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和熟悉他人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论文

陌生和熟悉他人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

罗 禹,谢恩慧,李兴艳,张 禹*

(贵州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 道德伪善是一种道德印象管理行为,显性自恋的个体需要通过道德伪善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因此,本研究结合个体内显性自恋的人格倾向和个体间人际因素进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显性自恋个体在虚拟和真实道德情境中是否会产生道德伪善以及高低显性自恋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实验设置了陌生他人和熟悉他人2个在场情况,讨论不同在场情况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显性自恋个体存在道德伪善且不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道德伪善随着自恋分数提高而增加;在不同他人在场时均会有明显表现道德伪善,且2种条件下存在差异。

关键词 : 道德伪善; 显性自恋; 亲社会行为

0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不同动机行善,为此,行善行为可分为真善和伪善(道德伪善)[1]。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一种个体希望表现出道德行为,但是又尽可能的避免付出实质性代价的一种行为倾向[2-4]。个体通过道德伪善这一符合社会赞许性的倾向,让自己获得站在道德高点的满足感和优越感,同时又可以比同伴和周围的人表现得更加品德高尚和具有智慧[5-6]

Spring Cloud是一系列框架的有序集合,利用Spring Boot的开发便利性巧妙地简化分布式系统基础设施的开发,服务发现注册、配置中心、消息总线、负载均衡、断路器和数据监控等都可用Spring Boot的开发风格做到一键式启动和部署。

目前,关于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主要为个体内因素、个体间(人际)因素、群体因素和情景因素[7-8]。自恋作为个体内研究的重要因素,被视为是普遍存在的人格倾向,具有自恋人格倾向的个体认为自己是人群中不可或缺的存在[9]。现关于自恋和助人利他行为的研究较多[10-11],何宁等[11]研究发现自恋群体具有较低助人和亲社会的倾向。有研究显示,自恋个体缺乏共情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共情和人际关系是引发道德行为的一大动力[12]。缺乏这两大动力,自恋个体的道德行为会表现较少,即使表现出来,他们道德行为的动机也不是为了帮助他人。郑涌等[13]将自恋分成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本研究主要选取的对象为显性自恋被试。周晖等[14]发现显性自恋的个体因为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会产生较高的助人意愿,体现出较多的助人行为以及道德行为。和隐性自恋的个体相比,显性自恋给提具有对他人的评价关注度过高的特征[15-16]。为此,本研究将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通过研究个体内层面的显性自恋这一因素对道德伪善行为的影响。

道德伪善可以从认知取向和情绪动机取向2个方面进行解释[17],本研究与认知取向的道德伪善解释机制一致。该取向认为人们对于自己行善和他人行善具有不同的标准,因为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关注最后的行为结果是否道德,忽略了过程[18]。当个体本身成为道德行为及不道德行为的主体时,往往会降低对自己的标准。标准为只要在他人面前表现出道德的一面即可将自己归为一个道德的人,忽略了自己行善的动机是真实还是虚伪。道德伪善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和进行的,人们需要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这种伪善的产生过程以及其真正产生的社会价值,取而代之是别人对自己有怎样的道德印象与道德评价。显性自恋个体为获得好的道德印象与较高的道德评价,在印象管理过程中会增加看似道德的行为,实际是动机不纯的道德伪善[19]。显性自恋的人为了完善自己在别人严重的道德形象[20],其真实目的和动机以及是道德行为或是道德伪善值得我们去深究。由于只在乎结果的显性自恋个体所表现出的道德伪善,符合道德伪善的认知解释机制。因此,本研究将基于认知取向的道德伪善解释机制提出假设1:高显性自恋的个体会有较高的道德伪善行为。

这一形式在欧美多国早已兴起,在我国也开始出现且尤其受到都市白领与新晋妈妈们的青睐。从上海的方寸地生态农艺市集到福州的有机农夫市集,从河北保定的邂逅农夫市集到昆明的采耘农夫市集,农夫市集正在开启消费者与健康食材之间的“短链交易”。

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这一外在因素会对道德伪善产生影响,道德伪善受个体间因素即人际因素的影响[21]。封周奇等[22]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思维方式不仅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他人在场情况等人际关系层面因素的影响。徐瑞荣[23]的研究发现自恋人格会对人们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模式产生影响,也有研究[21,24]认为显性自恋的个体在他人面前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通过增加表现欲来获得更高的他人评价,从而促使了道德伪善的产生。傅鑫媛等[25]研究发现陌生他人在场的伪善行为无法对个体的道德伪善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而封周奇等[22]等则认为如果在道德情境中受害人是陌生人,那么被试倾向于考虑结果,道德决策不敏感。钟毅平等[26]研究表明社会距离也会影响人们的捐助行为以及助人行为,对不同社会距离的个体我们也会做出不同的决策。综上可见,关于社会距离和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伪善的研究存在分歧,鉴于此,笔者提出假设2:陌生和熟悉他人这2种不同的在场情况对显性自恋个体的道德伪善存在差异。

2.1.2 实验材料

1 实验1 显性自恋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1.1 研究方法

自恋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显性自恋被试在问卷中写下的捐款额、比例以及在实验室实际捐款额和比例的均值以及标准差见表1,问卷情境和真实情境这2种条件下被试均拥有30元时,显性自恋组问卷写下捐款额约21元,占总金额的74%,被试独自在实验室实际捐19元,占总金额的59%。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实际捐款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之前填写的捐款比例(t =5.10, df =77,P =0.021),表明显性自恋被试表现出了道德伪善。

向1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实验共招募78名大学生参与本次的实验。按照鉴别指数27%进行分组,其中高显性自恋的21人,低显性自恋的21人,被试平均年龄20.7岁(SD =2.8)。

1.1.2 实验材料

显性自恋问卷 采用周晖等[27]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该量表共包含共34个项目,计分方式为从1(非常不符合)到6(非常符合)。

情境问卷 问卷包括3个情境,1个捐款情境,2个情境为掩盖目的。每个情境后面的题型包括了选择题和填空题,每个情境有2个问题。捐款情境参考文献[25]设置。

自编的 eprime实验程序 小组成员编制了关于视觉反应时选择的eprime实验,需要被试对人和物的图片进行按键反应。此程序与实验目的无关,用于掩盖真实目的,防止被试进行实验内容的猜测。

2.1.1 被试

1.2 实验程序

首先用自恋问卷筛查显性自恋的被试,问卷后附有情境问卷,通过自恋问卷筛选显性被试78人。问卷包括3个情境,1个捐款情境和其他2个情境,每个情境后有2道题目,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中假设捐款情境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内容及问题如下:你正路过一个招募捐款的现场。受助者叫小王,今年8岁,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全家月收入不到800元钱。小王刚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急需实施手术。实施手术需要60万,小王的家庭经受不起高昂的手术费。贵阳娃哈哈慈善基金会正在举办募捐活动帮助小王。假设你身上恰好有30元零花钱,你愿意为小王捐出多少元?

依照自恋评分,选出78人。选取出来的这部分被试进行单盲实验,为掩盖真实的目标而告知被试进行视觉选择按键的实验,用于收集数据。挑选出被试后,通过信息和电话联系被试进行正式实验。被试单独在指定的房间按照电脑屏幕呈现的指导语完成实验任务。指导语首先告知被试部分问卷数据遗失,接着显现假设情境问卷以帮助其回忆问卷的内容,被试在电脑上填写数字,报告之前选择的答案,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视觉选择的实验,计算机屏幕会自动告知被试“自行在计算机旁边的信封中取走酬劳30元”并展示“真实”的捐款情境,具体情境如下:昨天的问卷中提到患有白血病的男孩小王需要社会爱心人士的救助,这是真实的。我们想借这个实验的机会帮助小王。您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捐款,也可以在便签上面写下对于小王祝福的话。谢谢您参加本次实验。

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树立节约税收的法律观念。纳税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应当作出贡献,纳税人应当建立正确的纳税意识,建立合法的避税观念。

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1.1 被试

所谓生态破坏,即城市水环境中的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而水体修复技术的应用是重新构建水生态环境,促使其恢复原有的生态结构和相关功能。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其开展方向主要包括源头治理、水流控制、人工生态技术应用3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表 1显性自恋个体填写和实际捐出的数额、比例及比例差值的均值及标准差
Tab.1 Means, SDs proportion and propor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write and the actual donation of overt narcissism

注:括号外是平均值,括号内是标准差,下同。

微电网是一种由分布式电源、负荷、电力电子设备、监控保护装置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对外部电网表现为可控的单元,可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本文采用400 V的直流微电网系统,研究离网状态下不接电动汽车与接入电动汽车后的供电电能质量问题。

向23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26份,有效回收率为98%。按照自恋量表评分,选取150名显性自恋大学生参与本次的实验,被试平均年龄20.2岁(SD =1.2)。陌生他人在场的被试75人,熟悉他人在场的被试75名,按照鉴别指数前后的27%将被试分为高、低显性自恋组,各20人。

表 2高、低显性自恋个体填写和实验室实际捐出的数额、比例及比例差值的均值及标准差
Tab.2 Means, SDs proportion and propor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write and the actual donation of high/low overt narcissism

实验1证明了显性自恋的个体很在乎眼前的利益,会为了得到好的评价产生道德伪善。他们的一些行为并不会经过刻意考虑,也没有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斟酌在这个道德情境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助人行为相当于一个自动化的过程,道德判断十分迅速。显性自恋的程度有高低之分,程度上的高低导致道德伪善行为的表现上存在差异。实验1发现显性自恋分数越高,道德伪善程度越高。换言之,显性自恋程度愈高,个体愈注重自己的道德印象管理,导致大量道德伪善的产生。如工作中员工需要通过印象管理和欺骗操纵等手段达到晋升的目的,显性自恋个体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存在双重标准,倾向于做出不付出实际代价的道德行为[30]

2 实验2 陌生他人和熟悉他人在场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募捐箱和捐款额 用于模拟真实捐款情境的募捐箱1个,受助者的个人资料,纸和笔。用于捐款的人民币共1 260元,其中包括了10元面值的42张,5元面值的84张,1元面值的420张。

项目区降雨较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且降雨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坡面径流集中、冲刷力强,因而夏秋季节的短历时强降雨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之一。

分析结果发现高、低显性自恋者道德行为会有所差异,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28-29]。鉴于此,本研究将被试分为高、低显性自恋组,分别有21名。不同水平显性自恋的被试在情境问卷中填写的捐款数额、比例和在实验室实际捐款的数额和比例的均值及标准差见表2。由表2可见,被试在问卷情境和真实情境这2种条件下同样拥有30元的情况时,在高显性自恋组情境问卷填写可以捐款24元左右,占其总金额的79%左右,而被试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实际都捐17元,占其总金额的56%左右;在低显性自恋组情境问卷填写可以捐款22元左右,占其总金额的72%左右;而被试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实际都捐19元,占其总金额的64%左右。高、低显性自恋组中对被试实际捐款的比例显著与其之前填写的捐款比例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高显性自恋被试被试事实上捐款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之前填写的捐款比例(t =2.50, df =20,P =0.02),低显性自恋被试事实上捐款比例也显著低于其之前填写捐款比例(t =2.80, df =20,P =0.012),表明高、低显性自恋水平的被试均表现出了道德伪善。对显性自恋高和低被试的捐款比例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两者有显著差异(t =-2.84,df =39,P =0.009)。用显性自恋得分预测被试事实上捐款比例与之前填写捐款比例差值,预测回归结果显著(β =0.41,t =2.78,P =0.008),结果表明显性自恋得分高的个体会产生较高的道德伪善行为。结果发现显性自恋的被试存在道德伪善,假设1得到验证,显性自恋水平的高低在道德伪善上表现会有不同,且道德伪善程度会随显性自恋分数提高而增加。

北京市快递运输主要集中在街道、小区及各个单位。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快递业务员的服务相对满意,而小区、街道需要提高。反映的问题主要是送货时间不准确、等的时间太久、业务员态度不好等。服务态度不佳的情况还有:服务热线过“热”,很难打进去,接电话的态度有时候恶劣,对于事故采用回避的处理方式。

所有材料同实验1

2.2 实验程序

被试筛选部分同实验1,依照显性自恋评分,选取出来的显性自恋被试进行单盲实验,掩盖真实的实验目的。挑选出被试后,通过信息和电话联系被试进行正式实验。实验会安排好时间,让假被试(陌生他人)与真被试在相同时间达到实验室进行正式实验,并可以进行打招呼等简单交流。被试单独在指定的房间按照电脑屏幕呈现的指导语完成实验任务。指导语首先告知被试部分问卷数据遗失,接着显现假设情境问卷以帮助其回忆问卷的内容,被试在电脑上填写数字,报告之前选择的答案,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视觉选择的实验,计算机屏幕会自动告知被试“自行在计算机旁边的信封中取走酬劳30元”并展示“真实”的捐款情境,。陌生他人被试先捐款(称愿意捐款30元),真被试再捐款。熟悉他人则是挑选同班同学,安排同一时间进行实验,2人在捐款的时候不可以商量,这一点需要提前告知。其他步骤与陌生他人被试在场步骤相同。

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自恋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显性自恋的被试在陌生他人在场和熟悉他人2种条件下,其问卷中写下的捐款额、比例和在实验室实际捐款的数额、比例的均值以及标准差见表3。由此可见,在被试同样拥有30元的情况,陌生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情境问卷填写可以捐款21元左右,占其总金额的70%左右,而实际捐款17元,占总金额的56%;而熟悉他人在场时报告捐款22元,占总金额的74%,实际捐20元左右,占其总金额的65%;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被试事实上捐款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其之前填写的捐款比例(陌生他人在场:t =2.24,df =74,P =0.032;熟悉他人在场:t =2.08,df =74,P =0.044),表明2种情况下的显性自恋的被试均表现出道德伪善。对陌生和熟悉他人2种在场情境下被试的捐款比例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t =2.38,df =149,P =0.023),在陌生他人面前道德伪善程度更高。

表 3陌生他人、熟悉他人填写和实验室实际捐出的数额、比例、比例差值及标准差
Tab.3 Means, SDs proportion and propor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write and the actual donation of strangers、familiar other

对高、低显性自恋的被试在2种在场情况下的捐款比例差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显性自恋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 (1,156)=3.41,P =0.070,在场情况的主效应显著F (1,156)=10.38,P =0.002,两者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 (1,156)=3.24,P =0.07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陌生他人在场显性自恋高、低水平个体道德伪善差异不显著,F (1,156)=0.66,P =0.422,熟悉他人在场道德伪善差异显著,F (1,156)=12.15,P =0.001,熟悉他人在场时高显性自恋比低显性自恋表现出更高的道德伪善;高显性自恋个体在2种在场情况下的道德伪善差异不显著,F (1,156)=0.43,P =0.51,低显性自恋个体的道德伪善差异显著F (1,156)=6.42,P =0.012,低显性自恋个体在陌生人在场时会表现出更高的道德伪善。如图1所示,高显性自恋个体在陌生和熟悉他人在场时,口头和书面的捐款比例差相近,说明均表现出道德伪善且程度几乎相当;低显性自恋个体在陌生他人在场比熟悉他人在场口头和书面的捐款比例差高,表现出更高的道德伪善。

显性自恋的个体会受到榜样的影响[30]。本研究中在陌生他人在场时,需要他们捐助金额,真被试会受假被试一定程度的影响,会表现得更伪善。在陌生他人面前也需要更多的道德印象管理[31],树立高大的道德形象。因此,假设2成立。高显性自恋和低显性自恋组在陌生和熟悉他人2种在场情况都重视自己表现得是否道德,尤其是在陌生人的面前,低显性自恋的人在熟人面前反而不那么伪善,因为形象已经基本建立。

图 1陌生他人、熟悉他人填写和实际捐款额比例差值
Fig.1 Propor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write and the actual donation of strangers、familiar other

3 讨论

道德伪善是一种表面上十分道德,但是内心的观念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没有产生内在的真实的行善动机,人们只是希望自己表现出美好高尚的品质[1,32]。前人有关显性自恋的研究缺少有关亲社会行为和助人行为的相关内容[33],显性自恋的个体缺乏观点采择和移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来讲,无法理解别人发自内心的真善动机的助人行为[34]。同时不理解真正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有付出但不一定有收获的行为,但是显性自恋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印象管理,因此表现出来的亲社会是无意识的[19]。在进行印象管理时,研究个体为了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会做出特定的事情和行动。换言之,如果显性自恋的个体希望获得好的道德评价,他们会做出与自己内心不同的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所做出的道德也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道德感,也可以说他们的道德是一种“作秀”,即道德伪善。在本研究中,为了表现出自己的道德品质,研究个体会选择在问卷中填写高额的捐款数,这种填写高额的捐款是以赢得赞美、认可为目的,这种认可会让他们有价值感。不过在真实的捐款情境中因为无人知晓捐款数的多少,显性自恋个体不会出于真实动机捐出如数的金额。因此,在笔者的研究中发现显性自恋的个体会产生道德伪善。显性自恋的不同水平在道德伪善上也有区别,这种区别会随着分数增加而有着显著变化。之前有研究发现显性自恋的分数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状态和攻击行为以及相关社会性行为[35],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高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程度高,反之亦成立。

显性自恋的个体有一个夸大的自我,他们需要在别人面前提高自身的形象,包括道德形象。即使是在熟悉他人面前,自己与他人也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因此自己的道德判断会受到影响,更加倾向于表现出自己善意的一面[36]。但是这种善意的表现也只是表面的,不是个体内心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他们会想办法去减少自己的实际损失,即表现出道德伪善。表面真善、实际不善的道德伪善可以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等,展现好的方面在陌生人面前变得尤为重要[9]。显性自恋的人并不会因为担心自己和熟人的人际关系是否会受损,反而还在熟人面前降低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即表现得道德就是真正的道德[37]。当人们拉近了与他人的社会距离,标准会变得宽松,道德判断也没有那么严苛[38]。因此,在本研究中的陌生他人和熟悉他人的在场条件对于显性自恋的个体有显著差异,陌生他人面前表现出高道德伪善。不仅如此,在陌生和熟悉他人面前的处理方式和道德判断略显区别[23],表现出在2种情况的道德伪善有所差异。

4 结语

本研究考察了显性自恋与道德伪善行为的关系,发现显性自恋个体存在道德伪善,且在高、低显性自恋水平上存在差异,显性自恋分数对道德伪善有预测作用。研究支持了认知取向的道德伪善解释机制,表明人们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建立好的道德评价,从而发生道德伪善。研究发现在陌生他人和熟悉他人的不同在场情况下,高、低显性自恋个体会表现出道德伪善,且存在差异,他人的在场会影响显性自恋个体的道德判断和决策,助人行为是否发生比动机是否单纯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沈汪兵,刘昌.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745-756.

[2] BATSON C D,KOBRYNOWICZ D,DINNERSTEIN J L,et al.In a very different voice: Unmasking moral hypocrisy[J].J Pers Soc Psychol,1997,72(6):1335-1348.

[3] CARPENTER T P,MARSHALL M A.An examination of religious priming and intrinsic religious motivation in the moral hypocrisy paradigm[J].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2010,48(2):386-393.

[4] MCCONNELL J S,JOSSON J.Formularies should list animal derived excipients of drugs[J].BMJ,2011,343(aug234):d5230.

[5] ALLISON S T,MESSICK D M,GOETHALS G R.On being better but not smarter than others:The muhammad ali effect[J].Social Cognition,1989,7(3):275-295.

[6] 孙嘉卿,顾璇,吴嵩,等.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基于双加工理论的解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80-584.

[7] LAMMERS J,STAPEL D A,GALINSKY A D.Power increases hypocrisy:Moralizing in reasoning, immorality in behavior[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5):737-744.

[8] 刘毅,孙桂芳,倪彦伟.道德伪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18-24.

[9] 周晖,张豹,陈丽文,等.自恋人格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的初步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5-7.

[10]王梦云,王志浩,张文杰,等.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认知移情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3):430-432.

[11]何宁,朱云莉.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6,48(2):199-210.

[12]LOUISA P,TOBIAS G,PAUL S.“I help because i want to, not because you tell me to”:Empathy increases autonomously motivated help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2,38:681-689.

[13]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28(5):1259-1262.

[14]周晖,张豹.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28-231.

[15]BUSHMAN B J,BAUMEISTER R F.Threatened egotism,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direct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Does self-love or self-hate lead to viol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8,75(1):219.

[16]BUTH P,GRYSE B D,HEALY S,et al.‘He who helps the guilty, shares the crime’?INGOs,moral narcissism and complicity in wrongdoing[J].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2018,44(5):299-304.

[17]孙嘉卿,顾璇,吴嵩,等.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基于双加工理论的解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80-584.

[18]SCHAICH B J,HYNES C,VAN H J,et al.Consequences, action, and intention as factors in moral judgments:An FMRI investigation[J].Cognitive Neuroscience Journal of,2006,18(5):803-817.

[19]刘娟娟.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309-314.

[20]李谷,周晖,丁如一.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45(6):672-679.

[21]STOEBER J,SHERRY S B,NEALIS L J.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and narcissism: Grandiose or vulnerable?[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80:85-90.

[22]封周奇,白学军,陈叶梓.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6):800-805.

[23]徐瑞荣.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12):30-35.

[24]杨秀娟,周宗奎,刘庆奇,等.自恋与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9):116-128.

[25]傅鑫媛,陆智远,寇彧.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5,47(8):1058-1066.

[26]钟毅平,陈海洪.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3,33(1):43-46.

[27]周晖,张豹,陈丽文,等.自恋人格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的初步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5-7.

[28]STANTON K,WATSON D,CLARK L A.Belief in narcissistic insecurity:Perceptions of lay raters and their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relations[J].Personality & Mental Health,2017,12(1):73-81.

[29]BOGAERTS S,MACHIEL POLAK M D,SPREEN M,et al.High and low aggressive narcissism and anti-social lifestyle in relationship to impulsivity, hostility, and empathy in a group of forensic patients in the netherlands[J].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ology Practice,2012,12(2):147-162.

[30]杨越,谢员,秦晨曦.野心家取向:概念、测量、成因与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3):410-421.

[31]施利承.怎样才是有道德的人:从“道德伪善”反观学校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8(4):47-49.

[32]SIE M.Moral hypocrisy and acting for reasons:How moralizing can invite self-deception[J].Ethical Theory & Moral Practice,2015,18(2):1-13.

[33]何宁,谷渊博.自恋与决策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1089-1097.

[34]周晖,朱桂林.自恋与移情及亲社会行为[J].考试周刊,2008(35):233-234.

[35]宋健,蔡晴,胡兴林,等.大学生显性自恋、隐性自恋与特质攻击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46-749.

[36]GINO F,GALINSKY A D.Vicarious dishonesty:When psychological closeness creates distance from one’s moral compa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2,119(1):15-26.

[37]吴宝沛,高树玲.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926-934.

[38]孙晓玲,吴明证.社会距离知觉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J].应用心理学,2013,19(2):111-118.

The influence of strangers and familiar others on moral hypocrisy of overt narcissistic individuals

LUO Yu,XIE Enhui,LI Xingyan,ZHANG Yu*

(School of Psychology,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 Moral hypocrisy is a kind of behavior for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dividuals with overt narcissism need to improve their moral evaluation through moral hypocrisy. Therefore,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personality tendency of overt narcissism in individuals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among individuals, and uses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explore whether dominant narcissists will produce moral hypocrisy in virtual and real moral situations and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narciss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eriment sets two situations of strangers and familiarity with other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esence on moral hypocrisy of overt narcissi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moral hypocrisy in overt narcissistic individual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different levels. Moral hypocris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arcissism score. It is also found that moral hypocrisy is obvious when different people are present, and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Key words : moral hypocrisy; overt narcissism; prosocial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570(2019)06-0087-07

DOI :10.16614/j.gznuj.zrb.2019.06.015

引用格式: 罗 禹,谢恩慧,李兴艳,等.陌生和熟悉他人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6):87-93.[LUO Y,XIE E H,LI X Y,et al.The influence of strangers and familiar others on moral hypocrisy of overt narcissistic individuals[J].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2019,37(6):87-93.]

收稿日期: 2019-03-14

基金项目: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黔教全KY字[2018]132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项目编号201710663157)

作者简介: 罗 禹(1982-),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激与注意,E-mail:yuluo@gznu.edu.cn.

*通讯作者: 张 禹(1986-),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激与工作记忆,E-mail:yuzhang331@163.com.

责任编辑:赵建华

标签:;  ;  ;  ;  

陌生和熟悉他人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