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工作机制与调控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工作机制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一个区域来说,合适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对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要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一个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且还是企业应该参与的工作。因为一个区域的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工作具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性质,这就可能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的三重决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才能确保一个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得到良性循环发展。为此,建立良好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工作机制与调控手段,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择的关于该区域物流产业、物流环境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与该战略配套的相关运作机制的总结,它是对整个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思路的一种高度概括。
一、影响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因素分解
不同的区域由于其资源导向、地理位置、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结构及布局、区际间产业的关联程度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在区域经济总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引导下,需要选择合适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这包括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服务型物流模式,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等,最终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一个区域要成功地选择出适合本区域的物流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影响物流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才能有效地选择出正确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这是因不同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各不相同的。
(一)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服务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基于区域货物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的物流模式,是以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如港口、区域物流中转中心等承担区域内外货物中转枢纽功能的物流活动聚集区,以大批量货物集散为物流活动的特征,同时提供各种如海关、商检、动植物检、卫生检疫、货代和船代、保险、保税等与物流活动相关服务的物流模式[1]。影响选择该物流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图1)。
1.国家或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物流发展促进政策和物流设施供给政策两方面。前者主要有:政府的政策倾斜与较大投资力度(如对某区域的物流枢纽定位、各种物流政策的出台,旨在营造良好的物流业发展政治氛围与政策环境)、科研机构及高等教育的重点投入等。后者主要有: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区域内税收优惠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如保税物流园区)等。
2.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主要考虑该区域是否是港口、交通枢纽、物流节点,是否具备作为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优势。港口主要是基于区域的先天优势,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等基于距离经济性、降低物流平均成本的考虑,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等发达的交通条件,有作为中转枢纽的能力。此外还应考虑该区域的物流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强弱作用。
3.集疏运水平。区域货物中转枢纽一般都有较大的货运周转量,为保证快速的货运周转速度,需要一定数量的大规模、高效率的装卸、搬运设备,并能做好相应的转运衔接。此外,集疏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集疏运基础设施——铁路和公路。
图1 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服务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二)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是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它具有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以此为背景所进行的区域物流业物流活动应突出供应链物流,物流活动的一体化、准时化特征。在产业链中,流量、品种、流程、流向都是相对确定的,物流活动主要强调流速,即根据订单信息流,在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实现采购供应、配送、储运物流各活动的准时化[1]。影响选择该物流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图2)。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区域内企业是否具备形成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的最基本的条件,如劳动力、资本、经济实力等。这是基于形成产业链的经济学视角来分析的[2]。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每一企业都是在研究开发、原料采购、生产、分销、营销、售后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活动构成一个完整价值链。而对于区域内的产业链来说,每个企业只具有产业价值链上部分环节而非全部环节的优势,因此,企业只通过在产业价值上的优势环节合作,才可求得整体收益最大化。而区域内各企业是否具有一条完整产业链所需的优势,具有可合作的前提,是选择该物流模式的基本条件。
2.物流信息质量。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涉及到准时化供应物流、准时化生产配送物流、准时化产成品储运等环节,对配送时间、数量、路线都有严格的规定,突出强调物流活动的准时化特征,因此,物流信息质量高低,关系到该模式运作的效率高低,物流信息质量的高低通过企业对物流信息满意度和物流信息传送现代化程度来衡量。
3.区域主导产业链。该项因素的本质,是区域供应链中能起到核心作用或领导作用的企业,这类企业以物流作为战略要素,具有将各物流功能整合起来的能力,将供应商、客户、及相关企业及支撑企业“链接”起来,能够实现供应链一体化运营管理。此外,企业还需在下列三个因素中做出平衡:物流对于企业成功的重要度、物流系统建设与运作成本、企业物流管理的水平[3]。这也是权衡是否选择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的关键原因所在。
图2 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三)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是以区域内的产业聚集区各产业组织主要服务对象,为各产业组织供应链物流活动提供终端物流配送服务,为其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模式。在我国产业聚集区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些特定区域[1]。影响选择该物流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图3)。
1.经济基础。同(二)中的1。
2.物流业要素市场。物流产业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支持、信息咨询支持、法律支持、金融与财会支持等,这些市场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产业聚集的速度。在此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包括企业与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如保险、会计、审计、策划、资产评估及金融等)间都形成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协作关系网络。尤其是非合同的、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协作关系,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它是集群内的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资本,能有效地扩散和传递隐含经验类知识,加速知识、技术、管理创新速度,因此,物流业要素市场的支撑,是区域选择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3 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3.产业规模化。产业规模化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聚集化程度和物流产业发展状况。区域优势产业在其合理的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如投资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来实现。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降低了区域内企业的平均成本,提高了资源、资本的利用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了规模经济;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产业,其本身涉及诸多其它领域,如流通加工、仓储、装卸、配送、信息服务等,而物流服务的要素支撑市场,则涵盖了金融、房地产、技术、劳动力等,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能力与带动效应。这些在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内流通领域的现代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区域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四)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图4 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是在已经形成的区域商品交易市场背景中,将市场交易服务与仓储、物品配送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物流模式[1]。影响选择该物流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图4)。
1.交易市场。区域内有专业、实物的商品交易市场,并能以此产生旺盛的区域物流需求。该交易市场应具备一定的规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产品流通范围较广,较强辐射能力,有一定水平的竞争力。
2.要素市场。同(三)中2。物流产业要素市场的支撑,有助于促进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的高效、规范化管理,促进区域信息服务、交易场所等服务的完善。
3.政策支持。同(一)中1中所列因素。
二、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工作机制
由于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选择具体发展模式时,必须在遵循选择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来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
(一)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流程
基于对影响区域物流产业的各种因素细分,我们可以构建出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流程,如图5所示。它是将影响四种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在一起,根据某个区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综合评判来确定该区域所可采取的最佳发展模式。
图5 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流程
1.由于地理位置在一个区域中具有不可更改、比较固定的特点。因此,在选择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时,优先考虑“地理位置”这一因素,即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集疏运水平”都“Y”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该区域是否满足模式1的发展条件。若其中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就不能考虑选择该模式,但可以通过进一步判断其它影响因素进行对其它发展模式的选择判定。
2.一个区域可能具备发展区域物流产业的多种优势,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考虑同时选择多种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比如,在构成模式1的三个必要条件全部“Y”的前提下,构成模式2的三个必要条件“经济基础”、“产业链”、“物流信息质量”也都满足“Y”,则可以根据区域具体需要选择模式1或模式2,或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划定,在该区域同时选择两种模式。再比如,在模式2的构成要素条件“经济基础”、“产业链”、“物流信息质量”都“Y”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模式2与模式3、模式4的不同组合:模式2、模式3与模式4,或者,模式2与模式3,或者,模式2与模式4,也可能由于模式3与4的构成要素条件不满足而只有模式2可以被选择。
3.“经济基础”是构成模式2与模式3的最为关键的基础因素,因此某个区域的“经济基础”被判定为“N”的情况时,某区域的物流发展模式不应考虑选择模式2与模式3。
在区域物流产业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
一是在对某个区域进行物流发展模式选择之前,一个必要的前提是该区域有一定的物流需求和一定的国家或地方政策支持,这是一区域发展区域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如果不满足,该区域就没有发展区域物流产业的必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一模式不能选择,原因是仅根据之前的相关路径条件还不足以使该区域做出某一种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但可能有其它的发展模式存在。
二是流程图中的“Y”和“N”是通过运用一定的评判技术对某一个区域的对应影响因素进行评判后所得出的综合评判结果,其具体含义可依据所用评判技术来明确。如果我们借助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区域物流产业模式选择流程图中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判,那么“Y”和“N”的具体含义可根据具体的模糊综合评判的评语来规定。
(二)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由于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作用的,且这些影响因素大多数是具有模糊性质的,因而我们可以在遵循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工作流程的过程中,借助于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对某个具体的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评价,以其做出合理的综合评价。
三、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调控
鉴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中涉及到的因素众多,既有宏观环境方面的,又有与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更有企业自身条件方面的,因此在对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工作时,应该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这三个层次进行综合考虑,这实际上意味着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三重决策与调控问题。只有这三方面都做好了相应的工作才能确保区域物流产业的高速、健康的发展。
(一)宏观层次
中央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一般来说不应参与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和物流业发展现状来看,仅依靠各区域自身在利益驱动下,自主发展,建立高效率的区域物流体系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需要通过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宏观调控,才能促进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央政府在宏观层次上对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调控,应集中在维护市场运作秩序方面所起的主导作用,即在法律基础上保证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保护大众消费者的利益,实现市场力量的均衡,进行意识形态和教育领域的投资等。
中央政府在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宏观层次调控工作内容有:
1.制定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与政策。我国目前物流产业的发展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关的物流政策与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中央政府应参照世界现代物流发达国家有关物流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修订、完善我国已有的物流法律体系,指导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如区域物流的界定;区域物流市场准入与退出;区域物流有关税收项目的征收及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等。使各项物流业务与物流活动都能找到法律上的依据。此外,为使各区域涉及的不同立法主体能相互协调,实现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目标,形成竞争、有序的物流大市场,中央立法机构也应制定一些促进区域物流间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控。
2.编制物流发展总体规划。物流发展总体规划对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物流产业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才能全面发展并提高其效率。首先,中央政府在编制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时要考虑的是物流网络问题,建立健全我国的物流网络,使之形成体系;其次,中央政府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应做出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再次,除全国性整体规划外,还应帮助地方政府结合各区域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3.对具备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重点投入。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完善的物流业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铁路干线、公路、港口、机场或公共信息平台等大型项目的建设,而这些基础设施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多数需中央政府投资建设,中央政府可采取投资、补贴等形式参与建设。
(二)中观层次
中观层次的调控主体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在总规划的目标指引下,根据当地的物流业基础和经济基础,作好相关的调控工作。
1.通过进一步加强物流法规建设与规划保障促进区域物流业的良好发展。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物流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时,应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将违反国家法规规定的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政策等逐步废除。营造一个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友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时,应与国家现代物流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时注意与区域周边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加强区域合作。相关规划如:区域物流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交通方面的规划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做好区域物流;区域物流体系如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建设;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规划。
2.建立有关区域物流产业的引导性政策,提高企业物流的运作水平。主要包括:空间布局引导政策、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引导政策、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引导政策。空间布局引导政策是为引导不同物流企业入驻相应的物流区域,避免如物流园区的重复建设,目的是为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物流企业发挥协同发展优势;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引导政策是为引导不同物流企业在区域内合理分布,构建高效的物流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联运型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引导政策是为实现物流业作为一种产业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各种优秀的物流资源的剥离整合,降低物流业成本,提高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以采用物流标准化作为提高区域物流水平的手段。地方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区域物流标准的采用力度,建立一套促进区域内企业积极采用各类物流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物流设备标准、计量单位标准、物流术语标准等国际先进的、国家标准的政策激励体系,大力鼓励区域内企业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现代技术。使区域内企业在顺应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为物流企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供统一遵循的依据。
4.与有关运输管理部门合作,加强区域物流运输管理和综合调度统筹能力,以便做好运输方面的调控。区域物流涉及众多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当地政府部门与有关运输管理部门应在掌握各种运输需求的前提下,做好统筹规划,提高货物运输、配送效率,优化各物流节点之间的转运环节,真正实现“货畅其流”。
5.保障中观调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地方各级政府应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有重大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物流重要节点等的建设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建立相关信用机制和诚信体系,保障相关项目按进度和要求完成;提倡各类金融机构对资产质量好、经营管理好、成长潜力大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扶持优秀物流企业发展中的杠杆调节作用,降低物流企业融资成本。
6.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评估及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一系列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优化物流业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产业信息收集、宏观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同时建立一套第三方物流企业评估及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物流企业进行评估,以确定重点扶持对象,政府对其进行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倾斜;树立行业标杆,引导物流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帮助物流企业及时发现问题,促使物流企业持续改进。
(三)微观层次
物流企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制定相应的物流发展战略目标,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包括确定企业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分析、发现新的物流市场,积极确定需增强哪些能力,适时淘汰旧的、不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能力。组建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将其与企业的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结合起来,成为企业适应物流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动力。
四、结论
总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与其物流发展水平呈现高度一致性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物流发展水平也越高,其物流发展模式也相应地具有多样性。因此,对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说,应在遵循一定的选择工作流程,综合考察影响该区域物流发展的优劣情况,以确保能做到正确地选择该区域的物流发展模式。
标签:物流产业论文; 现代物流业论文; 规划条件论文; 产业金融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物流规划论文; 经济论文; 调控论文; 产业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