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教师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处理学校与政府、学校内部关系和学校与家庭、社区三种关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和谐的校内关系的必由之路是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教师参与决策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涵。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的参与,再好的改革也注定要失败。如何顺应这一要求,提高教师学校决策的参与度是当前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教师实际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很少,程度较低,那么影响教师参与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由于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管理者和学校组织体制的因素研究上,因此本研究没有对校长和组织体制过多作探究,而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运用问卷调查教师参与的内容及与教师相关的因素。我们根据学校管理内容的三个方面:政务、教务、总务的决策事项,从参与程度的5个层面(不参与、知道详情、参与提供意见、参与设计方案、参与决定方案),就教师“实际参与的”和“期望参与的”两种状态,编制了调查问卷。在辽宁省大连、鞍山、瓦房店等地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1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7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244份。问卷采用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了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及其三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80以上,都达到了.01的显著水平。问卷的结构效度以因素提取的三个因素与理论构想中的三个维度所有题目的拟合度来检验,结果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叠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是可接受的。
二、研究结果与解释
(一)参与主体分析
究竟谁来参与,哪些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合适呢?我们根据问卷分析了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学校类别等因素对教师参与的影响,但发现学历因素对教师参与的影响不大。因此本处着重讨论性别、教龄、学校类别等因素对教师参与决策的影响。
1.性别差异:女教师参与明显低于男教师
性别因素对教师参与决策的期望程度没有显著影响,女教师和男教师一样希望参与决策,但性别的不同对教师的实际参与有显著的影响,女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的机会和程度都远远低于男教师,处于不利的地位。根据T检验,我们发现在实际参与决策总量表上,男教师的平均值为67.1207,女教师的平均值为56.9355,两者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P=.001)。女性教师对学校事务的实际参与要明显低于男性教师。具体来看,在行政和总务上,男教师实际参与和女教师相比在.001水平上达显著(P=.001);在教学上,男教师实际参与的平均值为24.4828,女教师实际参与的平均值为22.0538,T值为2.066,在.05水平上显著(P=.040)。而在参与决策的期望上,男女教师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
由此可见,在我国学校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它直接投射和反映了社会文化中较为强烈的性别偏见。
2.教龄差异:教师参与与其成熟度密切相关
(1)6~10年教龄的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要显著高于1~5年的教师
教师的教龄不同对其的期望参与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F值为3.125,在.05水平上达到显著差异(P=.046)。事后检验发现,6~10年教龄的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要显著高于1~5年的教龄的教师。我们以为这与教师的成熟度有关。依照保罗·赫塞(Paul Hersey)和肯尼思·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情境领导理论,下属的成熟度是影响领导风格的重要因素。所谓成熟度指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它包括两项要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度高的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导。后者指的是一个人做某事的意愿和动机。①1~5年的新教师处于角色转变和适应期,他们的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很低。他们不甚熟悉教学内容,教学知识和技能不足,经验更是缺乏。他们比较注重教室中的自我存在,而对教室以外的事关注较少,在行为上表现为服从性和依赖性。所以他们很少谋求参与学校事务,而管理者主要采取命令式,即指令干什么,怎么干。而对于6~10年的教师处于成长期,自身和学科的难题减少,情绪稳定,开始较多注意工作周围,注意了解学校事务。心理的成熟使得6~10年的教师比有更高的期望参与的倾向。但我们的调查发现这种倾向仅仅体现在“行政”事务上,对于学校的绝大部分事务尤其是教学事务的参与上这种倾向不存在。为什么大家对“行政”事务如此热衷呢?传统上我们一般假设教师是教学工作者,其关心的核心是教学事务。这没有错,但现实却提醒我们看到另一面。近年来许多学校的行政部门尤其是校长垄断权力(人事管理权、教学评价权、经费使用权、校产管理权)的现象严重②,行政事务支配着学校资源、利益的配置。透过行政事务的参与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可能是教师的“无奈而明智”之举。
(2)11~20年教龄的教师实际参与程度要显著高于1~5的教师
问卷结果显示整体上教师的教龄不同对其实际参与决策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教龄因素对“行政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的影响在.05水平上达到显著(F=4.595 P=.011)。事后检验发现11~20年教龄的教师对行政事务的实际参与要显著高于1~5年教龄的教师。我们认为这也与成熟度密切相关,11~20的老教师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很高,同时老教师通过自己的贡献赢得尊重和地位,多年为学校工作获取学校的信任及其积累的资历、经验、威望,都使他获得学校事务更多的发言权,有较多的机会进入决策层,而6~10年教师还处于成长期,工作成熟度进入初步成熟阶段,经历和经验还不足。这一倾向与以往研究所提出的知识性原则是一致的,即随着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的增加,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增多、参与程度加深。但是我们也发现“资历”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观过分凸显在教师参与决策的观念和实践中,学校“论资排辈”的现象非常严重。老资历的教师有资格发言,而其他教师则“人轻言微”。“论资排辈”所形成决策格局可能容易形成学校保守的文化氛围,不利于“新课程”等改革在学校的推行,也不利于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学校差异:相比小学和高中,初中教师有更少的参与
小学教师在期望和实际参与的平均分数显著高于中学教师。SPSS统计结果还显示,期望参与的总量表F值为4.776在.01水平上达到显著,可见学校类别对教师期望参与学校事务有显著影响;我们发现:行政事务在.05水平上显著,而教学在.01水平上显著。事后检验表明,高中教师在教学事务的实际参与要明显高于初中教师。而高中教师在行政和教学两方面事务的期望参与程度要明显高于初中教师。
笔者以为这可能与学校规模有关。要使每位成员都能够发表意见,决策机构一定要非常小。而小学规模普遍比较小,教职工代表大会才可能有代表意义,更好发挥作用。托尼·布什也证实:“与中学和学院相比较,学院模式在小学或院校的下属单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③学校类别对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参与有显著影响,高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都要明显高于初中教师,这可能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现象。笔者以为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高中直接面临升大学的压力,升学率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挥棒在高中尤为明显。升学率的高与低,学生成绩的好与坏,直接与教师的工作量挂钩,关系到教师的奖金、福利等收入待遇,也与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直接相关。因此对于高中教师更加关注教学事务的政策制定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学校领导也意识到教学质量(升学率的高低),教师是关键。因此在教学事务上必然更多征求教师的意见。相反,近几年随着师范学校的撤销,中专学校的吸引力下降,普通高中的扩招,初中以往那种升学的压力减弱,初中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开始弱化,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是不正常的。
(二)参与内容分析
教师希望参与什么事务的决策?实际情况怎样?问卷施测后,统计结果如表1、表2。
从上两表可以看出:
1.在总务层面上,对涉及切身利益的经济待遇、福利分配问题,教师不满足于提提意见,而是希望有权参与决定,但是对于其他诸如学校基建投标方案拟订、校务预算经费和自筹资金使用、校服购置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直接关系不大的问题,表现出不参与的意向,按Robert G.Owens and Edward Lewis的划分处于矛盾心理区。这与国内李永生对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④
2.在教育教学质量评定、各科教材教法改进、优秀教师评选推荐以及校内考试工作等希望能参与决定,此外教师希望参与校本课程设置和科研学术交流等问题的方案设计,可以看出在这些与教学有关的事务,教师希望在较高的层面上参与。这表明“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关注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一大兴趣区。”⑤此结果与E·M·汉森和M·E·布朗西尔弗伍德学区的学校中开展研究所提出的教师“势力范围”基本相符。它表明教师更愿意自己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来工作,拥有专业自主权。
3.关于行政领域,譬如长期目标发展计划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学生招生录取和教师兼任行政工作等事务,教师的参与主要是想知道详情和提供意见,仅在校园规划上有25%的人希望参与设计方案。
4.与上述“期望参与”的情况相比,教师的实际参与状况从整体上看远未能满足教师参与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师实际有权参与设计和决定的管理内容的比例大为缩小,内容也有较大差异,比如即使在教育教学质量评定、各科教材教法改进等教学事务上,实际参与决定的机会仅在6%左右,设计方案基本不超过10%,而教师希望有权决定的福利分配却只能知道和提提建议而已。在总务上教师实际对于学校基建投标方案拟订、校务预算经费和自筹资金使用等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与教师的不参与和知道就行了的状况基本一致,但有高达60%的教师认为没有机会参与,实际上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希望知道详情。
综合来看,当前教师的实际参与决策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实际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并不多,参与决策层次不高。很多教师对学校决策的大部分事务还停留在“不参与”层面上,而在“参与设计方案”和“参与方案决定”这两个较高层面上,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很有限。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教师参与主体的建议
通过调查初步了解教师参与的需要和现状,我们认为教师实际参与的现状不容乐观,远未能满足教师的参与需要。学校允许和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决策是一个必然趋势。学校要真正考虑教师的利益、需要、兴趣和感受。一般而言,决策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选择方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一个决策、决策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参与的。我们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分领域、分阶段、分层次的引导教师参与学校事务。
1.消除学校中男女教师不平等的现象,赋予女性教师平等的参与决策的权利。
2.根据教师的成熟度逐步提高教师的参与度。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因此对他们的领导应越来越民主。随着教师的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应给予教师更多参与的机会,提高参与决策的程度。
3.关注普通初中教师的参与情况。
(二)关于教师参与内容的建议
对于教师应参与哪些事务的决策,以往的研究主要考虑校长的需要,比如弗鲁姆(V.Froom)和耶顿(P.Yeton)“规则模式”,即根据管理者有没有足够的信息和学识而单方面做出决策或决策的实行是否依赖教师的接受来决定是否吸引教师参与。我们认为决定教师参与什么决策,首先要考虑教师的合理需要。“参与绝不是一种操纵员工的技术,而是接受员工提出管理者意料之外建议和构想的意愿。”⑥如果我们把参与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把教师看作参与主体的话,就应考虑主体的需要,倾听教师的声音。其次,要注意学校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协调与平衡。权力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学校这杆秤都无法完全发挥作用。
根据调查,我们尝试提出几个具体建议:(1)充分认识教师的专业性,扩大教师在教学和课程事务上的参与范围。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应该给教师以更大的专业自主权,让教师在职责范围内自己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尽可能少地直接插手干预教师的工作。尤其在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在课程设计上鼓励他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设计符合学校需要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鼓励教师采取改编取向,根据具体实施情况修正课程计划。(2)对于教师切身利益的福利待遇问题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职称评定等问题应尽量吸收教师的参与,给教师以发言权和表决权,务必使决策充分考虑和反映教师的利益。(3)对于诸如学校基建、校务预算经费、自筹资金使用等财务和后勤事务,有些教师可能虽然表现出不愿参与的意向,仍应加强校务公开,让每个教师了解情况,扩大教师的知情权。这也有助于增加这类事务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遏止腐败现象。(4)对于学校长远目标和发展战略、组织机构调整、校园规划、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等行政方面事务,学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这既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又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生来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
注释:
①[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19
②覃壮才.我国中小学校长权力扩张的制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③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8.
④李永生.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36.37.
⑤同上
⑥查尔斯·汉普登、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徐联恩译.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