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非行政”与教师专业建设的探讨_去行政化论文

学校“非行政”与教师专业建设的探讨_去行政化论文

学校“去行政化”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教师队伍论文,行政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5—0029—03

在中小学,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和特级教师从事行政工作,担任行政干部,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教师队伍中挑选行政干部从事行政工作对学校发展、教师自身发展以及其他广大教师的发展方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条道路是否应该成为广大专业教师所选择的主要方向?为此,笔者结合实际加以分析和阐述,以给学校领导一些可资参考的建议。

一、去行政化和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在中小学,行政干部和专业教师通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有的既是行政干部,又是任课教师。在评价和考核行政干部的时候,学校又通常缺少统一的标准,以致教师应该获取的荣誉,却被行政干部替代了,使得教师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区分行政干部和教师,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一)去行政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1] 这是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出“去学校行政化”这样的意见。去学校行政化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办学机构,有相应的自主权,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过多地插手学校事务,校长不再与行政级别相挂钩;二是指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学校行政干部必须职业化,教师一般不从事行政工作。本文所涉及的是后者。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

我国教师法中并没有区分中小学内部教育工作者和具有教师资格的行政人员。因此,校长是教师,中层管理者也是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通常都从师范院校毕业,具有一定学科专业。即使先前小学教师接受的是全学科教育,工作后,学校也为其确定了某一学科专业,学科专业特征是很明显的。从学校实际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学科研究以及德育工作等方面的发展;学科发展方向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教授级教师;荣誉称号分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和特级教师以及省市级、国家级劳动模范。德育发展方向没有相应的等级职称,只有荣誉称号,即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等。

二、教师队伍行政化的影响

从教师专业队伍中选拔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和特级教师担任学校行政干部,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对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学校教育管理以及教师自身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导向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一)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影响

学校的行政干部绝大部分来源于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和特级教师,他们熟悉业务,在教学上一般都有一技之长,担任行政职务后,比较容易深入实际,切中学校管理的要害部分,对学校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他们缺少专门的管理知识,会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他们也并非都适合做行政工作,以致既对行政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又造成了优秀教学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

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和特级教师由教学岗位转向行政岗位,对学科建设和学校教育管理都会带来较大影响。例如,一个优秀班主任提升为行政干部,不再担任原班级的班主任,无疑会对原班级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班主任队伍建设产生影响。又如,一位学科带头人原来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转为中层后,就只担任一个班的教学工作,而另外一个班就必须由教学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担任,这对班级、整个年级的学科教学都会产生影响。

(三)对学校教师发展的影响

笔者从不少学校了解到,绝大部分校长都是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或特级教师,都享有很多教师荣誉称号,但是几乎所有正校长都不从事学科专业工作;绝大部分副校长也都是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或特级教师,他们也都有很多教师荣誉称号,但他们大多只承担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同样,中层管理者也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也有不少教师荣誉称号,但大多只承担一个班的教学任务。虽然这些行政干部主要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考核与评优时,他们却都是以教师身份参与的,而且大多都是年终考核“优秀”者,是学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得主,也是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首选者。

两种身份的混合以及行政化带来的利益驱动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被淡化。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行政工作要为这个中心做好服务工作,二者泾渭分明,不能交织模糊化。

(四)对个人自我专业发展的影响

不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和特级教师从事行政工作以后,忙于具体的行政事务而荒废了自己的专业。虽然他们在教育和教学上有不少头衔,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名副其实。有的是特级教师,却不上专业课,也不上示范课;有的是学科带头人,却再也没有写出新的好文章,甚至没有文章可写;有的是名教师,却不再上任何课,除了听课以外,再也看不出其教师的身份。他们中不少人从事行政工作后,既在行政业务上没有建树,又遗弃了自己擅长的学科教学。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不能从广大教师中选拔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或特级教师为行政干部,而是说要正确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才能,以更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确实,也有优秀教师是从事行政工作的成功者,他们是教育名家、名校长或教育家。因此,引导广大教师努力的总方向,不是使其醉心于去做行政干部,而是激励其是做一名专业的好教师。

三、教师队伍去行政化的建议

学校行政化偏离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弱化了教师终身从教的职业精神。因此,中小学教师队伍去行政化改革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改革。

(一)实行行政与教师分离制度,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机制

在中小学,担任行政干部的教师不宜再兼任学科教学工作。要建立行政考核与教师考核相对应的机制,以体现出考核的公平性。校长也不再是上级委派的“特派员”,而是学校成员之一,也必须由教代会评议与考核,考核的结果须向全体教职工公示,并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年终考核校长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确保学校落实“绩效工资考核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的政策,提高教师从教的积极性。[2]

要发挥学校民主管理的作用,确保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制度、章程等制订和决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党支部在政策指导、法规引导以及规章合法化中要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校长是教代会决议后制度的执行者,教职工代表对其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与质询。学校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领导考核小组。学校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应该按照学校的普通教师人数、中层管理人数以及高层领导人数按比例设定,这样才能保障教师的主体地位。

(二)树立终身从教专业精神,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建设

学校的工作始终围绕着“育人”这个中心,而从事具体教育工作的显然是最广大的教师,即我们所称的一线教师。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一线教育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学校必须建立一支行政管理队伍,即我们所称的二线行政人员,为学校一线教师做好服务工作。

一所好的学校,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质量是否能够持续提高,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教师专业队伍是否强大。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发展就必然会滞后,教育质量就难以保证,甚至会倒退。因此,学校应该正确引导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以及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精神,为教师专业和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造福社会。

(三)确立教师岗位优先地位,组建学校学术委员会

中小学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的单位。学校管理应该以教师为本,必须坚持把教师利益放在首位,学校行政必须为教师做好服务工作,确立教师的中心地位。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和鼓励优秀教师终身从教,学校要尽量避免安排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到行政岗位上去工作,要坚持绩效工资的考核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让一线教师成为学校中最令人羡慕的岗位。

学校应建立学术委员会,将学术的管理权归还给教师。学术委员会主要有审议和决定两项职责。学术委员会行使审议权主要包括审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省市级以上(含市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学科建设负责人的遴选;审议学校教学重大改革方案;审议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审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方案;审议学校学科、教学、科研和人事工作中有关学术事项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制度。

学术委员会的另一项职责是决定权,主要包括审议决定学校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验收和学科建设负责人的遴选;审议决定学校专业调整和设置,重点课程的建设规划与方案,教学设备经费的安排与管理,新教师导师的遴选与教学相关的学术性事项等;审议决定学校科研设备经费的安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与方案,知识产权纠纷等与科研相关的学术性事项;审议决定学校教师职务考核结果和评聘人选,学校学科、教学、科研、教研和人事工作中有关学术的奖项设置和奖励方案等。

学校要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学术委员会,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学术委员会应由学者、专家和业务精通的教师组成,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造就一支具有学术氛围的教师队伍,着眼教育问题,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加快行政队伍职业化建设,建立行政人员的考评制度

弗雷德里克·莫舍(Frederick Mosher)在《民主与公共服务》一书中提出了“行政专业人员”的概念:一是要有明确合理的职业范围;二是要具备高等教育专业背景;三是能够终身从事这一职业工作。随后,他还提出了“专业精华”的概念,它是指组织的核心,是决策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导层。[3] 学校行政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学校必须拥有一支管理理念新、管理水平高和管理能力强的行政专业队伍。这支管理队伍的人员应当由高等院校培养。从目前来看,各师范院校大多都有教育经济和管理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小学将推动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化、学校制度建设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对促进和提高学校管理的服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与教师职称相对应的考评制度,使行政队伍专业化。行政人员按照工作年限、资历和能力考核可以有相应的级别,在学校单位评优等考核中也应有相应的等级,例如,可以有初级行政人员、中级行政人员和高级行政人员;可以有教授级校长、名校长、特级校长、高级校长、中级校长和初级校长;可以有中层干部骨干、优秀中层干部和一般中层干部;等等。学校会由此而形成两条职责分明的专业化道路。

笔者以为,以上四方面的工作对有效遏制中小学教师普遍走行政化道路的趋势、促进教师队伍和行政队伍的专业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教师终身从教的职业精神以及自我素养的提高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这将有利于教师、干部以及学校共同发展,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标签:;  ;  ;  ;  ;  

学校“非行政”与教师专业建设的探讨_去行政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