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管理路径探索论文_刘汝磊

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管理路径探索论文_刘汝磊

天津绿城津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当前建筑工过程常使用混凝土材料,其施工流程简单、浇筑之后容易成型,因此被广泛应用。本文就此施工技术应用过程的材料准备、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环节的控制要点加以阐明,并从施工方案、材料控制、配比控制、温度控制、现场管理等方面阐述施工管理路径。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施工管理

引言

建筑工程工期较长,各项施工需要互相协调。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环节,只有加强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使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同时强化施工管理,才可从本质上提高施工质量。因此,研究此技术的控制要点以及管理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1.1材料准备

在应用混凝土技术时,材料准备环节属于技术控制的要点之一。水泥、骨料和水以及各类外加剂等为配置混凝土的重要材料。在水泥的选择上,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择型号、强度等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确保水泥性能。在水的选择方面,应注意其中不敢腐蚀性物质,不可使用工业废水、污水以及含酸性物质的水配置混凝土,可选择饮用水。在骨料的选择上,粗骨料应重点对其质地、粒径、级配等进行控制;在细骨料方面应重点对其细度模数、含泥量等进行控制。选择外加剂时,应严格控制外加剂质量,仔细检查厂家出示的质检报告,同时对其性能展开试验,确保外加剂和水泥之间的适应性。使用过程重点控制用量,为使混凝土的质地均匀,应适当将搅拌时间延长。

1.2搅拌和运输

选材环节结束之后,将材料取样,经反复试验获取最佳配比值,避免技术应用环节因材料配比问题导致建筑结构受到影响。按照最终确定的配比参数,大量搅拌混凝土。搅拌过程应及时对骨料中的含水量展开调整,严格控制搅拌机中各种材料的投放用量,搅拌过程对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离析情况等随时监测。混凝土搅拌结束之后,应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运输到施工现场。当施工过程需要现场搅拌时,可使用手推车方式运输,及时将混凝土运输至待浇筑位置。当施工过程需要使用垂直运输的方式时,则可利用起重设备展开运输。当搅拌地点和施工区域间隔较远时,应使用专业的水泥搅拌车进行运输。无论使用哪种方式,都应在运输环节保护好混凝土,避免其产生分层和离析等质量问题,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弱,对后续浇筑强度产生影响。浇筑环节应确保在材料初凝前完成浇筑,避免中途对混凝土周转次数过多。

1.3浇筑混凝土

浇筑混凝土结构以前,应及时对钢筋施工以及模板施工等质量进行仔细检查,保障各项配合施工满足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条件。具体的浇筑环节,应控制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3m。当浇筑过程需要使用分层浇筑施工方式时,应按照钢筋密度以及其结构特征等,合理确定各个浇筑层高。保障分层高度为振捣棒插入层深的1.25倍。如果使用平板振捣器,则应将分层高度控制在<200mm范围内。混凝土浇筑环节应连续施工,当不可避免出现时间间隔时,应尽量将间隔缩小,保障可在混凝土产生初凝之前展开施工。同时在浇筑过程还应重点对钢筋、模板等位置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一旦超出标准,则应立刻进行校正。对于大型梁柱结构应使用单独浇筑的形式,在剪力墙位置预留施工缝[1]。

1.4振捣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施工结束之后,及时对其振捣,保障结构的紧密度以及均匀度,同时充分的振捣工作还可保障混凝土充满各个浇筑模板空间。振捣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工振捣,二是机械振捣。但是人工振捣方式应用范围较小,只有使用塑性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这时施工量较小,可使用人工振捣方式。大部分建筑工程常使用机械振捣的形式。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将其伸入到振捣层混凝土的下层,防止混凝土之间产生层间裂缝。各个插入点应均匀分布,避免产生遗漏振捣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个插点振捣时间为20s,当混凝土结构表面没有下沉、气泡、泛浆等问题时,即可将振捣棒拔出。使用振捣器过程,应注意插拔速度,快速插入,慢慢拔出。使用平板振捣器时,应将整个振捣边缘完全覆盖。

1.5施工后养护

当混凝土结构完全凝固之后,应立即采取养护措施,以提高结构强度。养护环节应确保结构始终保持表面湿润状态,同时控制好养护温度。在夏季常使用在结构表面覆盖湿草帘并洒水养护的方式养护14d。冬季使用各种保温措施,将养护时间控制在21d左右。

2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路径

2.1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应用此技术时,为高效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应提前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方案制定过程,应仔细勘察施工现场,结合工程情况,对各施工要点合理安排,保障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明确混凝土施工各环节的工序和施工速度。施工过程不可踩踏钢筋,绕过结构中的预埋管线,也不能在强度不达标的结构上安放重物。制定出施工应急预案,解决施工环节产生的突发问题。

2.2控制材料质量

混凝土材料是保障其质量的基础,在材料管理方面,应按照施工要求对材料科学选择。采购过程重点对供应商资质进行考察,筛选出信誉度高、材料质量好的生产厂商。合理安排材料从采购到进场的各个流程,保障可在使用之前顺利入场。此外,还应按照浇筑速度,合理选择混凝土的运输路线,确保材料达到最佳施工质量。

2.3强化配比管理

施工之前,应对混凝土的配比反复试验,确保搅拌的科学性。同时还可避免由于材料配比问题产生的浪费现象,强化施工管理。在试验过程,应灵活调整水泥使用量,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提高混凝土结构质量。为防止混凝土和空气接触之后被腐蚀,影响材料的使用,需对外加剂的用量严格管理,防止混凝土产生大范围收缩,保障配制环节的合理性。

2.4强化温度管理

混凝土结构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施工和养护等环节,管理者应重点对环境的湿度以及温度等严格控制。根据外界环境产生的变化,合理调整施工和养护措施。夏季高温浇筑混凝土时,应将其入模温度控制在<24℃的范围内,冬季施工应控制入模温度>10℃,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结构产生裂缝,影响建筑结构质量。此外,还可使用在结构内部预埋冷却管,使结构散热速度加快,提高施工质量[2]。

2.5落实现场施工管理

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方面,应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各个施工流程具备相应的管理标准。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施工情况,对管理内容加以细化,强化技术管理指标,重点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使用展开管理,监督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和操作展开作业。此外,还可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提高施工质量。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混凝土施工是重要的施工技术之一。只有强化施工过程要点的控制,才可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对此,相关人员应注意各个施工流程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不断使用新工艺,强化各项管理要点掌控,打造出更多高质量建筑工程,助力建筑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鹏.浅析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风, 2019(17):121-122.

[2]梁国光.试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居舍,2019(16): 63.

论文作者:刘汝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6

标签:;  ;  ;  ;  ;  ;  ;  ;  

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管理路径探索论文_刘汝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