都明显优于国有企业。这些数据说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的确与外国直接投资的贡献分不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外商在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也不断优化,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扩展。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及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出,1996年统计数据缺。
图二 外资企业增加值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变化
三、外资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对比分析
高技术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竞争。针对高技术产业这一特点,进一步对比考察外资及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表现。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因而我们可以新产品产值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图三中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国有企业则相反,1999年二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外资企业新产品产值占行业总量比重上升到51.4%,国有企业则下降为32.3%。随后,外资企业比重继续上升,至2002年已达新产品产值总量的1/2强,为63.5%,比1997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对比来看,国有企业的情况则严重恶化,从1997年占总量的54.2%一路下降至2002年的14.2%,降低了40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及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出。
图三 高技术产业外资及国有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变化
进一步以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指标衡量,外资企业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图四显示,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来自外资企业,1995~2002年间外资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行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平均约为76.6%,而同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则平均不足15%,且呈下降趋势,2002年其所占总量比重还不到10%。由此可见,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但产值高,而且开发的新产品大多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但产值低,而且质量和技术水准难以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因而只能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些指标显示外资企业现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力量和领导者。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及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出,1996年统计数据缺。
图四 外资及国有企业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比重变化
专利拥有量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在技术上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从表2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的对比来看,外资企业在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两指标上虽然起点较低,与国有企业差距悬殊,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在总量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至2001年两项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均超过了国有企业的水平。而国有企业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由于增速缓慢,致使其在总量中的比重持续大幅下降。(见表2)
表2 外资及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专利申请情况对比(%)
年份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专利申请数外资8.17 10.3818.8719.2325.9223.5328.75
国有
77.61 56.9445.8243.2532.6917.0216.03
专利授权数外资9.02 11.1412.7118.9330.1523.7023.77
国有 80 65.4061.3543.0842.6914.6815.24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及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出,1996年统计数据缺。
通过对比考察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行业产出和技术创新活动等各项指标上的变化,我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外国直接投资大量进入高技术产业,外资企业经过快速发展,现已与国有企业的规模、数量大体相当,但同期其产出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有企业。因而,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外资企业的贡献。另一方面,从技术创新活动来看,外资企业无论在新产品产值,还是出口能力上都具有很大优势,并且其在行业创新活动中的地位仍呈持续上升趋势。另外,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来看,外资企业拥有的专有技术数量已超过国有企业,其技术垄断优势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在技术创新方面,外资更是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内名副其实的主导力量。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是与外国直接投资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的,行业内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但带动了行业整体产出的快速增长,而且其活跃的创新活动也推动了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由于发展迟缓,对高技术产业的贡献在逐步减弱,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呈下降趋势。
三、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科技投入的对比分析
(一)科技力量投入对比
表3显示的是高技术产业中外资及国有企业科技力量投入的对比情况。从数据来看,国有企业在各项统计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外资企业,在总量中占据绝对比重。但是,从动态角度来看,外资企业在各项指标的积累上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国有企业则相反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具体来讲,以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指标为例,外资企业从1995年占总量的4.28%提高到了2002年的14.82%,占国有企业的比重更是从4.92%提高到了32.78%,而同期国有企业在总量中的比重却下降了近42个百分点。我们在其他几项指标中也均观察到了类似的变化。我们发现,外资企业科技人员的拥有量虽然基数较低,但其积累速度很快;而国有企业则恰恰相反,虽然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各项指标上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此后其科技人员的积累不但没有明显增长,反而还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机构数和科技机构人员等指标的绝对量都明显缩减。
表3 高技术产业中外资及国有企业科技人员力量对比(%)
年份19951997 19981999 2000 2001 2002
R&D活动人员折
外资4.285.60 9.6510.7013.9817.8114.82
合全时当量 国有86.98
83.5367.35
69.2863.8049.9645.22
科技活动人员外资3.816.93 8.6611.0513.7417.7017.80
国有86.48
79.0072.38
72.1765.1752.8844.98
科学家和工程师 外资5.389.02 10.77
13.1416.2620.5619.22
国有83.95
74.6067.50
65.0559.2745.9539.57
科技机构数 外资6.176.49 9.2210.3413.7118.3718.34
国有79.61
73.8767.84
63.1353.9541.6937.92
科技机构人员外资5.036.11 8.1010.5915.5415.8816.36
国有86.27
75.9270.56
65.2153.3140.1637.60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相关数据计算得,1996年统计数据缺。
从两类企业科技力量变化的对比来看,外资企业更加重视培养和储备科技人才和高级研究开发人员。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讲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推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本也是高技术产业里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外资企业正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提供优厚的收入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本地人才和国有企业的成熟人才,从而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逐步确立了自身优势。此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此期间其他非国有的集体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实力也在迅速增长,1995年外资和国有企业各项指标比重的总和高达85%~90%,而到2002年二者各项指标的比重总和已下降至54%~61%。这说明其他非公有制企业正逐步成为高技术产业中潜在的发展力量。
(二)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及来源对比
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高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它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的自我积累是其研发活动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表4(见下页)是外资及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情况的对比。我们发现,从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以及科技机构经费支出三项指标来看,1995年外资企业的内部支出金额均低于国有企业,占总量的比重一般在15%以下,但是外资企业凭借快速的内部积累,2001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国有企业。虽然国有企业各项指标的支出金额也呈增长趋势,但由于增速较慢,其在总量中的比重表现为持续下滑的走势。一个明显反映国有企业内部支出不足的现象是,国有企业科技机构的经费支出2001年仅占外资企业的66%左右,但同期其拥有的科技机构数量却是后者的2倍多。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外资企业拥有的科技力量虽然在绝对数量上仍不及国有企业,但其创新成果和产出效率却远高于国有企业。
表4 外资及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情况对比单位:万元
年份 1995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RAD经费 外资 23963
71677
182558 243641 320093 450020 609014
内部支出国有 135915 246998 252975 282209 384700 430133 467077
科技活动经 外资 84181
156302 318866 496836 698868 864126 1074561
费内部支出 国有 416450 433109 524074 538795 707291 734512 894033
科技机构外资 29367
56039
123245 277102 291420 356574 439297
经费支出国有 162038 151909 228559 248487 325230 238421 378665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1996年统计数据缺。
R&D所需的大量经费除了依靠其自身积累投入外,还需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表5是两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情况。数据显示,1995年,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大大低于国有企业,仅为后者的23%,但是1999年外资已超过国企的筹资额,2002年其筹资额已达国有企业的1.5倍。国有企业除2001年筹资额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也均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却难与外资企业同日而语,故其早期的筹资优势逐渐变为了劣势。
表5 外资与国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对比
年份199519971998 19992000 2001 2002
外资 数量(万元) 101628 163582 382307
636832 1017310
1091757 1265502
企业 增长率(%)
- 60.96* 133.71
66.58
59.75 7.32 15.91
国有 数量(万元) 442551 465287 559112
584848 717858639986
824098
企业 增长率(%)
- 5.14*
20.164.6022.74 -10.85
28.77
注:*的两个数据是1997年比1995年的增长率,因为1996年数据缺。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及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出,1996年统计数据缺。
两类企业不但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数量上差距逐渐拉大,在经费筹集的来源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源中企业资金比重最高,一般占总额的90%左右,其次是金融机构的贷款,一般不到总额的10%,政府资金的比重则更是微乎其微,不足1%。而国有企业则与外资企业存在明显差异,比重最高的虽然也是企业资金,但在总量中的份额在50%~60%左右,其次是政府资金,大约占20%,金融机构贷款最低,一般在15%左右。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的筹资来源主要依赖于企业资金,这部分以追逐高额回报为目的的资金对外资企业的经济行为构成了较严格的约束,迫使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国有企业受到的资金约束则相对较弱,占1/5的政府资金支持使国有企业面临的资金约束大大放松,加上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机构由于共同的所有权归属所形成的先天的内在联系,15%的金融机构贷款也不能对其构成足够的压力,从而使其缺少追求经济利润,积极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
(三)技术改造和引进吸收投入对比
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方面来自于自主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还来自于企业对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改造、升级,以及引进、吸收外部先进技术成果。对于自主研发能力较薄弱的企业而言,后者也是一条成本和风险较低的技术创新途径。表6(见下页)显示的是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技术改造、引进和消化吸收等方面经费的支出情况。从表中数据来看,1995~2002年间,外资企业在技术改造和引进吸收等各项目上的支出比重都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国有企业在各项目上的支出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两项指标,外资企业无论在绝对量,还是在相对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国有企业。
表6 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技改、引进及消化吸收等经费支出比重情况(%)
年份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外资5.36 7.60 16.3715.9511.7313.3913.67
国有81.0672.6662.8558.0648.8245.0452.72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 外资8.47 29.5563.7668.0749.8865.5068.02
国有81.4346.3626.5919.0126.6016.4715.84
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外资16.1425.0533.0030.0036.8953.4647.21
国有73.6252.6062.5263.7946.8719.1221.11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 外资1.81 5.25 11.1419.6511.6913.5613.21
国有89.9674.8959.3749.5920.5329.5541.03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及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出,1996年统计数据缺。
从几项指标支出情况的横向对比来看,我们发现外资企业更注重通过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实现自身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1995~2002年间,外资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平均是其用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近2倍,而国有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平均约为其用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20%。外资企业在强调自主研究开发的同时,也注重从外部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这不但可以降低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而且能保证产品技术不断更新,紧跟国际技术前沿,从而保持市场竞争力。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技术升级则更多依赖于成本较低的技术改造和对国内技术的购买。
五、主要结论及含义
通过对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产出和技术创新活动等方面的对比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行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都来自外资企业的贡献,而且其在行业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已赶超国有企业,处于领导者地位。外资企业对行业新产品产值和出口销售收入的贡献均在60%以上,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主力军,推动了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同时,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企业在高技术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削弱,主导地位已逐步被外资企业所取代。国有企业地位下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科技人员数量积累不足,流失严重;二是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和外部筹集数量不及外资企业,且增速缓慢,筹集来源较多依靠政府资金和金融贷款,资金约束力度不够致使其使用效率不高,创新成果少;三是对外部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不足,更多依赖低成本的技术改造。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来看,引进外资已不再是为弥补资本短缺而追求数量的增长,应转向利用高质量外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发展目标上来。因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向高技术领域投资,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带动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来看,外资更注重于对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的选择,对产业关联和协作更为敏感。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作为产业链的有效组织方式,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外资的主要集聚地,特别是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更具吸引力。根据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教授(Porer,1998)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地理上相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供应商、服务商和相关公共机构由于共同利益和互补优势而形成的集合。产业集群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可以形成外部经济和技术外溢,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特别是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它可以结集独特的创新资源,形成产业网络结构和区域创新优势。美国的硅谷就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目前在我国的长三角地区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张江和苏州高科技园区。政府应根据市场发展要求,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具有区域要素资源优势的地区创建高技术产业集群,提供公共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政策激励措施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将企业的创新行为内生化在其追逐利润的经营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