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在基础研究方面,到1994年,国家先后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几十个部门开放实验室;投资7 亿多元建设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10多项重大科学工程;组织实施了“攀登计划”。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基础性研究的学术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如高温超导研究、五次对称准晶的发现、证明定理的数字机械化方法、τ轻子的质量测定、斯坦纳比猜想证明、蕨类植物的分类等。我国科学家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已从1985年占世界20多位上升到1992年的第12位。一大批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表面物理和表面化学、超晶格和准晶态物理学、纳米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建国以来科技多年发展基础上,总体水平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少数领域中的某些工作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面向、依靠”方针的贯彻,学院式的研究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当多的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技人员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将其成果向应用领域推进,在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学科均有这方面大量成绩;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思想和机制逐步引入,已经和正在给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带来活力。
基础研究诱发高技术,高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并在市场力量推动下逐渐成熟和形成生产力,发展出高技术产业。近十年多来,基础研究的成果诱发了一系列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已经和正在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以钕铁硼为代表的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以钇钡铜氧为代表的高温超导材料,砷化镓/ 镓铝砷为代表的量子阱半导体材料,以及红外感光材料、丙纶细旦丝等;以BBO (偏硼酸钡)和LABO(偏硼酸锂铝)等为代表的非线性光学晶体、BGO等闪烁晶体。 高效固氮菌株的培育成功和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找到了新途径。沉降带成油理论等对指导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黄淮海地区大量的地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积累,为今天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灾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途径。北大方正集团的崛起,其源头是北大数学系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治疗心脏病的新药“地奥心血康”是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几十年天然植物研究的结晶。利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多年计算机研究的成果发展起来的联想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在当前国内计算机市场受到国外产品的巨大冲击下,它是在激烈竞争中能够坚持发展的少数国内计算机企业之一。
高技术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的航天系统继承了过去搞“两弹一星”的传统,近年来又在卫星发射、新型号研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同时,在生物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我国自己的优势。例如杂交水稻的推广使我国水稻生产有了明显提高,目前新型的两系法杂交水稻也已开始推广;我国自行研制的光纤通信设备、微波通信设备已成为国内电信传输网的骨干装备;我国自行研制的HJD—04 程控交换机在由外国装备瓜分殆尽的市场上“虎口夺食”,硬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挤占了20亿元的市场份额。863计划的实施, 更使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建立起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开发的基地,还获得了诸如6000米水下机器人、基因工程干扰素、镍/ 氢电池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曾被很多专家认为“在中国几十年都不可能用上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经过上千名科学家、工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几年的努力,在10个国家重点企业应用取得了明显效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并获得国际大奖;性能价格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曙光Ⅰ号”、“曙光Ⅱ号”并行处理计算机及其他相关成果的问世,有可能逐步改变以我国自己知识产权为基础的计算机工业在国外产品冲击下日益萎缩的被动态势。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在计划所列的几个高技术领域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近年来每年都取得3万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批准专利3万余项。
问题
在回顾上述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过去旧体制下建立和运行多年的科技体系,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它严重阻碍着科技事业在新形势下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问题正变得日益严重,目前已经到了非加大改革力度不可的时候了。归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机构臃肿,管理落后,效率低下
1.政府所属科研机构数量过多,整体素质不高。
到1993年底,全国县以上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多达5446个,职工总数103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3.3万人, 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科技经费太低,只及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大多数科研机构业务工作难以进行。二是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压力。三是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在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低层次机构居多。据专家估计,目前大约有57%的科研机构不从事或基本上不从事研究与开发,实际上已失去了科研属性。
据统计,目前县以下科研领域机构中,能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金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只有195个,能承担国家项目金融在500 万元以上的只有73个,能承担项目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31个。74%的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经费、67 %的博士研究生实际上集中在这195 个研究所中。 1992年在发表论文方面居前15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只分别占同类机构总数的1.41%和0.18%,而其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几乎占同类机构发表论文总数的一半;居前50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只占同类机构数的4.70%和0.62%,发表的论文竟占了约2/3。 就在国内发表的论文来看,他们占的比例也远远超过他们在机构数量中所占比重。
2.条块分割,机构重复,浪费严重。
我国科研机构及其他各类科技机构基本上都是从产品经济的需要出发,由政府部门规划和兴建的,各自形成“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封闭体系,造成军民分割,条块分割,部分分割和学科分割的局面。科研力量分散,机构和专业设置出现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据初步估计,全国至少有1/3的机构属于不该有的重复设置。更令人忧虑的是, 在条块分割下,各类科研机构对于行政部门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几乎所有重复设置、水平低下、应予淘汰的科研机构都能得到其上级主管部门的保护。以部门为核心的隶属关系,还为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设置了层层障碍,为科研单位进入企业或与企业结合带来了重重困难。
3.管理分散,调控乏力,核心权威不足。
我国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分为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国家教委和经济主管部门、地方好几块。各自自成系统,其行政职权大多只能在本系统内发挥作用,部门之间只有一般的业务往来而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由此带来的是领导多头、计划雷同、项目重复、资金分散、调控乏力、产学研脱节和人才配置不合理等。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科技能力面临全面滑坡危险
1.科技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国际上的差距继续拉大。
①重大科技成果的数量持续减少, 水平下降。 国家发明一等奖1988年4项,1990年3项,1991年2项,1992、1993年为0。国家科技进步奖1985年获奖项目为1761项,1993年下降到441项。其中1985年特等、 一等、二等奖分别为23项、135项、535项,1993年分别下降到2项、27 项、122项。
按美国CHI对世界各国在美国登记的专利数统计,我国仅位于第25名,落后于韩国(第13位),匈牙利(第23位)和巴西(第24位),也大大落后于我国的台湾省(第10位)。一些重点领域如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90年代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远远大于70年代中后期的差距。
②基础研究目前有可能要走下坡路的趋势和危机,孕育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的环境已经和正在受到严重冲击。
近年来自然科学一、二等奖明显减少,系统性的重大理论建树、科学前沿上的突破已很少。1983—1989年,共获一等奖13项, 平均每年2项;二等奖58项,平均每年10项。1990—1993年,仅获一等奖1项; 二等奖28项,平均每年7项,而且此项是属于植物区系分类方面的工作, 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目前,中国科学院和教委直属高校科研人员每年每人的全部经费平均约3000美元,而台湾科研人员的年人均经费为6万美元。 中科院大多数研究所科学事业费已不足开支正常的人员、行政、公共费用,无法根据自身优势组织科研项目,发挥整体作用。作为科研创新重要基础的仪器设备已严重老化, 实验装备水平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水平。 据中科院1992年统计,1980年以前购买的仪器台数占40%,1981—1985年占50%,1986—1990年仅占10%,有53个所没有得到仪器更新的任何支持。
2.产业界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我国产业界技术创新的能力欲望都很低。由于市场广阔和整体技术水平低,企业主要靠进口技术即可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占据市场。另一方面,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情况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导致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缺乏来自产业界的支持,而研究机构技术创新成果从上到下的推广,也缺乏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目前的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仍然是游离于产品和市场的纯科技活动。
①1990年总共2914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中,由企业界完成的仅为378项,只占13.0%;1992斫国内批准的1386项发明专利中,来自工矿企业的为224项,仅占总数的16.2%;
②大中型企业每年开发大约6万项新产品, 但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际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仅占5%,其中达国际水平、 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为2.5%。 机械工业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20—25年。
技术创新不足使引进的重大技术难以消化吸收,造成长期等距离追赶,等距离引进。目前经济建设中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仍大量依赖进口,工程化能力和手段相当薄弱。据经贸部统计,我国技术引进合同数和合同额分别从1990年的232项和12.7亿美元,上升到1993 年的500 项和61亿美元。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3.高技术产业处于危机中,国家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扶植不力。
目前的情况是,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多数领域整体上尚未形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高技术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亟待提高。
据OECD统计,高技术产品占全球制造业产值已经从70年代的12%上升到80年代的16%,1992年更达22%。而目前我国高技术企业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0.39%,1991年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8.6 %,1993年下降为8.3%;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工业出口比重仅为5.9%(美国为48.6%,日本为54.9%)。国外高技术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如中关村的电子产品市场上90%的电脑被洋电脑所占领。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1993年的销售额只有30.5 亿元人民币, 不及美国IBM公司的1%。由于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中的逆差已经从1990年的42.8 亿美元上升到1993 年的112.3亿美元。它反映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十分弱小。
目前国家对高技术产业扶持的力度远远不够。一是高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甚至低于给予经济开发区和特区的优惠政策;二是对高技术的高风险性缺乏风险基金和信贷的有力支持;三是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提高起点,但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开发创新,将出现周期性的引进。严酷的现实已经表明,发达国家正利用其自身的科技优势,特别是高技术的优势,同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而且这已成为其保持经济领先地位的主要手段。这正是他们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因此,对于从国外引进真正的高技术不可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4.农业科技面临严峻挑战。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目前农业科技的现状令人忧虑。在人口增加到2000年的约12.99亿、 人均耕地面积从1980 年的1.4 亩降到2000年的1.06亩的同时,要求到2000年粮食增产1000亿公斤,总产达到10000亿公斤,肉类、水产品、鲜蛋、奶类、食用油都将增长。 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科技整体水平提高较慢。如化肥利用率我国只有30%,而发达国家达60%以上,农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5%左右,发达国家达70%,粮食单产只有270公斤,发达国家为400公斤。农业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①整体结构不合理,学科设置陈旧,造成研究领域狭窄,科技人员分布不合理,在科技人员缺少的同时,人才浪费严重。②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呈下降趋势。③基础研究、高新技术水平提高缓慢,在这些领域中与发达国家比较至少落后20年以上。④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高级人才流失严重,使一些重要学科后继无人或难以接班。据中国林科院1982—1992年统计,出国未归人员达98%,外流其他单位共256人,占中青年骨干科技人员的66%。 青海省农业科学院40岁—50岁之间的科技人员不到全院职工的5%。 ⑤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严重不足。80年代世界平均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1%, 而我国为0.17%—0.27%,是世界上对农业科研投资最低的国家之一。1993年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国家科技投入的12%。农业科研在自然科学基金中仅占5%,在科技攻关中不足10%,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中占10%, 据对全国县、乡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调查,2200个县中有960 个县的农业推广机构部分“断奶”或全部“断奶”(占44%),220 个县的农业推广机构被撤销(占10%);在20700 个乡级的农业推广机构中“断奶”的占43%。
三、科技人才冗员有余,中青年人才缺乏
我国目前有科技人员1000多万,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50多万,而产出却十分低。以科技论文为例,每年在国内外发表的科技论文仅十多万篇,平均每人发表的论文数只相当于美国的1/5左右, 其他方面的情况也差不多,这反映出我国科研效率低下,冗员太多,人才浪费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我国科技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目前由于科研队伍严重老化,而同时中青年人才外流严重。后继乏人,很多非常重要的工作已到了几乎完全中断的边缘。 1990 年中科院动物所从事生物区系分类的137人,其中36岁—50岁仅9人,十年内现有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43人将全部退休。目前特别缺少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的中青年战略科学家和组织完成重大工程研究开发的将才。据统计,国家教委所属高校3700名学术带头人中,56岁以上的占67%,51岁—55岁的占28%,50岁以下的仅占5%。中科院对其北京地区1978年获一、 二级成果奖的人员的调查发现,40岁以下的仅占27%。目前人才政策的一个误区是: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海外留学归国人才身上,对他们恩宠有加。而自己培养的科研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却难以改善,导致更多的人出国留学不归的恶性循环。据中科院对43个单位的抽样调查表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流失率达38%,大学生学历的人才流失率27%,有的单位年轻人的流失率高达80%。我国1978—1991年派出的留学人员仅有30%回国,而回来的人中获硕士学位的仅占5%。另一方面, 在国内工作的年轻人由于受论资排辈等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据1994年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中,没有一个是45岁以下的;第一批78个重点项目184 个项目和课题负责人中,没有35岁以下的,45岁以下的仅1人。与此同时, 近些年,科技事业、科研工作对杰出年轻人的吸引力继续减弱,科研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越来越困难。
四、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按绝对数来看,我国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相对比重并未增加。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与开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在0.7%左右徘徊,即使在发展中国家里,这一比重也嫌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的比例大都在2%以上。 科技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科技自身能力的提高。
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形成,企业并未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力,使投入过低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改观。产业界在我国科技投入中所占份额至今仍不到30%。这是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的后果。 在工业发达国家, 产业界的这一比例高达60%—80%。我们老抱怨政府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太低,但现在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启动产业界参与研究与开发。光呼唤政府是不够的。从1994年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4%、政府约占其中70%、产业界只占不到30%来看,如果政府投入不变,产业界的投入如工业发达国那样的约60%,则这一比重就能升到1.3%。
展望
“九五”期间,科技工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面向、依靠”和“攀高峰”的方针,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加快科研机构结构调整、人才分流的步伐,增加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思想,着重突破一批对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项目。
为加强全国科技工作的宏观决策与管理,国家将设立科技领导小组。国务院已经决定,每年至少要开两次常务会议或者办公会议,专门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问题。国家科委作为主管全国科技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科技工作的宏观的管理和综合协调。
1995年底出台的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部署为依据,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出发,把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放在首位,着重解决农业、工业、经济规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来看,“九五”科技工作将围绕以下工作重点展开:
一、结构调整和机构建设
1.在开放、流动的原则下,把条件较好的实验室、研究所和大学的优势联合起来,吸引不同学科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一批有志气、有才华的青年,组建10个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中心。这些中心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趋势,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宗旨。
2.大力推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开展国家级科研机构认证的试点工作,拟从现有855 个中央各部委的研究所中通过试点明确和重点支持约30—50个研究所,率先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3.重点加强高校中约20个水平高、力量强的科研群体,逐步使高校的科研工作克服力量分散的缺点并形成拳头。
4.继续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的工作,使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数达到200个左右。继续建立或完善150—200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包括若干高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从事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解决高技术工程化与产业化中的共性、基础关键技术问题。
对重点科研机构,要在科研经费、实验手段和其它物质条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形成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
5.在稳住一头的同时,将绝大部分科研机构推向市场。鼓励这些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新型的科技—经济实体。
二、基础性研究
1.调整基础性研究的学科结构。重点发展新兴带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要围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的发展,选择各学科的重点领域,并特别重视认知科学、非线性科学、空间科学、团簇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性研究项目和科研机构的设置向这些学科倾科,采取切实措施逐步提高应用基础学科(特别是基础农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地位。
2.“九五”期间,考虑建设一些对国民经济或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相对来说不需要巨大投资、建成以后有在一段时间内有国际领先的可能性或使我国在某一方面有异军突起可能性的重大科学项目,主要设计要有独创性。目前已提出一些候选项目,如同步辐射光装置,磁约束受控热核反应研究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生命科学大型研究装置,中国海、陆、空间监测网络工程,中国科研与教育计算机通讯网络等。
3.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三、高技术研究
1.生物技术。开展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重组农业微生物及细胞工程等技术研究,提供一系列新的技术新品种;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开展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建立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及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断、防治新体系。包括两系法杂交稻的新品种培养、制种和大田推广,抗虫棉花转基因植物研究和推广,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基因工程疫苗。
2.信息技术。组构以通信网络为神经,以高性能计算机为结点,以智能化支撑应用工具为平台,以工厂自动化、商业自动化、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等为示范应用系统的信息技术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的框架。具体项目包括:高速光纤通信技术、通信网与交换技术、个人通信网技术、多媒体通信系统技术、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软件智能化技术、智能接口技术、并行工程、集成应用平台、现代企业与先进制造技术、ASIC设计技术、信息获取与显示技术、CIMS应用工程、CIMS单元技术与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装配机器人应用与装配线的工程设计、智能化综合信息分析管理系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等技术。
3.先进制造技术。以先进制造系统集成技术即应用信息、计算机和系统管理技术为核心,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少(无)污染基础制造技术,新型先进制造单元技术。具体内容包括:制造业自动化单元技术、工艺模拟及工艺设计优化技术、新型材料的成形、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极限加工技术、先进设计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系统管理技术、CAD/CAPP/CAM一体化集成技术、加工(制造)自动化工作站、车间柔性化技术、同步工程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等技术。
4.新材料技术。重点发展军工配套材料、汽车用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建筑新材料、关键技术。具体内容包括:高纯稀土原料及稀土新材料、新型电子及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高强高韧和高温耐蚀结构新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合金、高分子功能材料及新型功能陶瓷、生物医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及其实用化技术、材料设计以及材料合成制备及其评价新技术等。
5.能源技术。重点发展清洁煤技术、燃料电池电站并兼顾电力电子节电技术、 低成本光伏电池以及核能发电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小型CFBC/FBC技术、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技术、耐燃材料和CO[,2]循环技术、电解质稳定化和薄膜化技术、千瓦级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电站、开发第三代电力半导体器件、功率半导体功能广泛用于用设备控制的技术、10兆瓦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堆等。
6.海洋技术。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技术、三维地震成像技术、海洋环境要素监测技术、数控成像测井技术、水下多相流油气开采技术、深海工作站和深潜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边际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极浅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管理决策支持技术。
四、大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基础性研究计划(攀登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3万人, “863”计划重点支持1万人,重大科技攻关和基础性工作重点支持5 万人,确保这支精干的队伍安心工作,努力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3000—5000人给予高强度支持,使其能够真正在科技前沿上进行研究开发。
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建立跨世纪带头人专项基金,大力培养一大批学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将帅人才。增加青年科学基金。切实给青年科技人员压担子,让他们进入重要岗位。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回国工作。
五、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特别要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并继续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
《决定》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要做到高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到2000年,要通过多种途径,使我国全社会科研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增加对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最终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从投入到产出跃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为21世纪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保证达到这一目标。李岚清同志在科技大会上指出:各地都应该根据这一指标制订相应措施,为加大科技投入办实事。从科技大会上看,各地都已启动各自的“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等工程,在加大投入上大部分都有实际措施。
从全国科技大会文件和各地出台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一是重在企业,突出创新。将鼓励和引导一部分科研机构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并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货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二是确定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围绕21世纪初我国有可能形成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主要瓶颈问题(如粮食、水资源、能源、通讯等),突破一批战略性、综合性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问题。三是立足转化,形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摆到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特别是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推广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先进实用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使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