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共同体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_台当局论文

技术社区在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中国台湾论文,作用论文,技术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台湾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对其经济增长奇迹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从台湾当局的作用①、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政策的推动②、外资的流入和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③。然而,在中国台湾出生的海外华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海外华人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却少有论及。

本文在探讨了中国台湾技术社区形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推动中国台湾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当地能力升级、传递技术信息、孕育创新环境以及推动中国台湾与中国内地的联系等几个方面所起的作用,以期为中国内地引进海外华人专门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台湾技术社区的形成

技术社区首先是一种知识社区,它是由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基于共同的原则和价值观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它又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网络的规模和成员数目在不断变化。在这一网络中,从任何一结点都可以联结进入,不受特定规章制度的约束,成员之间既协作又独立奋斗。此外,技术社区也是一种跨国跨地区的创新网络,在这一层面上,创新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是嵌入更加广泛的社会和过程④。通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是技术社区形成的基本条件,语言、共享的社会联系产生的相互信任则是使得这一群体能够紧密联系起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技术社区一般是由经济发达国家与经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才循环流动形成的。

台湾学生留学海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台湾修订了《国外留学规程》后⑤,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高潮。据统计,1949~1983年,仅到美国留学的台湾学生就达9万人,每年赴美留学的学生约占台湾当年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6.6%,有2000~3000人,这些留学生中滞留不归的有近8万人⑥。旅居海外的学生在各自学科获得学位后成为相应领域的专业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本专业领域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随着中国台湾的经济发展,上述专业人才开始回流,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只有几百名专业人员返回中国台湾,80年代末回流人数每年超过2000人,9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峰,每年回流人数超过5000人(见图1)⑦。此后,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穿梭于中国台湾和海外,搭建起旅居所在国和中国台湾之间联系的桥梁,海内外人才循环的格局逐渐显现,在此过程中技术社区逐步形成。

技术社区在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台湾于20世纪80年代大力推动工业转型与升级,重点扶持信息电子、精密器械等高科技产业,使其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迅速增长,成为中国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⑧。其中,由往返于中国台湾和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工程师、科学家、经理人员等组成的技术社区,作为联系中国台湾与美国硅谷等高科技中心的桥梁,在促进两地市场和技术信息的交流、资金流通、推动中国台湾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层级提升和内部制度变革等方面,远比海外移民汇款与投资对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并且使中国台湾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关系从单向单方面的技术和资金的转移变为双向的技术、资金以及人才的流动,特别是当这种联系延伸到中国内地后,更使得中国台湾成为跨地区联系的结点。

具体而言,技术社区对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推动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并实现当地能力升级

技术社区对于中国台湾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并实现当地能力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技术社区中的台湾人士借助在欧美公司担任主要领导的便利,在海外投资决策中倾向于投资到中国台湾设立分公司或将大量订单转移到台湾公司。比如中国台湾领先的计算机供应商Acer、Mitac等最初就是通过硅谷的华人企业家获得IBM个人兼容机订单的,台联电、台积电则是依赖于英特尔、AMD等公司的OEM订单,逐渐成长为行业旗舰企业的OEM供应商,进而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另一方面,回流到中国台湾的海外留学人员,通过创办企业或在台湾高科技企业任职,与欧美等世界先进技术中心建立起跨区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将硅谷的设计和开发优势与台湾的制造能力和靠近亚洲市场的优势联系起来。这种当地嵌入与外部联系的结合,使得台湾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

技术社区使高新技术和管理知识在相距较远的中国台湾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更快、更灵活地转移,由此带来的创新有助于把握市场中的新机会,具有推翻生产当中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商等级制的潜力,成为推动台湾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借助知识国际扩散促进当地能力升级的重要机制。其后,中国台湾的技术社区进一步将这种联系扩展到中国内地,即台湾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在大陆投资办厂将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和组装活动转移过来,使本地业务更加集中于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对于网络中低层级供应商的组织和管理,并在网络旗舰企业和低层级供应商之间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有些台湾的大型高科技公司如Acer甚至建立起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成为网络旗舰企业。

(二)为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递最新的技术和信息

中国台湾的海外移民基于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专业技能,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和职业网络,比如美籍华人半导体专业联盟、北美台湾工程师联盟、华人信息网络联盟、华人工程师组织、华人软件专业联盟等等⑨。这些组织不仅成为台湾技术移民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和技术层级的渠道,而且搭建起中国台湾的海外技术网络,使得中国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先进的市场知识和技术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技术社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为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传递技术。

第一,通过在中国台湾创办企业或分公司,以及在台湾企业任职。1996年新竹工业园有40%的公司由从美国归来的人员创办,到新竹工业园创业的海外学人从1983年的27人增至1994年的1362人⑩,他们有较强的研发、生产和科研管理能力,且掌握着世界高新学科的发展动向。园区内有些公司,如旺宏电子公司,主要由曾在美国留学的人员担任工程师。台湾的技术移民创办企业时,通常采取将制造环节放在中国台湾、而在美国硅谷设立高级设计和工程中心的形式,由此给台湾企业提供了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帮助其开发新产品,快速进入世界市场。台湾信息电子产业的精英最初大多从美国等地聘来,比如世界著名半导体专家张忠谋在中国台湾设立半导体制造工厂,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晶圆元件包装技术。此后又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大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从而将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工业迅速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员交流。除了将定期的专业技术会议或固定的协会作为技术交流的平台外,穿梭于中国台湾和国外高科技中心的跨国技术人员也带来了最新的技术知识以及专业上的联系。研究表明,在硅谷的台湾专业人才有半数以上在中国台湾设立了分公司、合资企业或开展其他商业活动,有82%与中国台湾的同行交流技术信息(11)。

第三,返台加入专业的科研机构,并与美国的技术团体对接。从美国留学返台的硅谷华裔工程师构成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团队的主体,他们带来了技术、经验与工作伙伴,成为新竹工业园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又是“新竹—硅谷”联系与合作的桥梁。从工业技术研究院进入到产业界的技术社区人员,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海外华人工程师组成的战略计划组织——“技术指导委员会”,招募了大量美国大公司如贝尔实验室和美国大学的台湾资深人才,以引导中国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技术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产品开发提供信息,不仅有助于加速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加强两地工程师间的社会和专业联系(12)。来自贝尔实验室、IBM和其他大公司的杰出华人工程师构成了台湾科学技术指导小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isory Group)的主要成员。他们与台湾地区的产业界及当局职能部门的成员密切合作,找出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计算机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13)。此外,中国台湾还派专人多次赴美说服旅美科学家返台服务,聘请了许多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担任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顾问。

第四,通过会议等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交换技术信息。一方面,通过游学团、会议、共同研究项目、短期工作和学习机会,增进了中国台湾与硅谷等高科技中心的专业化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与同学或以前在同一家公司任职的同事之间非正式的途径进行信息交换,更有助于中国台湾获得特定工程和营销方面的隐性知识,尤其是有关潜在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的隐性信息。

技术社区中的相互信任为技术和信息的长距离转移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灵活和快速应对的机制,对于在不同商业文化和环境中的技术转移更是如此(14)。由此相距遥远的生产商得以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合作以提升能力,这在需要密切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高科技产业领域尤其作用明显。技术多途径的快速传递使得中国台湾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反应非常快,成为对微软、英特尔等网络旗舰企业制定的标准反应最快的生产者,这为台湾企业适应国际市场,保持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推动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的形成

80年代初,技术社区将硅谷高科技投资的模式转移到中国台湾(15)。资深的美籍华人银行家1986年在台湾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包括宏碁(Acer)、联华电子公司(UMC)、全友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Microtek)等高科技公司。在海外风险投资的带动下,中国台湾的本土风险投资公司相继成立,到1998年,中国台湾已有110家风险投资公司,他们投资的资金迅速增长,共投资了1800多家公司(16)。风险投资除带来资本外,还带来了技术和运营经验,以及新商务模式方面的知识。中国台湾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和硅谷创新精神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使得中国台湾从制造生产基地发展为适合于技术型企业的成长环境。

技术社区对中国台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技术社区人员给予台湾当局法律上、制度上或资本市场改革的建议,与当局一道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改革大学、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设立论坛以便进行信息交换,由此推动了制度的改革,培育了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产权制度、司法制度和教育体制。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成为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外部环境。

(四)推动海峡两岸的产业联系,促进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台湾当地生产成本上升但政策对产业转移到中国内地有一定的限制时,技术社区起到了沟通两岸人才和产业联系的桥梁作用。1991年成立的由台湾资深工程师领导的“美中半导体联盟”(CASPA),提出了海峡两岸进行信息技术合作的建议,借助中国台湾拥有的资本和生产能力将国际智力引入中国大陆,将大中国区域的人才资源与全球技术中心整合,使得台湾和硅谷的联系延伸到大中国区域(17)。借助“美中半导体联盟”等技术社区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美国硅谷的广泛的专业技术和社会网络,台湾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在内地承接了台湾的产业转移后,中国台湾进一步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链环节攀升,从而推动了其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台湾利用技术社区的做法及其对中国内地的启示

1950~1994年间,在海外长期居住的台湾人口约70.8万,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专门人才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18)。为了充分利用技术社区的力量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台湾当局采取了多项措施。

第一,专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台湾当局于1978年制定《吸引海外华人回台湾服务措施》,其后起草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建立海内外科学顾问制度等措施。80年代,台湾当局第一次以科技政策的方式出台了《加速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该方案实施以后又修订了各项与延揽海外人才有关的法规。此外,《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推动台湾民营企业延揽海外产业专家返台服务暂行行业要点》等政策也有力地推动了跨国技术社区人员返台服务。

第二,从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为激励海外科技专门人才到台湾创业,台湾当局设立了专项基金,如“杰出人才基金会”,延揽国际知名的学术人才返台长期参与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工作。为了推动台湾的产业升级,当局拨款20亿元新台币从海外聘请高科技人才返台工作,还为返台的科技人才提供资金补助和创业贷款等。

第三,设立专门机构加以协助。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设立“青年辅导委员会”,帮助留学人员获得返台创办企业所需的贷款、生产用地和其他必要设施,并向高科技企业推荐大批留学人员。例如,为给返台人员创业提供理想的环境,台湾当局创办了新竹科学园区。

第四,其他多种手段相结合。从1974年开始,台湾当局建立海外科技人才档案,以便及时掌握这些人才的情况,鼓励他们回台服务(19)。台湾当局组成“延揽海外高科技人才宣导访问团”到海外招聘科技人才,台积电、联电、德基、华邦等高科技公司也参与了这项活动。此外,台湾当局还通过发起会议、提供往返机票等多种形式吸引技术社区人才参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吸引人才回归的重要因素,两者形成了中国台湾经济发展中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共有近32万人赴海外留学,其中90%的人集中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20)。他们多任职于大学、各类研究机构、企业和国际性组织,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获得了较高的职位。他们构成中国内地技术社区的重要成员,并成为推动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这种联系。

第一,要认识到技术社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技术社区从资金、技术、信息的传递以及推动政策改革等多个方面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技术社区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将会逐渐成为除政府、跨国公司之外推动一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为此,中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技术社区建立的国内外联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对此加以充分利用。

第二,完善国内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金融市场,以使内外联系渠道更为通畅。

第三,中国政府应尊重技术社区人员的意愿,对回国服务的人员采取灵活的政策,尽可能为其提供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技术社区人员参与国内建设,比如与国内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在国内建立实验室,担任国内客座教授,回国讲演,引进技术项目、资金和人才,应聘为国内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等等,以便通过这种联系更好地促进技术社区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A.H.Amsden," Taiwan' s Economic History:A Case of Satism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n China,May 1979,pp.341-380; D.F.Simon,Taiwan,Technology Transfer,and Transnationalism,Westview Press,Boulder,1984.

②M.J.Lu," Taiwan' s Economic Development:Retrospect and Prospect"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bei,1981.

③H.J.Duller," The Socio-Culture Context of Taiwan' s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es of Development,1983( 15) ,pp.37-56; Roy Hofheinz Jr.and K.E.Calder,The East Asia Edge,Basic Books,New York,1982.

④Neil M.Coe and Timothy G.Bunnell," ' Spatializing' Knowledge Communities:Towards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ransnat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Global Networks,March/April 2003,pp.437-456.

⑤栗娜、曾晓萱:《对台湾吸引海外人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研究》,载《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56~60页。

⑥黄英湖:《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及其情况分析》,载《八桂侨刊》2000年第4期,第6~9页。

⑦Annalee Saxenian,"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The Cases of Taiwan,China and India"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 No.37,2001.

⑧贺晓琴:《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及其全球化趋势》,载《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第23~26页。

⑨Annalee Saxenian," Silicon Valley' 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1999.http://www.ppic.org/publications/ppic120/index.html.

⑩Ibid.

(11)Annalee Saxenian," The Transnational Entrepreneurs of Silicon Valley" ,The World Paper,Aug.5,2002.

(12)Annalee Saxenian and J.Hsu,"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the Silicon Valley Hsinchu Conne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Vol.10,No.4,2001.

(13)Ibid.

(14)Annalee Saxenian,"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The Cases of Taiwan,China and India" .

(15)Annalee Saxenian," From Brain Drain to Brain Circulation: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Regional Upgrading in India and Chin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ummer 2005,Vol.40,No.2,pp.35-61.

(16)Tse-Kang Le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Talent Flow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The Taipei-Shanghai-Silicon Valley Triangle" ,Asian Survey,March/April 2002,pp.230-250.

(17)Tse-Kang Le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 Talent Flow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The Taipei-Shanghai-Silicon Valley Triangle" ,pp.230-250.

(18)庄国土:《再论海外华人资本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关系》,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58~62页。

(19)栗娜、曾晓萱:《对台湾吸引海外人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研究》,第56~60页。

(20)林勇:《海外华人知识型群体及入世后我国的对策》,载《中国发展》2003年第3期,第46~50页。

标签:;  ;  ;  ;  ;  

技术共同体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_台当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