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县中医院 湖南株洲 412100
【摘 要】目的 研究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痰培养的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2例,上呼吸道感染的92例患儿为上呼吸道感染组,下呼吸道感染的90例患儿为下呼吸道感染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非呼吸道感染的患儿94例为其他疾病组。三组患儿均进行痰培养。观察并对比三组患儿痰培养的结果。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患儿致病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1岁患儿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儿(p<0.05);其他年龄段患儿致病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痰培养应用于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病原诊断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儿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较高,其死亡率在每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8%,多因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引起[1]。临床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在发病早期多难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但由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加重,多会造成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和患儿免疫力的下降[2]。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旨在研究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痰培养的应用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儿科收拾的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82例,所有患儿≤5岁,均有咳嗽、发热、气喘、口唇发绀等症状,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张亚丽]。
上呼吸道感染的92例患儿为上呼吸道感染组,其中男性患儿59例,女性患儿33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年龄(2.93±0.14)岁;<1岁25例,1~3岁36例,>3岁且≤5岁31例;咽炎19例,疱疹性咽峡炎17例,咽结膜炎14例,咽扁桃体炎42例。下呼吸道感染的90例患儿为下呼吸道感染组,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34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年龄(2.91±0.18)岁;<1岁24例,1~3岁37例,>3岁且≤5岁29例;肺炎25例,支气管炎38例,毛细支气管炎27例;合并胸腔积液者12例。再选取同期收治的非呼吸道感染的患儿94例为其他疾病组,其中男性患儿57例,女性患儿37例;年龄9个月~5岁,平均年龄(2.97±0.12)岁;<1岁26例,1~3岁36例,>3岁且≤5岁32例。
三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比较后,差异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痰培养的方法
三组患儿均进行痰培养。
1.2.1材料准备
嗜血杆菌选择性培养皿、肺炎链球菌鉴定乳胶、血清菊糖、氧化酶试验纸片、奥普托欣纸片、apiNH鉴定卡、血平皿、凯琳培养皿和细菌自动鉴定系统。
1.2.2痰液取样及处理
采用负压吸痰管规范化地抽吸患儿深部的痰液,之后采用10ml的无菌生理盐水对抽取到的痰液进行充分的洗涤。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后沾取痰液,并将其分别接种于嗜血杆菌选择性培养皿、血平皿和凯琳培养皿上。在嗜血杆菌选择性培养皿和血平皿中放入适量的浓度为5%~8%的CO2后,将孵箱内的温度调至37℃后放入培养皿,进行18~22h的孵育。
1.2.3细菌鉴定
若存在可疑致病菌,可进行涂片和染色,之后采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儿须进行氧化酶实验,对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患儿须进行触酶实验,若细菌种类复杂,可分离提纯后再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后,采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可用血清菊糖或奥普托欣进行鉴定肺炎链球菌,用apiNH鉴定卡进行鉴定苛养菌流感嗜血杆菌。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三组患儿痰培养的结果。
1.4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将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可信区间为95%。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三组患者检验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儿致病菌培养的结果: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上呼吸道感染组与其他疾病组患儿的致病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1~3岁患儿和>3岁且≤5岁患儿相比,#p<0.05(X2=11.3168,13.9804);与>3岁且≤5岁患儿相比,*p>0.05(X2=0.4271)。
3.讨论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高,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多会引发哮喘、胸腔积液,严重时会并发心力衰竭,在影响患儿体质和生长发育的同时,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4]。王志刚和朱阿瑾[5]的研究显示,对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合理的抗生素,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还能预防二重感染[5]。
本次研究中,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1~3岁患儿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儿(p<0.05)。
综上所述,痰培养应用于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茹官璞,李燕燕,王琪等.商州地区5岁以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1200例病原学检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7):766-768.
[2]郭红仙,郑成中,尹小梅等.九项呼吸道病原联合检测对小儿急性下呼吸道非细菌感染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4,29(8):847-849.
[3]张亚丽,林海玲,兰菊红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3):143-144.
[4]江昶.微卡联合23价肺炎多糖疫苗预防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9):1619-1621.
[5]王志刚,朱阿瑾.小儿下呼吸道感染78例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7):41-41,44.
论文作者:颜聪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患儿论文; 呼吸道感染论文; 致病菌论文; 小儿论文; 病原论文; 检出论文; 培养皿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