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十年民族问题述评_军事历史论文

东欧剧变十年民族问题述评_军事历史论文

东欧剧变10年来民族问题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剧变论文,述评论文,年来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欧剧变已经10年。10年来,这一地区由剧变引发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民族冲突急剧增加,不仅导至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多民族国家的解体,而且使巴尔干地区战火绵绵,至今东欧地区的民族矛盾仍呈趋复杂尖锐之势,前景不容乐观。

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多民族国家解体

东欧剧变的主要表现和严重恶果之一,就是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多民族的联盟国家遭到解体。这主要涉及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二个国家。

1.南斯拉夫在炮火中解体

1992年4月,南斯拉夫联盟正式解体,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即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简称“波黑”)和南斯拉夫联盟。在解体过程中,除马其顿是以和平方式从南联盟独立出来以外,其它国家的独立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武装冲突和内战。

解体前的南斯拉夫联盟,主要由6大民族组成, 其中塞尔维亚族的人数最多,占南联盟人口总数的32%,其余依次为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穆斯林族和黑山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南斯拉夫诸民族均为独立的国家。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起来,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被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瓜分。在德国法西斯的支持下,克罗地亚的亲法西斯势力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第二次大战后,在铁托的领导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和黑山等6个共和国联合起来, 建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在历史上,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尤其是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大民族,相互间的积怨甚深。在旧南斯拉夫王国时期,塞尔维亚族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造成克罗地亚和其它民族对塞族仇恨。二战中,“克罗地亚独立国又对塞尔维亚等民族实行“大克罗地亚主义”,屠杀了大批塞族人,使克、塞两族结下“永世怨仇”。二战后,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矛盾得到很大缓和,彼此没有发生重大的冲突。然而,1980年5月铁托去世以后,特别是80年代后期, 在东欧剧变的冲击下,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又空前严重起来。在剧变过程中,南斯拉夫开始实行多元化和多党制,结果导致南共联盟内部发生分裂,各种民族主义和反共势力日益猖獗,民族矛盾骤然激化。最后,造成各共和国纷纷独立,南斯拉夫联盟最终瓦解。

1991年6月25日,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议会分别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盟,成立自主的“独立国家”。此举遭到南联盟政府的反对。就在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后的第三天,南人民军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同斯洛文尼亚地方军发生了武装冲突。后来,在欧共体的调停下,南人民军和平撤出了斯洛文尼亚。在克罗地亚境内,则因争夺领土而发生了克、塞两族间的武装冲突,战争持续了半年多,后来在联合国的直接调停并派驻维和部队的情况下,才实现停火。1992年1月15日, 欧共体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独立,随后又有一批国家步欧共体的后尘,使克、斯两国的独立成为现实。

克、斯两国的独立,使原来并不想完全独立的马其顿和波黑改变了初衷,也走了独立的道路。1991年9月8日,马其顿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有74%的投票者赞成“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参加南斯拉夫共和国联盟”。11月20日,马其顿议会正式宣布独立。12月17日,在得知欧共体决定承认南所有愿意独立的共和国的信息后,马其顿立即表示要从南联盟机构中撤回自己的代表,并组建自己的军队。1992年3月26日, 南人民军从马其顿全部撤出。5月2日,欧共体承认马其顿独立。“波黑”共和国的原意也是“作为主权国家,留在南斯拉夫联盟内”,但在遭到境内塞族人的反对后,便致函欧共体,希望承认其独立。与此同时,“波黑”塞族人民议会也作出决定,在“波黑”境内的5 个塞族自治区成立“波黑”塞尔维亚人民共和国,并要求国际社会予以承认。但是,“波黑”塞族人的做法遭到由穆斯林和克族掌权的“波黑”当局的反对,他们甚至动用武力进行镇压,因而爆发武装冲突,并酿成一场持久的民族战争,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 “波黑”在欧共体的建议下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参加投票的穆、克两族中有99.4%的人赞成独立,但塞族人抵制了公决。3月3日,“波黑”共和国主席伊泽特贝戈维奇不顾塞族人反对,正式宣布独立,并于4月7日获得欧共体和美国的承认。

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一直主张保持南联盟,但在欧共体承认克、斯独立后,塞尔维亚感到南联盟已不可能保存,便于1992年1月21 日向波黑、马其顿和黑山倡议组建新的南斯拉夫联盟。此举遭到“波黑”和马其顿的拒绝。于是,塞尔维亚便和黑山一起,通过全民公决,于4 月7日联合组成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至此, 原来的南斯拉夫联盟便彻底解体了。

南斯拉夫的剧变和解体,不仅导致南斯拉夫地区民族关系的恶化,导致民族战争的连绵不断,而且引发了巴尔干地区各国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例如,马其顿的的独立,使塞尔维亚同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同希腊、马其顿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紧张起来;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独立,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塞尔维亚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火上浇油;由于匈牙利积极插手塞尔维亚境内的匈族人事务,煽动匈族人闹独立,也引起塞尔维亚的强烈不满,导致塞、匈边境多次发生武装冲突;等等。

2.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分为二

1993年1月1日,在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共同生活了74年的捷克族和国、斯洛伐克族正式分家单干,分别成立了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联邦的解体,虽然不像苏联解体那样大吵大闹,也没经过南斯拉夫联盟解体那样的血与火的洗礼,但导致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却是相同的,即民族分裂主义的重新抬头和泛滥。

捷克族和斯洛伐洛族的民族矛盾是由来已久的。在历史上,这两个民族曾长期被日耳曼族和匈牙利统治,它们一直渴望建立自己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奥匈帝国的崩溃,这里成立了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但两个民族相处得并不融洽:捷克的大资产阶级实行民族沙文主义,对斯洛伐克族政治上加以歧视,经济上进行剥削,因而遭到斯洛伐克族人的反抗;斯洛伐克的资产阶级则用人民的不满情绪,煽动民族仇恨,反对捷克民族,闹民族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洛伐克和法西斯政党借助德国纳粹的支持,成立了“斯洛伐克国”,引起捷克族和一部分斯洛伐克族人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于1948年通过一部宪法,明确规定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族平等的政策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特别是50年代进行的肃反运动,把许多斯洛伐克族人打成民族主义分子,或者处死,或者关进监狱,因而大大伤害了斯洛伐克族人的民族感情。60年代末,斯洛伐克族的杜布切克等领导人再次提出,应尊重斯洛伐克族的地位,实行捷、斯两大民族完全平等的政策。这一主张,得到斯洛伐克族人的热烈拥护。1969 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宣布成立,捷、 斯两个民族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和。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剧变,共产党的领导被推翻,右派势力夺取了政权。斯洛伐克的民族主义政党纷纷恢复或建立起来,民族分裂主义重新抬头,使斯洛伐克脱离联邦、成立独立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苏联和南斯拉夫联盟的解体,更给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带来强大的冲击,促进了它的解体进程。

1990年4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作出决定, 将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以体现民族平等原则。但此举并没有平息斯洛伐克族要求独立的浪潮,8月14日,斯洛伐克民族党等9个党派发表声明,提了要“立即通过斯洛伐克宪法”,宣布“斯洛伐克主权和独立”。1991年,斯洛伐克独立运动更加高涨,一批知识分子与一些党派联合发表了“斯洛伐克共和国宣言”,要求宣布“在斯洛伐克境内,斯洛伐克民族议会的法律高于联邦议会的法律”,并通过签订国家条约,确定“捷克和斯洛伐克民族平等关系”。

1992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举行剧变后的第二次议会选举, 捷克“公民民主党”和斯洛伐克“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在选举中获得胜利。随后,两大政党便围绕国家组成的问题争论不休。以克劳斯为首的捷克“公民民主党”主张维持现有的联邦体制,在国内实行统一的改革,并尽快建立联邦议会和联邦政府。以梅恰尔为首的“争取民族斯洛伐克运动”则提出,两个共和国都应成为国际法主体,在国家条约的基础上建立联邦,等新成立的斯洛伐克议会通过斯洛伐克主权宣言和宪法,并选举斯洛伐克总统后,再就同捷克共和国的关系问题进行全民公决。同时强调,斯洛伐克应按自己的情况来进行改革。经过多轮会谈,双方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于是在7月23日签署了和平分家的政治协议。 其中规定:将捷克和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取消联邦;联邦议会将在9月30日通过关于取消联邦及处理联邦财产和其它关系的法律。

1992年11月25日,联邦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解散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国家的宪法修正案,其中规定:从1992年12月31日起,原来的联邦国家停止存在:从1993年1月1日起,联邦正式分成两个国家,即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然而,70多年的共同生活,已使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大民族形成很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联系。例如,当时约有60万斯洛伐克人生活的捷克,有7万捷克人生活在斯洛伐克,两族通婚的家庭人口达数十万。 这种很深的联系,并不是靠一纸协议或者一项法律就能很快分开的。因此,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的分裂,无论对捷克来说,还是对斯洛伐克来说,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尤其是斯洛伐克,本身的经济和文化原来就比捷克落后,一旦分开以后,同捷克的差距将越拉越大,这就必然会引起斯洛伐克族人的不满。同时,生活在斯洛伐克的60万匈牙利人,也会因自己的生活不如其母国匈牙利而产生不满,从而可能提出独立的要求。目前,斯洛伐克的匈牙利族人已公开提出要实行自治,并得到匈牙利议会的支持。

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战争和危机

如前所述,南斯拉夫的剧变使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起来,原有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共和国之间以及共和国内部先后爆发了武装冲突。其中,以“波黑”的民族混战和南斯拉夫联盟的科索沃危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也最长。

1.“波黑”战争

“波黑”(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亚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东部与南斯拉夫联盟毗邻,北西南被克罗地亚包围,南部有22公里的海岸线。“波黑”居民主要由三大民族组成,其中穆斯林族占43.66%,塞尔维亚族占31%,克罗地亚族占17%。这三大民族在“波黑”独立问题上分歧很大,难以调和。穆斯林族认为,“波黑”应建立以穆族为主体的统一独立国家;塞族和克族则担心自己在统一的国家里沦为少数民族,因而要求划地而治,并主张同其母国结为邦联。为此,穆、克、塞三族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1992年4 月前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波黑”战火由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分别加入而愈演愈烈,步步升级,成为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

前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塞尔维亚共和克罗地亚两国都企图将生活在“波黑”的本民族聚居区纳入自己的版图。塞尔维亚总统提出:“所有塞族人有权生活在一个塞尔维亚国度里”,塞尔维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波黑”塞族在内的“塞尔维亚联盟”。克罗地亚总统则宣称:“波黑”的克族有建军建国权,解决“波黑”危机的最佳方案是将其瓜分。在他们的鼓动下,“波黑”塞族和克族先后成立了“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和“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在波黑境内形成了国中之国的局面。同时,塞、克两国还在军事上、物质上大力支持“波黑”的塞、克两族。塞尔维亚将原南斯拉夫人民军中8 万“波黑”籍塞族官兵留在“波黑”,建立“波黑”塞族军队;克罗地亚则派去4万名正规军为“波黑”克族人助战。 这就大大加深了“波黑”的危机,使“波黑”战争久久不能平息。

“波黑”战争的升级,又招致西方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的插手。它们各怀鬼胎,为了自己的利益,给“波黑”战争火上浇油。

苏联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把南斯拉夫联盟看作“欧洲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堡垒”,决心将其摧毁。“波黑”危机爆发后,西方认为塞尔维亚共和国是挑起冲突的“罪魁祸首”,于是将塞当作重点对象加以打击。欧共体、欧安会、北约等组织,策动联合国安理会几次通过关于对南联盟单方面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介入等等决议,并采取陆地阻截、海上监视、空中禁飞以及空中军事打击等措施,企图迫使南联盟就范。与此同时,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却通过克罗地亚,向“波黑”克族提供许多物质和军事援助。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则坚决支持“波黑”的穆斯林兄弟,给他们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财政援助。一批伊斯兰圣战者甚至干脆前往“波黑”,直接参加战斗。

“波黑”战争爆发后,国际社会曾提出多个和平方案,但都因某一方的反对而无法实施。交战双方也曾数十次达成停火协议,但常常是签署的协议墨迹未干,便在炮火中化为灰烬。直到1995年11月签署了“代顿协议”,才给“波黑”带来一线和平的曙光。

1992年2月, 欧共体调停人提出将“波黑”按民族特征划分成三大区域,组成瑞士式的联邦。但由于穆族的反对而搁浅;1993年初,前南斯拉夫国际会议两主席提出“欧文一万斯计划”,将“波黑”划分为10个省,除萨拉热窝作为非军事区由三族共管外,共余由三族分管,但塞族认为让出的领土太多,拒绝执行;1993年年中,前南国际问题会议两主席又提出三分“波黑”方案,其中规定:塞族占据“波黑”52%的领土,穆族占据31%,克族占据17%,又遭到穆族的拒绝;1994年7 月15日,由美、俄、英、法、德组成的国际联络小组提出划分“波黑”版图的新方案,其中规定:穆克联邦占据“波黑”领土的51%,塞族则占据全国领土的49%,对此,穆、克两族表示同意,塞族则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加以否决。

1994年底,“波黑”各方达成了4个月的停火协议。然而, “波黑”战火在1995年上半年并未熄灭。1995年5月,穆、 塞双方在萨拉热窝等地发生激战,北约空袭了塞族阵地,塞族攻占了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美国决定取消对穆族的武器禁运,国际法庭则要求逮捕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与此同时,克罗地亚在趁机收复了境内的塞族占领区后,又越过边界到“波黑”西部,与穆、克军队联合进攻塞族占领区,并夺取了大片领土。9月初,北约以塞族炮轰萨拉热窝为由, 对塞族阵地进行了两周的轰炸,使塞族遭受重创。10月5日, 穆克联邦与塞族达成停火协议。

1995年11月1日,在美国的主持下,“波黑”、克罗地亚、 塞尔维亚三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图季曼、米洛舍维奇(代表波黑塞族)在美国空军基地代顿开始了长达20天的和平谈判。他们在21日草签了和平协议,12月15日则在民黎正式签署了“代顿协议”。随后,以美国以首的北约多国部队便进驻“波黑”,执行维和使命。至此,长达4 年之久的“波黑”内战终于告一段落。

2.科索沃危机

“波黑”硝烟方尽,科索沃冲突又起。自1998年2月起, 南斯拉夫联盟警察部队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武装力量的冲突变得激烈起来,使科索沃的局势骤然升级。尔后,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插手,导致科索沃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约1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0%, 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仅占10%。历史上,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公元14世纪末被奥斯曼土耳其吞并后,许多塞族人离开科索沃,大批阿尔巴尼亚人则蜂拥而至,逐渐成为这里的主体民族。1912年,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战败的土耳其帝国,被迫将科索沃归还给塞尔维亚。二战期间,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侵占南斯拉夫后,把科索沃强行划入阿尔巴尼亚。二战结束后,科索沃重新回到塞尔维亚的怀抱。

复杂的历史变迁,为科索沃的民族矛盾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塞、阿两族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一词。塞族认为,早在公元十二世纪,科索沃就建立了第一个塞尔维亚共和国,只有后来由于奥斯曼帝国的侵占,塞族人被迫外迁,阿族人才乘机迁入,因此科索沃是塞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阿族人则认为,公元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就是阿族人的祖先,而且从17世纪末以来,阿族人在科索沃已经占多数,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说,科索沃都是阿族人的领土。

导致科索沃出现危机的原因,还有民族不平等的问题。铁托执政期间,为体现民族平等,在1974年,修改宪法时曾赋予科索沃更多的自治权,使科索沃同其它共和国一样,成为南斯拉夫的“联邦主体”。但却使塞族人在该省地位下降,导致许多塞族人纷纷迁出。对此,塞尔维亚一直耿耿于怀。1989年,米洛舍维奇借修改宪法之机,取消了科索沃的大部分自治权,把科索沃自治省降到1974年以前地位,并促使塞族人向科索沃迁移。这自然会引起阿族人的强烈不满。

阿族人本来一直就抱着使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成为南联盟的一个共和国,甚至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愿望。恰好,南斯拉夫联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演变和解体为其提供了机会。1991年,科索沃的阿族举行“全民公决”,随后则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并选举鲁戈瓦为总统。1994年,又建立所谓的“科索沃解放军”,在各地制造恐怖活动,使危机愈演愈烈。1997年9月, “科索沃解放军”在同一天夜里向10个城镇警察局发动进攻。南联盟则从1998年2月开始进行镇压, 制定了名为“焦土”的军事计划。科索沃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

本来,科索沃问题属南斯拉夫联盟的内部问题。分与合,聚与散,都应由南联盟与阿族自己去解决。然而,自1998年2 月科索沃爆发武装冲突以后,外部势力纷纷插手进来,结果使这一纯属国内的民族问题迅速国际化。

在科索沃的武装冲突中,阿尔巴尼亚不仅为“科索沃解放军”提供包括地对空导弹在内的轻重武器,还派遣大批军官加入“科索沃解放军”,对科索沃的武装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国家则利用强大的宣传工具,向南联盟施加强大压力,不仅对米洛舍维奇总统发出严厉警告,并对南联盟实行经济制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甚至扬言,如果米洛舍维奇不按西方的意见办事,将对南联盟实行军事打击。

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科索沃解放军”在短时间内便由几百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并一度控制了科索沃35%的领土,封锁了向塞军提供物资的主要线路。1998年7月下旬, 南联盟军队发起全面反攻,不仅打通了交通要道,还向“科索沃解放军”大举围攻,使阿族武装受到重创。8月11日, 联合国安理会就科索沃局势发表声明,要求塞尔维亚部队同阿族人立即实现停火。这一声明本身只不过是一阵耳边风,但它却给一直虎视眈眈的北约提供了武力干预科索沃的借口。正当巴尔干上空战争阴云密布、北约要对科索沃采取武力干预的关键时刻,米洛舍维奇同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于10月3日达成协议。 南联盟同意从科索沃撤军,同意欧安组织派遣2000名文职观察员进驻科索沃,以监督科索沃的停火。暂时排除了北约发动军事打击的危险。

“米一霍协议”虽然使科索沃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并不能真正解决科索沃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科索沃的地位问题难以解决。南联盟认为,科索沃是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地位只能在南联盟范围内解决,最多只能恢复科索沃的高度自治地位,而决不允许建立独立的共和国。而阿族则坚持要同南联盟分裂,声称将以武力解放科索沃,建立独立的国家,并在南联盟安全部队按照协议撤出科索沃的同时,趁机向塞族警察发动袭击,抢夺地盘。进入1999年以后,科索沃的局势再度告急。同年2月,塞族警察同“科索沃解放军”发生两次大的冲突,造成50 多人死亡。

1999年2月6-23日,由美、英、法、德、意、 俄组成的前南问题6国联络小组,同南联盟和科索沃阿族双方的代表团,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当时,西方提出一个“和平协议”(其中规定:南联盟让科索沃自治,并从科索沃撤军,让北约部队进去负责维和;科索沃的阿族要接受南联盟的领土完整,放弃独立要求,并在南联盟撤军的同时解除自己的武装。至于科索沃的地位问题,将在3年后重新谈判解决。)要双方签署,但遭到塞、阿两族代表团的拒绝。后来经过西方工作,阿族代表团勉强同意,并在3月18日正式签了字。而南联盟则拒绝签字, 并要求修改这个协议的内容。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开始对南联盟实行军事打击。

从3月24日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78 天的狂轰烂炸,直到迫使南联盟同意其极为苛刻的停火协议。战争使塞尔维亚族人和阿尔巴尼亚族人都遭到一场空前的浩劫,给南联盟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东欧民族问题的发展前景

上面列举的两场民族冲突与民族战争,实际上是东欧剧变、多民族国家解体的必然产物。民族主义的极度膨胀,使这一地区的各个独立国家或各个民族都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却忽视甚至损害其它民族的利益。目前,东欧地区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仍有日趋激烈复杂之势,前景不容乐观。

1.民族主义势力仍然很强

东欧剧变后,东欧地区尤其是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极度膨胀起来。某些民族扩张主义者甚至提出要求对领土进行修正,希望建立大阿尔巴尼亚、大保加利亚、大塞尔维亚、大克罗地亚等等,从而引发了一些国家之间的旧怨新仇。于是,兄弟操戈,种族残杀的现象不断发生。历史和战争积下的民族恩怨,严重地威胁着这一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签署的各种国际协议,使东欧许多国家的边界多次重新划分,普遍造成同一民族生活在几个国家的现象。例如,塞尔维亚人同时生活在南联盟、“波黑”和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人同时生活在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马其顿;马其顿人同时生活在马其顿、保加利亚和希腊;等等。在东欧剧变和剧变后的社会动荡中,极端的民族主义势力盛行起来,他们极力主张本民族联合在一起,建立单一民族的共同体或国家。所谓“大阿尔巴尼亚”、“大塞尔维亚”、“大保加利亚”、“大马其顿”等等,便成为他们的“伟大理想”。于是,跨境民族的统一问题,便成为东欧地区民族关系中最主要的问题,并导致各种流血的冲突。科索沃危机便是这一问题的直接后果。据估计,在东欧地区尤其是巴尔干地区,今后还会爆发类似科索沃那样的严重危机。

2.波黑战争与科索沃危机后果难除

“波黑”战争结束虽已4年,但至今仍处于冷和平的状态。 虽然“代顿协议”的签署,使“波黑”在形式上成为一个独立和统一的国家,而且还在联合国占有一个席位。然而,“波黑”内部的三个民族实际上很难共同生活:从历史上看,“波黑”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国家,只是在前南斯拉夫联盟成立时,它才作为一个共和国而存在;“代顿协议”仅仅是三方在美国压力下勉强达成的原则性框架协议,其中每一条款的实施,例如实现和平、划定领土、遣返难民、建立统一“波黑”政权和巩固穆克联邦等等,都存在着争议。

目前,“代顿协议”的只是部分(停止战争、部署多国部队、收缴重武器等)得到实施,而使流离失所的难民重返家园问题,却面临重重困难,进展十分缓慢。1998年的“波黑”,曾被宣布为“难民回归年”,人们希望让难民回到他们的故乡所在地。但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波斯尼亚的450万居民,有一半以上在战争中被赶出家园,其中100万以上甚至亡命国外。现在,虽有许多难民回到故乡,但其中只有很小一小部分难民敢于回到“敌人的地盘”。目前,波黑内部的三方关系十分复杂,三个民族之间实际上不能自由往来。

更为可怕的是学校里的民族分野也继续存在,民族敌对情绪被埋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例如:在克罗地亚控制的黑塞哥维那,学校用的教科书从克罗地亚运来;在塞尔维亚统治区,教材来自塞尔维亚;而在穆斯林居住区,仍旧使用穆斯林所编制的教材。在这些教材中,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都大加颂扬,而对其它民族却充满贬低之语。

总之,“波黑”问题的真正解决不仅遥遥无期,而且随时有重燃战火的可能。一旦“波黑”再次爆发战争,克、塞两族必将分裂出去,“波黑”将重蹈前南斯拉夫联盟分裂的覆辙。

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虽然已经停止近一年,但科索沃的危机至今没有解决。北约对科索沃的武装占领,不仅没能解决原有的民族矛盾,反而可能扩大和加剧整个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冲突。首先,经过残酷的战争以后,塞族和阿族之间的矛盾和仇恨更深了。阿族的武装力量跟随北约部队重返科索沃后,变本加厉地进行民族迫害,大批残杀这里的塞族居民,迫使塞族居民纷纷逃离科索沃,形成新的难民潮。其次,阿族人谋求科索沃独立的愿望和活动不会停止,他们必将同进驻科索沃的维和部队发生冲突;而塞尔维亚也不会甘心失去科索沃,他们同阿族人和北约集团的斗争更不会停止。于是,将出现新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将比过去更加尖锐和激烈。再次,北约的武装干涉和科索沃阿族人的猖獗,导致整个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情绪极度膨胀,从而可能引起新的民族冲突和动乱。马其顿有40多万阿族人,他们已经向当局提出种种民族要求,不排除他们今后可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同斯拉夫人发生冲突,制造社会动乱。“波黑”的137万塞族人和克罗地亚的58万塞族人, 有可能效法科索沃的阿族人,再次掀起民族运动,要求独立,从而使战争重燃起来。保加利亚民族主义势力一向认为马其顿是保加利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马其顿的局势发生动荡,他们肯定会觊觎马其顿的领土。南联盟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居住的35万匈牙利族人,有迹象表明他们也要争取自己的民族权利,到时将得到已成为北约成员国的匈牙利的有力支持。

标签:;  ;  ;  ;  ;  ;  ;  ;  ;  ;  ;  ;  

东欧剧变十年民族问题述评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