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论文_张美媛

(冷水江市人民医院 湖南娄底 417500)

摘要:目的 探究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吡拉西坦治疗,治疗8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22.81±3.87)分,ADL评分(40.12±5.21)分,CDR评分(0.81±0.31)分均优于对照组MMSE评分(19.45±2.94)分,ADL评分(46.28±4.94)分,CDR评分(1.62±0.12)分,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临床疗效;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脑损害,可由脑血管病变所引起,可诱发痴呆,属于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的一种,患者处于无意识障碍的状态下,生活能力与社交能力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1]。血管性痴呆患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存在明显的思维、计算、记忆、判断等能力障碍,也会给患者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基于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使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社会与医学研究者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2]。我院采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整理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授权同意书,并报告院内伦理委员会备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收治的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50~70岁,平均年龄为(61.28±2.39)岁,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在52~73岁,平均年龄为(64.28±2.83)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排除标准:①排除阿尔茨海默症及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②排除存在重度失语症或者存在意识障碍患者;③排除合并严重脏腑器官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排除重症糖尿病、精神疾病史患者及合并消化道溃疡患者;⑤排除对芹菜与丁苯酞药物过敏者以及应用其他药物干扰者[3]。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采用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出产的丁苯酞软胶囊,每日3次,每次0.2g,连续用药8周;对照组患者应用吡拉西坦治疗,每日3从,每次800mg,连续用药8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均完成8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评定指标

本次研究选入的患者均无语言障碍、神智清楚,可配合完成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测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MMSE)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状态进行测评;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测评;采用临床痴呆程度(CDR)量表对治疗前后的痴呆程度进行测评[4]。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ADL评分、CDR评分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经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ADL评分及CDR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佳,组间比较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具备,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3 讨论

目前,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治疗药物较多,例如胆碱酯酶抑制剂、钙拮抗剂、麦角生物碱制剂、脑细胞代谢赋活剂、血管扩张剂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等诸多类型,但是临床疗效均不理想[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选取的药物吡拉西坦为脑细胞代谢赋活剂的一种,经8周治疗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MSE评分、CDR评分以及ADL评分虽然均有所变化,但改善效果并不明显,根据本次研究说明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不明显。而观察组应用丁苯酞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加,CDR评分与ADL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前后的差异明显,根据临床研究提示,丁苯酞可使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观察组与对照组三项评分比较,观察组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丁苯酞是一种从芹菜籽中提取出来,并应用人工合成的消旋体,是心脑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6]。丁苯酞的作用机制为改善缺血区域内的循环,同时可维护线粒体结构与功能。丁苯酞有效阻断缺血性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并促使神经细胞在低氧、低糖状态时的损伤大幅度降低,从而有效的抑制细胞内钙库释放并促使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降低,对于细胞凋亡发挥抑制作用,抑制谷氨酸释放,同时明显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对炎症反应发挥抑制作用。血管性痴呆是反复多次的较大脑血管梗死、慢性微小血管供血不足,脑血管破裂出血等,导致脑细胞能力代谢大幅度降低,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治疗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发挥重要作用。丁苯酞的应用可使患者血清中SOD活性明显提高,降低MDA含量,进而改善患者的脑内微循环,提高脑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损伤作用,可使氧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伤有效减少,从而控制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达到良好的治疗控制目的。

综上所述,应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杜双霞,卢波等.丁苯酞联合高压氧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6):1513-1515.

[2] 赵俊,李昕,孙玉华等.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BDNF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3395-3396.

[3] 毛西京,王敏,于挺敏等.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5):857-861,后插1.

[4] 潘蓉蓉,周龙寿,朱文宗,等.美金刚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10):756-758.

[5] 徐华.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药物与人,2014(8):74-74.

[6]雷文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4):89-90.

论文作者:张美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  ;  ;  ;  ;  ;  ;  ;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论文_张美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