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视角与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视角与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视角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视角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00)03-0022-04

人和人的发展,作为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论题,当代各种思潮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无不予以极大的关注。“重视人、研究人、呼唤人、塑造人”,学界越是涉足人的问题,越是容易忽视甚至曲解马克思所特有的视角和方法,以至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诸多混乱、失误。笔者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视角和方法,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涵义。当今世界,由于不同学科对于“人是什么”的理解不同,对人的发展的看法亦不同。马克思讲人的发展,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讲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其涵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人作为万物之灵,其潜在能力是非常巨大的。现代科学揭示,人脑好比一台10[15]开关的电子计算机。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如果能迫使他的大脑达到一半的工作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可以将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这是个体的能力。把个体能力结成群体能力、社会能力就更大了。翻天《资本论》等著作,便会发现,马克思讲人的能力,包括了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等。人的体力、智力及情感力、意志力,都离不开一定的生理基础,都包含着一定的自然力;人的社会能力除了生产力外,还包括了人的政治力、思想力、知识力、信念力等等。所有这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体现,都是人的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生活的,交往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本层次。也正是在交往中,人们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讲:“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P295)在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里,人们生活在非常狭小的圈子里,社会关系简单,人的交往贫乏,造成思想僵化,人的发展缓慢。今天,科技革命使社会高度信息化,社会经济市场化,冲破了地方和民族的狭隘眼界,地域之间、国家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丰富。地球上某个角落发生了重大事情,发明了某项技术,很快传遍整个世界。在这种丰富的社会关系下,人们的精神状态、进取精神、接受新事物的态度等等,都表现了人所特有的能动性,从而有力地推动着人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与人之间显得冷漠。正如存在主义始祖萨特讲,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孤独无援”、“恶心呕吐”,“充满着恐惧和烦恼”。为此,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社会关系不仅要“丰富”,还要“全面”,即协调、和谐。否则,势必导致人的发展的畸形。[2](P104)

三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指人类个体的独特性。马克思讲人的个性的发展,其实质是指“个人的发展”。在马克思的论著中,凡讲到人的发展的地方,大都是指“个人的发展”。因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83)当然,他所讲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中的个人”;他讲“个人的发展”,是个人作为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发展,而且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发展。认识这一点很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在谈论人和人的发展时,主要是作为群体的人,而不是作为个体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一直是两个独立的命题。尽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决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由此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好像只有“杰出人物”才是“个人”,人民群众就不是一个个“个人”。事实上,历史上的“大人物”是“个人”,一切普通的、平凡的人也是“个人”,他们和任何“大人物”一样,也需要发展。社会“每个人”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而且,马克思讲个人的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包括了个人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所谓全面的,指个体肉体和心理的完善;所谓自由的,是指“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P55)即独立性、自主性、自觉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独立才能自主,只有自主才能自由。而自主性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活动能力的控制上。“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3](P202)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自由的,而且应该是和谐的。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状态下,少数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P189)

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归根到底一句话,即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涵义,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上一世纪末,意大利社会民主党人致信恩格斯,请他为即将出版的《新时代》周刊写一个题词,以表示未来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回信道:“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189)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者一直为之奋斗,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还将继续为之奋斗。

马克思不仅阐明了人的发展的远大理想,同时指明了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P40)从现有的即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认识人、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及假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19世纪40年代,即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际,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像瘟疫一样在欧洲流行。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希望通过道德的“净化”,人的“良心”的发现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可是,由于离开了阶级对立状况下的现实条件,结果只能是空想。本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宣称要让阶级的利益服从全人类的利益,建设“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结果把社会主义的前苏联搞得不成样子。根本问题也在于离开了当代国际局势和前苏联的现实条件。

今天,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人类正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人类在人的发展上共同点越来越多。如:资源能源问题、地球环境问题、制止核战争问题,等等。可是,各个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一样,西方世界与中国不一样。当西方国家已经走向“后工业社会”的时候,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还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这样,在人的发展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就必然不一样。诚然,我们今天在人的发展上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问题,深化改革中工人、农民的发展问题,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潜能发挥问题,以及民主、法制问题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只能从当代中国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而不能从空洞的理想出发,不能听信于别人说三道四就乱了方寸 ,以至把西方人的做法生搬硬套到中国来。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更是有害的。就连西方学者也意识到,生搬硬套以欧美为中心的人权观,只能导致“异化的人权”。

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解决人和人的发展问题,在实践中必然表现为过程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人的发展必将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性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阶段”。今天,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一时还不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多数人的发展,必要时还需要部分人的自我牺牲。我们应该大力倡导自觉的自我牺牲精神。决不能不顾现实条件片面强调个人发展,更不能陷入唯我主义。

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曾从多方面揭示,人是世界上唯一的主体,主体性(或人的主体作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特别强调呼唤人的主体意识,高扬人的主体性。立人,首先要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包括一定的思想觉悟,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上已经达到的最低限度的实践经验、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不具备这些,人就不能成为积极的、能动的主体。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对于主体意识的生成和主体性的发挥显得越来越重要。

诉诸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和确证。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具备了一定的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只是一个可能的主体,要转化为现实的主体,还须诉诸实践,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在服务于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发展人。人的实践及其历史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和最高确证,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途径。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主体性提升到能动改造世界的高度,人的实践的高度来弘扬。

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推动和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不仅提出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而且切实贯彻到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人们都记得,马克思恩格斯投身于革命活动的时候,工人的状况——用恩格斯的调查说:“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5](P498-499)工人的生活十分困苦,精神亦十分颓废。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污蔑工人是“失去教养”的“流氓”;一些人道主义政治思想家在呼吁有钱人以“慈善和博爱”帮助工人的同时,指责工人不应该如此堕落。马克思恩格斯从另一视角认识问题,认为工人中即使有某些堕落现象,完全是由人剥削人的制度造成的。正是几百万穷困不堪的工人创造了英国的伟大。机器大工业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的劳动和生活迅速培养着工人的主体意识,使其领悟到自己是一个整体,一个阶级,分散时是软弱的,联合起来便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培养工人的主体意识,使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从而形成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巨大力量,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教导所有共产党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使命。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更加重要。在当代西方世界,由于日益深刻的社会危机,特别是人的精神危机,人的发展趋于畸形。什么“消费人”、“享乐人”、“怪异的新人类”纷纷登场。人们自然想起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丰富思想及其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的重要功能。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吸引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收稿日期:2000-01-30

标签:;  ;  

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视角与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