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孙丹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孙丹

浙江国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18050

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部份的地质灾害都是人和自然不协调的问题。地质灾害多次出现,基础建设快速增加,这也使得其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本文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为研究对象,对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随之结合工程实例,对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稳定;滑坡治理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安全,因此必须要提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重视程度,有效保障其治理效果。文章通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失稳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对于提升整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

(1)边坡结构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滑坡稳定问题一般与自身岩体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实际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稳定治理时,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如果边坡结构为顺坡,则很有可能出现滑坡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边坡层面倾角比地形坡脚小,将会致使滑动面产生,与此同时,该滑坡面完整性也特别好。二是对于反坡结构而言,滑动面一般不会轻易出现,但如果结构面形状比较不规则,并且对岩体内部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那么反坡结构也会出现滑动面。在岩石比较软弱位置,受岸坡重力因素影响,出现滑坡的概率也非常大;三是对于圆弧形滑动面来说。其在岩体内部结构破碎岩面比较常见,在实际进行边坡治理时,应采用压脚或减荷措施,有效抑制圆弧形滑坡形成。

(2)边坡稳定性计算。做好边坡稳定性计算对于边坡治理非常重要。在实际计算时,需要结合稳定系数进行,所谓指的是组滑力和下滑力的比值,若K>1,说明边坡比较稳定,若K=1,说明边坡处于临界状况;若K<1,则边坡处于不稳状况。需要结合边坡实际进行计算,具体可参考一以下公式:K=(N×tanφ+F×S)/T =,其中 N=G×cosωT=G×sinω。在该公式中,G是指岩体重量,岩体重量在滑动面上的垂直分力用N表示,T表示岩体重量在滑动面上的平行分力;S指的是滑动面面积;F指的是滑动面的凝聚力;tanφ是滑动面的摩擦系数,ω指的是滑动面的倾斜角。

2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滑坡治理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水城县都格镇马龙村红岩组红岩包包滑坡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其中一个防治分项工程是危岩带治理滑坡体下方的北东方向约20m处的岩质边坡,主要由人为活动产生,岩体破碎,有多组外倾结构面,且竖向节理较为发育,如对公路扩建开挖,则将会破坏陡崖危岩带的稳定性,危岩带随时有崩塌的可能。

(2)工程地质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土体特征:该土体为第四系覆盖土体,土质为粘土,残积坡。变形特征:坡顶土体开裂变形,并下沉0.8m~2.5m,长度在130m左右;边坡土体存在大面积滑塌特点,下方岩石呈竖向节理发育,零星危岩存在大面积发生脱落现象,裂隙变宽,整体状态处于变形失稳状态。稳定性特征:长时间的降雨会形成山洪,并对土体边坡造成冲刷影响,导致雨水下渗土体,土质变软,自身失稳,因此土体具有明显的失稳特征。伴随着公路开挖扩建,将会对陡崖危岩带稳定性造成一定的破坏,致使危岩带随时可能崩塌。

(3)工程施工方法设计。从工程概况可知岩质边坡为大断裂构造切割形成的陡崖,崖脚在老百姓开凿通村路时,形成了一种凹腔,致使岩石整体处于悬空状态,再加上受到两组结构面的切割影响,陡崖岩体较为破碎,存在大面积危岩体。整体边坡有多组外倾结构面,且呈竖向节理较为发育,在局部块体处。很容易产生零星崩落;边坡顶部长时间受乔木、灌木等植被根劈与风化等作用影响,岩石贯通性较大,局部竖向岩石接触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张开,在危岩单体中下部,承受着较为强烈的风化作用影响,极易发生二次崩落,整体稳定性较差。经缜密分析决定,采用“崩塌体削方+主动防护网”施工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4)施工方法分析。崩塌体削方。由于危岩带斜坡坡度较陡,稳定性较差,并且危岩体(带)整体较为破碎,为减小施工作业对其产生的冲击影响,需要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对坡体进行破碎削方减载。在实际进行削方时,应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原则,削方逐级递减,做好每层开挖深度控制,一般子在3至3.5m,需要留出4至5m的工作面,严禁违规操作,做好纵向放坡,坡长为每15至20m一个台阶,留出马道,宽度在1.5m以上,在开挖过程中,做好动态坡放坡,可按照按1:1至1:1.15比例进行,总坡率控制为1:0.4~1:0.75。若切出坡面岩石整体性较差,需要挂主动防护网,做好支护。若岩石比较坚硬,可采用微差控制爆破,不得采用对边坡破坏性爆破,然后在利用机械进行削方减载。危岩带主动防护网支护。做好防护网型号选择,本次工程采取SNS柔性防护网,防护面积为1600m2。在实际进行防护网支护时,需要根据以下步骤进行,一是布置钢丝绳锚杆,锚杆采用2×Φ16钢绳锚杆,长度2至3m,纵横标准间距、排距为4.5m×4.5m(或4.5m×2.5m)。锚杆孔布置在天然低洼处为宜,从而保证支护系统能够尽可能贴紧岩面。在局部区域,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做好固定锚杆增补,增补锚杆长度3m;锚杆孔首应与岩面尽可能垂直。二是进行放线测量,进一步确定锚杆的孔位,并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一般口径20cm,深20cm。三是根据设计深度,进行锚杆孔钻凿,并做好清孔处理,孔深应比设计锚杆长度长5cm以上,孔径不小于φ45。四是在孔中进行注浆处理,并插入锚杆,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配比为1:1,确保浆液饱满,做好注浆体养护,养护时间为3天以上,随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五是进行纵横向支撑绳安装,然后进行张拉,张拉紧后,两端各用二至四个(支撑绳长度小于15m时用三个,大于30m时用四个,其间用三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固定连接,纵横支撑绳均穿过沿程钢丝绳锚杆的环套,并用紧线葫芦张拉至手感不再松动为止,两端用绳卡固定。六是进行格栅网铺挂,铺挂应遵循从上自下原则,格栅网间重叠宽度应大于5cm,两张格栅网间的缝合(以及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做好φ1.2铁丝进行扎结,扎结间距为1m。

3 总结

以上所述,频繁的地质灾害使得建筑工程边坡结构变得异常脆弱,极容易出现隐患问题,威胁建筑主体安全。滑坡治理也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进行治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边坡失稳常见的问题,充分了解工程实际地质特征,从而结合地质特征,合理选择滑坡治理方法,而有效提升滑坡治理效果,促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5(8):5-7.

[2] 甘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3-23.

[3] 霍力,张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对策[J].低碳世界,2018(2):44-45.

论文作者:孙丹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  ;  ;  ;  ;  ;  ;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孙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