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

罗会龙[1]2000年在《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固体吸附式制冷研究的深入,新型高效的热力循环方式已逐渐成为固体吸附式制冷研究的重点。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热力循环方式各种各样,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令人十分满意的高效的热力循环方式。本文在目前已有的热力循环方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一种全新型的太阳能冷、热联供的联合热力循环方式,并根据该循环方式设计制作了一台样机。然后,两次实测了该样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实验数据表明:该样机的制冷系数COP_(solar)(约为0.07)及供热系数η_(heat)(约为0.16)尚能令人接受。这就论证了该联合循环方式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为太阳能的综合利用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今后此类样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有益的借鉴。实验研究的成功,将加速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罗会龙, 王如竹, 李明, 夏朝凤, 翟晓强[2]2003年在《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文中提出从提高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功率及回收吸附热和吸附床显热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的联合循环方式 ,并对其进行了热力分析与模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该联合循环方式 ,在太阳辐射强度大于 1 6MJ/(m2 ·d)的条件下 ,即可有效地实现制冷与供热的双重功能。

钟浩, 罗会龙, 李明[3]2002年在《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分析比较了目前国内外现有的两种太阳能制冷与供热的联合循环方式。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的联合循环方式。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该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 ,在中等太阳辐射强度 (1 9MJ/m2 ·day)条件下即可实现制冷与供热的双重目的。

孟玲燕[4]2005年在《太阳能复合常规能源的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在别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太阳能与常规能源复合的溴化锂吸收式空调、采暖及生活热水供应综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综合系统内采用了溶液潜能储存和水蓄能综合技术,分别给出了综合系统夏季吸收式制冷循环和冬季吸收式热泵循环的工作流程及计算模型。并根据别墅建筑的结构和使用特点,建立了别墅建筑的冷热负荷计算模型,以北京、西安、兰州三处太阳能丰富地区为例,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别对三地的夏季典型日和冬季典型日进行了系统全天蓄能运行的动态模拟计算,给出了全部时刻系统运行的参数变化状况及综合系统内部能量的分配与平衡关系。最后还进行了能源利用分析及系统全年运行的经济性分析。 研究中发现,由于系统采用了溶液潜能储存和水蓄能综合系统,不但解决了太阳能辐射强度与空调负荷变化不一致的问题,而且解除了使用吸收式热泵需要有16℃以上外部热源的限制,加大了可利用热水的温差,提高了系统的蓄能密度。另外也使系统可以全年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年使用率,更有利于系统的推广使用。通过系统的经济性评估和能源利用情况分析可看出,在能为别墅提供空调/采暖/热水供应的几种适用系统中,尽管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投资费用较高,但是节能环保,运行费用低,年利用率高,增额投资回收期反而较短,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优势。 但是由太阳能集热板、燃气热水器、制冷/热泵机组及蓄能设备四大部分组成的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铺设的集热器面积较大,系统运行比较复杂,成本投资费用较高等。因此还需对系统内的设备配置,运行参数进行优化,以达到减小太阳能集热板的铺设面积、简化系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系统运行和投资费用的目的,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李明, 王如竹, 许煜雄, 吴静怡[5]1999年在《一种全新型太阳能供热与制冷联合循环复合系统──Ⅰ.系统构造思想》文中认为提出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法,描述了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并对循环装置内各子系统部件的热力循环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与计算说明。采用该联合循环装置,可实现用同一集热器白天加热的热水供夜间使用,夜间制的冰供白天使用的目的

王定标, 程东娜[6]2006年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和供热联合循环系统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现有的太阳能冷热联供循环方式,并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一些建议。

周倩[7]2013年在《兰州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冷热源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供给问题日益严峻。同时,节能、环保标准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能源。由于太阳能驱动的空调系统具有节能、环保和能源的可再生利用等特性,目前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兰州地区处于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兰州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煤的使用量,实现环保要求,针对在该地区采用太阳能进行吸收式空调的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可行性,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民用建筑的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冷热源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其数值模拟,从而分析该系统在兰州地区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本文选取兰州地区某办公楼为建筑模型,对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冷热源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式空调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机理进行了介绍与分析。2.针对兰州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及气候特点,提出了能够在夏季制冷、冬季制热的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工艺流程。而且,基于方案排队法,对其冷热源系统中的冷、热源设备的组合进行了优选。3.对该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式空调冷热源系统的关键运行参数-驱动热水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驱动热水的温度可以满足制冷与制热工况的要求,一定程度地降低了运行能耗。从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本文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将太阳能技术与空调技术结合,用以解决目前中央空调系统冷热源设备运行能耗的可行性。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式空调系统在兰州地区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经济竞争性。

姜亮亮[8]2008年在《新型太阳能制冷和供暖综合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阳能热泵是一种新型的供暖方式,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在节能环保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太阳能热泵和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并根据北京市地区的太阳能辐射情况,设计一个为100m2住房提供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常年提供热水的太阳能制冷和供暖综合系统。本文对此太阳能热泵和吸附式制冷系统跟常规供暖和制冷系统进行经济性比较,得出太阳能热泵和吸附式制冷系统在能源利用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应用前景非常乐观。

李帅[9]2012年在《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制冷设备的使用量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空调制冷系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室内空气品质下降等等,研究和开发新型的节能环保而又舒适健康的空调系统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它是解决上述问题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溶液除湿技术的优点,并能弥补单一技术的相对缺陷,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围绕着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这一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1)原理研究——通过对相关课题研究,分析了各种太阳能制冷原理形式,对比了常见的几种除湿方式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得出了溶液除湿式制冷是比较适应于太阳能制冷利用的一种形式,是实现湿度独立控制的一种理想途径,还能达到高效蓄能的目的。(2)新型系统设计——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出了新型循环式集热再生系统和前置预冷式新风降温除湿系统,前者可以保证传质方向,减小环境干扰,提高系统稳定性;后者能够减少系统设备,优化用能方式。(3)系统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系统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采用氯化锂溶液为循环工质,对其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做了性能评价;重点对送风含湿量的控制、太阳能辐射强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以及系统蓄能特性方面做了研究。(4)系统地区适用性分析——以夏热冬冷地区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合肥地区典型气象年数据,得出了该地区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空气处理需要温湿度独立控制,而且新风处理主要以除湿为主,除湿耗能大,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在该地区应用前景很大。

胡艳[10]2004年在《余热及太阳能制冷/热泵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本文以空气为携热介质的开式太阳能吸收式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原有开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根据冬季蓄能热泵运行特点对系统进行改进:分析了在稳态情况下系统的特性和影响供暖量、COP值的因素。同时以北京、西安、兰州三个典型地区为例,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对一整天热泵循环的蓄能情况进行详细的计算;为了弄清系统装置内部运行的薄弱环节,还对制冷、热泵系统分别做(火用)损失计算与比较和全年经济性分析。 研究中发现冬季热泵循环效率高于夏季制冷循环;热泵运行时可为建筑提供一定的采暖和加湿需求;性能也较为稳定。制冷循环的(火用)效率高于热泵循环;而且两循环(火用)损失分布大体一致:其中发生器、吸收器、太阳能集热器的损失占了整个循环能量损失的绝大部分。同时由经济性分析可知对于利用太阳能的系统,本套装置的投资回收期是符合要求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但是由于环境因素和集热板的影响,热泵系统夜间供热量还略显不足,特别是在寒冷地区,需要采取一定的辅助措施;系统热泵运行时还必须有10℃以上的低温水源可供利用;发生器、吸收器的(火用)损失较大,需要进行装置的优化设计从而提高系统性能参数和能量利用率;将此套系统与常规的溴化锂水吸收式空调系统进行经济比较可知,系统的造价偏高,民用不太经济,努力减小太阳能集热板面积是降低系统费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D]. 罗会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00

[2].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J]. 罗会龙, 王如竹, 李明, 夏朝凤, 翟晓强. 低温工程. 2003

[3].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J]. 钟浩, 罗会龙, 李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4]. 太阳能复合常规能源的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在别墅中的应用研究[D]. 孟玲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5]. 一种全新型太阳能供热与制冷联合循环复合系统──Ⅰ.系统构造思想[J]. 李明, 王如竹, 许煜雄, 吴静怡. 太阳能学报. 1999

[6].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和供热联合循环系统研究进展[J]. 王定标, 程东娜.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06

[7]. 兰州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冷热源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D]. 周倩. 兰州理工大学. 2013

[8]. 新型太阳能制冷和供暖综合系统的研究[D]. 姜亮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9].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基础研究[D]. 李帅.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10]. 余热及太阳能制冷/热泵技术研究与开发[D]. 胡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新型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