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需要新政策——科学制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政策论文,研讨会论文,新形势论文,理论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2000年会暨“科学制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10月15、16日在江苏省吴江市召开。来自全国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与会人员主要有从事政策科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江苏省政府、省行政管理学会和苏州市政府领导同志。会议收到论文30多篇,内容涉及到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地方经济建设对策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策理论研究等等。会议上有12名代表作了发言,专家学者探讨重点集中在研究改进我国政策制定系统、运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量和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科学制定政策理论及实践等方面。
一、综合考察时代和变革的社会大背景,研究改进我国政策制定系统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改革开放,尤其是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对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带来巨大变化;由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对我国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目前的全球化趋势对政策制定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作出相应调整,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专家学者认为,我国政策制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我国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汲取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着政策制定资源(包括财力、物力、人力、信息及其它各种资源)的有效供给,影响和制约着政策制定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2.政策制定机构存在着缺陷。包括某些把政策变成维护部门权力、谋取部门利益的手段的现象;等级制的信息系统造成的信息环节过多,从而导致发生错误和失实;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观片面瞎指挥,影响了决策功能的有效发挥。3.政策的公开性和可预测性较差。4.政策制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5.制定政策工具缺乏创新。在全球化趋势挑战面前,我国政策制定系统的整体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是转变传统观念,要具有全球观念,狭隘的民族主义已经落伍,全球化意识成为现代政策制定者所必备。要具备网络观念,认识到沟通、互动、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追求双赢的政策制定变成新的趋势,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其它参与者策略决策的影响。其次要优化政策组织结构,提高应对危机决策能力,提高政策制定系统学习和创新能力,优化政策环境。
2.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创新过程,正视和分析新的现实,正确把握时代与社会本质,把握其发展趋势与必将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成为政策制定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政策理论研究、与实现中国“百年变革”宏伟目标的一个重大基础性课题。我国处在三个伟大历史变革的中段,一是自18世纪至22世纪世界工业化“大过渡”(库恩语)的中段;二是中国社会自晚清封建制度解体后,跨越近代工业化阶段走向现代化的大约二百年历史变革的中段;三是由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引出的世界性“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权制度创新”变革的中段。伴随着经济关系、经济制度、政策观念的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利益群体、阶层与阶级发生着分化重组与再生,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迁与转型,当今中国正处于“结构重组的时代”。简而言之,即工人阶级的异质性分化;农民阶级的“新工人化”;知识分子的第二次社会结构性大迁移;自由职业者群体的重视;实业资本群体的兴起和隐性权力资本的扩张。新的历史性调整中社会群体结构的形成和未来时期的发展组合趋势,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休戚与共,又直接与社会政策导向与社会控制力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明了大局,贴近现实,深入生活,进行严肃认真的考察。“入乎其中”,又要“超乎其外”,从发展的角度、以长远的眼光对中国未来社会变动趋势作出科学分析。因此,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1.如何通过民主监督、政策制定等多重作用,防止“两极化”趋势和“权力资本化”的进一步发展。2.认真分析工人阶级的分化变动趋势,研究三资私企中的劳资关系和新时代工人阶级地位作用的新理论、新政策。3.对知识分子阶层发生的明显分化,尤其对其“中间等级化”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4.重视“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活动中的政治化倾向及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作用予以超前研究。5.对中国未来社会群体结构、政治结构进行前瞻性分析,对必将出现的新的政党关系作科学的分析和政策性准备。
二、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是制定和改进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根本保证
会议一致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论述,即“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评估党的政策的最高标准。一项政策如果能体现“三个代表”的精神和要求,就一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科学地制定政策,还需要有定量分析和精确的数据,以便更准确有效地解决问题,使政策制定和评估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何量化政策实施效果,对政策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政策学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并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与会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有学者尝试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一套评估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方法。首先,精选十个指标构成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前6个为基本指标,后4个为专项指标。基本指标具有通用性,一般的政策评估都需要,专项指标是根据具体政策设计的,具有针对性。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使众多的指标在同一个尺度下统一起来。再根据“排序打分法(从重要到次要)”给每个指标的隶属度分配不同的权重,然后建立政策评估模型(公式)。并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农村政策为实例进行实测评估,得出政策效果分值,结果证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颇有成效的。运用此方法可以科学、客观、有效地对某项政策作出评估,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策实施的效果。指标体系设计简便,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将此方法设计成软件,运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推广普及,及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专家学者希望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政策质量和制定水平。
三、总结政策实践经验,使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党和国家制定执行了关于改革开放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各地区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发挥自身决策能力,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决策,使地区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对科学决策实践经验的讨论过程中,专家学者对我国部分省、市、乡镇政策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和教训,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决策正确与否,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议对忽视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盲目决策而造成损失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政策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人治大于法制:盲目决策,缺乏科学依据;信息闭塞,决策手段落后;忽视决策的动态过程,过于简单化;缺乏决策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鉴于政策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当务之急。包括建立和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科学决策的组织制度、调研制度、咨询制度和实施程序;建立决策责任机制;加强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执行的有效参与和监督。会议特别提出并探讨了除代议制和公民投票等民主决策以外的第三条途径,即社会讨论决策模式,通过征集人民建议,请专家评议,组织听证会、对话会及新闻舆论等方法,加强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
开会期间,代表们考察了江苏省吴江市经济开发区和市容市貌,亲身领略了吴江地区由于正确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所取得的可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