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 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128例发生院感的住院新生儿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部位、及导致感染的护理缺失因素。结果 12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中,最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38.28%),其次分别为胃肠道感染(21.88%)、皮肤、口腔感染(16.41%)、眼部感染(5.47%)。结论 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医护人员应重视护理缺失导致的新生儿院内感染,加强护理干预对策,减少新生儿护理缺失,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各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机体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处于最低下的时期,此时期的患儿的抵抗力最差,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儿导致感染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一般病情均较重,加之患儿本身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现象,因此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危易感人群。由于护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不当,护理因素也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院内感染新生儿128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55例,女性73例,均符合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出生时间平均为3.45±0.9d。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21例的感染部位以及相关引起感染的护理因素进行总结。
2 结果
128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中,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49例,占38.28%,其次为胃肠道感染28例(21.88%),皮肤、口腔感染21例(16.41%),眼部感染7例(5.47%)。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消化道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眼部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3 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本身的因素:新生儿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吞噬细胞功能不足,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
医护人员因素: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是新生儿感染另一个重要途径,医务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20%~30%,由于空气很少传播革兰阴性菌,通过接触传播是很重要的途径。
侵入性操作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患病新生儿常常需要侵入性器械的使用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环境因素:①建筑布局不合理:新生儿病房建筑布局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病房不通风透气,室内墙壁天花板有裂缝、地面不防滑、不便于清洗消毒,床与床之间间隔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②空气不洁净: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每天查房、交接班、各种检查治疗等,人员行走带动气流,导致尘埃和飞沫中的病原微生物随空气流动飞扬,而造成空气污染。③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治疗车、婴儿床及空调机以及生活用品如奶具、沐浴用具、包裹婴儿用物等的污染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
4护理对策
4.1基本护理:基本护理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分别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脐部护理。
(1)口腔护理:护理人员每天都要使用生理盐水进行1次口腔擦拭,对于禁食患儿及鼻饲患儿,每天应擦拭两次。操作过程要尽量轻柔,并注意对口腔中是否存在霉菌感染、破溃等进行观察。对于患有鹅口疮的患儿,则应使用3%碳酸钠作为清洗液,喂奶结束后0.5~1h,涂抹油剂制霉菌素。
(2)皮肤护理:每天都要进行擦浴或沐浴,操作过程中重点观察腋下、腹股沟、臀部等存在皮肤褶皱的位置是否出现脓点或破损。尿片的更换要及时,以确保皮肤清洁,避免臀红现象的发生。
(3)脐部护理:沐浴或擦浴结束后,要对脐部进行消毒,同时观察是否存有异常的分泌物或红肿现象。在对尿裤或尿片进行更换时,切忌不可使其高于肚脐位置,以免新生儿的粪便、尿液对脐部造成污染。
4.2病房的规范化管理:一般来说,NICU的布局都是非常合理的,但也应注意将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的范围内,室温控制在24~26℃的范围内。同时,要设置动态空气消毒剂,每天进行3次时间为1小时的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护理工作为全程无陪护模式,严禁工作人员以外的人进入室内。若医护人员自身存有各类传染性疾病,则应暂时休假,待康复后方可继续工作。另外,就是要设置扎专门的管理人员,以便在确保无菌的同时,及时发现并转移那些出现院内感染的患儿。
4.3加强器械管理:呼吸机的广泛使用在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呼吸相关的肺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注意做好对呼吸机、湿化器的消毒工作,定期更换并使用无菌注射水。在气管内用药、实行支气管冲洗术或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时,必须要确保操作全过程的无菌性。
4.4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对医护人员,尤其是那些新入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要求其明确掌握各项感染管理和无菌操作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到护理工作当中。由于手是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所以应严抓手部卫生,强化无菌观念,每次对患儿进行接触的前后,都要使用消毒剂对手进行消毒。同时,应注意对防感染工作进行检查,以做到及时发现、讨论、处理并解决问题。
总之,想要有效减少或者避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现象,只有不断的完善和修订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提高防范意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规范落实院内感染防范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以减少院内感染的现象,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安全,从而促进患者、医院以及社会效益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病率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7(12):1820.
[2] 黄雁虹.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2010,15(14):1136-1137.
[3] 李琴,冯占春.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1-43.
论文作者:阿丝古力•巴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新生儿论文; 院内论文; 患儿论文; 因素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发生论文; 医院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