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产生了巨大的革新。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其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正确判断并解决问题的深度思维。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全方位地深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下面,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做出了简单探析,以求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124-01
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接触数学内容的初始阶段,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在执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结合数学学科具备的规律特点,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辨、判断能力,其效果非常显著。介于当前教育理念以及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已然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首要教学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凭依,其自身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在发散思维的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水平必然会有效提高,数学课堂也必然会更加精彩。
一、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在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通常都是“灌输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教师所赋予的知识,与此同时,繁重的课业也常常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之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成长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主要的是,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明显缺失,学生的思维模式只能被禁锢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其想象力以及学习水准都受到了严重遏制。所以,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那么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出轻松的数学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强化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准。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北师大版“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家卧室长6米、宽4米,建材市场售卖的地砖是60*60(cm)的,那么请问我想铺满卧室,至少需要多少地砖?”在这样的教学提问之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获得有效运作,其将会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所学习的课堂知识用以计算,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了有效激发并且其知识本领也逐渐升高。在问题的长期引领之下,学生将会逐渐形成完整的认知能力。
二、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在进行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善用教学手段,要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放手去做,通过不断地自主探索来寻求新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引领之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知识,不仅仅可以有效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执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通过自己的思维运作掌握的知识,教师坚决不予讲解,只给予学生相应的助推作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思维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北师大版“圆的周长”这一单元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四边形周长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直尺测量,但是圆却是一条闭塞的曲线,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测量它的周长呢?大家仔细开动大脑想一想。”在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将会迅速投入到探索进程之中,由于学生获得了教师的问题引导,因此其将会与自己的小组同学开始进入到探索之中。在此前,学生从未接触过类似知识,但是却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验过程之中,最终有学生利用硬币告诉教师“可以将圆形放置在直尺之上滚动一周”。此时教师迅速对学生进行引导,因势利导,说明利用滚动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显然有些局限性,要求学生寻找到更为普遍的规律进行测量。而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出两个不同大小的圆是如何被画出来的,此时学生就会明白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存在之间联系。而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实验,最终学生将会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即C=πd。此种教学手段全程由学生作为探索主体,教师在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认知以后对其进行有效引导,最终不仅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利用多种题目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事实上,在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内容中,有部分题目是存在多种解法的,在执行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寻找到当前题目的不同解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添加相应的自主思考模块。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习题:在某一个笼子之中有若干只兔子与鸡,如果仅仅数头的话,那么一共有32个,如果仅仅数脚的话,那么一共有88只,那么求解笼子里到底有多少只兔子与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自主探究,最终教师为学生总结出两种不同的运算手法:首先就是假定笼子里边都是鸡,那么就会有64条腿,与88不符,多出的24条腿就是兔子的,每一只兔子都会多两只脚,那么就是有12只兔子;其次就是假定笼子中全部都是兔子,剩余求解方法同上。在“鸡兔同笼”问题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领会到多种解题方法,其自身将会充分认识到题目的解答流程并非是完全只有一个方向,此后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动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利用灵活的解题手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小学基础教育这一重要阶段,数学科目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思想。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够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指引学生渗透到教材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思想,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林文杰.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有效性探析[J].华夏教师,2018(04):66.
[2]卜立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思维[J].中国教师,2016(S2):35.
[3]刘月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5 35):189.
论文作者:肖胜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将会论文; 数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