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转型及规划应对论文_杨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转型及规划应对论文_杨晴

身份证:45032519910226xxxx 广西省桂林市 54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乡村转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典型平原乡村产业多元化、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的变迁趋势,提出乡村规划应以激发乡村内生活力、满足乡村主体需求、塑造乡村文化特色为核心,并探讨新形势下乡村产业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的规划应对措施,为丰富乡村规划理论和促进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规划;乡村转型;城乡互动

引言

乡村振兴,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不仅要求经济、社会和文化繁荣,同时强调生态文明进步和治理体系创新,是关于乡村发展路径和未来目标的综合性治理蓝图。其中,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推动我国新时代农村改革的基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转型的逻辑建构

笔者认为乡村转型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对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交互作用,为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政策制定者与地方参与者做出响应与调整从而引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表现在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空间格局等多个方面。乡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资源要素流通失衡所带来的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半城市化、经济萧条、文化衰落、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是乡村转型的背景及原因,其目标应当是实现“新四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民公民化、城乡一体化。乡村转型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乡村内部要素的重组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对外价值的输出契合了转型发展的需求。乡村转型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策制定者和地方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进行乡村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对政策进行补充和落实。地方参与者主要指村干部、乡村精英、村民、乡村组织、村办企业等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主体的行动措施会引起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社会组织、经营模式、价值观念、居住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进而表现在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空间格局等多个领域。

2乡村治理的实践目标:城乡发展融合与乡村公共服务日渐完善

良好的治理,必然要将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满足作为目标。无论何种乡村治理模式,都需要依靠公共产品的持续供给来维系乡村秩序。即使在“王权不下县”的中国传统社会,乡村地区也需要依靠乡绅精英和宗族组织在村社范围内进行有限的公共产品供给。虽然特定场域下公共产品供给受到其中社会规范、习俗等影响,也即“公共空间为行使公共事务治理手段提供了基础”,但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通过市场配置或个人提供的低效性和政府供给的必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乡村治理的目标逐渐明晰,农村投入不断增加,在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公共产品的内部集体式生产和配给,改革开放以来有将近75%的乡村公共产品是由乡镇以上政府提供。与此同时,乡村治理也不再是支援和实现其他国家战略的工具,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和城乡统筹发展被更多地被写入中央文件中。

3乡村规划思路与重点

3.1产业空间

乡村产业空间规划是有效整合乡村特色资源、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活力的前提,成功的产业规划同时也是吸引精英人士回乡创业的重要因素。产业空间规划应在分析乡村特色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格局的基础上,找准乡村产业定位,适应乡村产业规模化、园区化的发展需求,打破自然村或行政村的界限,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特征对乡村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明确各类产业的空间布局位置、产业面积、项目设置及目的人群,其中具体的项目设置是乡村产业规划能够得以落实、实施的关键所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顺应乡村产业多元化的趋势,乡村产业空间规划应为乡村旅游业、传统手工业、创意产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打造现代农业与其衍生产业联动互促的产业空间体系。

3.2文化价值

在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虽然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动荡并对乡村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明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乡村文化散发着淳朴的气息,这种“乡土性”对于维系乡村社会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城市文明是现代性结构的中心,乡村文化则是中国人独特生命样式的基本背景与内在结构。在快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伴随着乡土情绪的回潮,乡村具备了超越经济、生态等功能实用主义的人文价值,在城乡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滋养,成为迷茫期人们的精神寄托。

3.3生活空间

现有的乡村规划方案不实用,一方面是由于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则因为对乡村生产生活习惯尊重不足,照搬城市社区模式所致。乡村生活空间规划应以改善乡村整体人居环境为目标,遵从既不破坏原有邻里乡脉,同时又能尽量满足新型乡村主体对居住品质要求的基本准则,对乡村居民点以整治、引导为主,合理确定村庄的集聚规模;村庄居住区确需搬迁合并时应审慎论证,不能轻易丢掉原有村落的风格,要广泛征求各公众群体的意见,增强原住村民、新乡村主体对规划方案的参与度。另外,针对不断增大的乡村老龄化群体,乡村规划应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区位设置相应规模的养老院、康复医疗中心等养老机构,实现乡村留守老人的老有所养。

3.4乡村环境建设

重点把分散于乡村各地的环境建设凝聚成为一个有力的产业载体。可以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包括公路、水路、铁路建设等的农村交通,增强农村居民出行的便利性;二是包括互联网、电视电话、移动通信等的农村信息通讯,增强农村与外界交流的便捷性;三是包括光伏发电、农村生物质废料焚烧发电、农村集中供气、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的农村清洁能源与废弃物处理,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保护农村的青山绿水;四是包括货物仓储、物流快递、批发市场、零售超市等农村零售领域,实现商品在城乡间的无障碍流通;五是包括乡镇医院、康复中心建设等的农村医疗保健,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规划是指导乡村未来经济发展与村庄建设的重要纲领,也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乡村正处于产业组织、社会主体、文化生态等多元结构的转型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规划实践者应摆脱套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思路,正确把握乡村的地域特点和空间生产逻辑,利用深入调研、亲身体验等途径加深对乡村发展要素及变迁规律的认知,探索符合乡村空间环境组织肌理的规划方法,减少规划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乡村规划真正担负起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2):143-147.

[2]许景.当前我国村庄规划的反思———从“鲁侯养鸟”谈起[J].规划师,2015(6):139-143.

[3]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

[4]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4(4):46-51.

[5]张俊卫.河南省村庄的类城镇化及建设路径重构[J].规划师,2015(3):106-110.

[6]何植民,陈齐铭.中国乡村基层治理的演进及内在逻辑[J].行政论坛,2017(3):25-30.

论文作者:杨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转型及规划应对论文_杨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