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差异、偏好与产业升级:一个纯粹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_自由贸易论文

产品差异,偏好和产业升级———个国际贸易纯理论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升级论文,模型论文,差异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20-30年来,由于国际贸易特征及实证数据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发生在相似国家间的大量贸易现象。因此,许多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模型先后诞生。其中,克鲁格曼(1981)是从生产的角度,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基础、以水平差异产品为分析对象来论证相似国家也会发生大量贸易,而且是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兰卡斯特(1980)从需求的角度,也是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基础、以水平差异产品为分析对象,从消费者所偏好的产品特性组合的分布范围及密度与厂商提供的产品特性组合的偏差决定了封闭经济及自由贸易经济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法尔维等人从生产角度,以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不变为分析手段,以垂直差异产品为分析对象来分析国内经济均衡及自由贸易后的两国经济均衡和贸易模式。并假设在本国无差异产品发生技术进步后,本国差异产品会出现产业升级现象(模型中假设差异产品相对于无差异产品是资本密集的)。尽管后来有许多人提出各种在思想和模型设计上都很好的贸易模型,然而以上三个模型代表了近年来在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成果。但是他们都是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而没有进一步探讨贸易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其实,法尔维等人在论文中始终没有提到“产业升级”一词,但是根据产业升级概念内涵,笔者认为一个产业从低质量、低资本/劳动投入比的产品向高质量、高资本/劳动投入比的产品转移就是产业升级的一个方面。因此,他们基本上算是从生产的角度对一个产业发生升级现象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国内外尽管讨论产业升级的文献很多,但是从贸易的角度来挖掘产业升级的动力却十分罕见。本文拟从需求的角度,给一国在两个相似禀赋的相互贸易国家中率先发生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升级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或提出一个可能带来变化的动力。此外,在杨小凯和林毅夫等人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方法论的对话中,对于贸易模式逆转的解释,林坚持偏好不变,而杨认为偏好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就可能导致贸易模式逆转。偏好真的能左右贸易结构吗?

本文关注偏好的变化对国际贸易方式及贸易量,进而对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主要论点是本国居民对本国产品的偏爱使得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由于厂商处于不完全竞争和平均成本下降状态,从而,本国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不变或下降,超额利润增加。因此,本国厂商资本积累较快,从事研究与开发的资本更加雄厚,从而能够较早占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市场,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持续升级。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采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 Dixit and Stiglitz, 1977) 的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模型,分析两个具有完全相同要素禀赋的国家的封闭经济均衡;第三部分,自由贸易状态下,两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初始均衡及贸易模式和贸易量。第四部分,自由贸易状态下,发生倾向于本国产品的偏好变化后的均衡贸易模式和贸易量;第五部分,产业升级后的均衡贸易模式和贸易量;第六部分,总结。

二、基本模型及封闭状态下的均衡

为了简单化,我们假设模型中只有一个行业X,该行业产品X为一个N*M产品矩阵,产品向量(x[,1],x[,2],…,x[,n])[T]为垂直分布的差异产品,产品向量(x[,1],x[,2],…,x[,m])为水平分布的差异产品。因此,产品X存在于非负的实空间。产品特性组合分布于n*m维空间。生产产品X需要的总投入为:

C[,ij]=iA+jB+Xij(w+ir)

其中,i=1,2,…,n;j=1,2,…,m;A>B。A为研究与开发更高质量产品的资本投入,iA为不同质量层次的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B为产品异化(即水平差异)的研究与开发费用,jB为在市场上存在(j-1)个相同质量层次的产品时,生产第j个异化产品时的异化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本模型不像克鲁格曼模型中那样产品可以无成本的无限异化。Xi,j为第i档次第j个异化产品的生产数量,(w+ir)是指Xi,j产品的单位投入,w为实际工资,r为资本的利率。在此我们看一下该投入函数11的特征:

(1)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为常数(即w+ir)和固定的初始投入,说明平均成本曲线AC是递减的。

(2)A>B较好的刻画实际情况,实际上,开发新一代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比寻求市场上现存的产品特性变化要高昂得多。因此,资金雄厚的厂商会从事新一代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而资金相对不足的厂商会从事寻求产品特性异化的研究与开发。

(3)i档次产品相对于i-1档次产品是资本密集的。

我们假设厂商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来自企业的未分配利润积累,而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本可通过资金融通的方式获取,这样的假定不失一般性。在实际中,由于研究与开发的风险较大,取得贷款的条件较高,甚至不可能获得研究与开发项目贷款,而获得研究与开发成功后的投产资本是十分容易获得贷款的。此外,我们假设存在失业,且本行业的扩大与收缩不能够影响要素价格。因此,在我们的模型中要素是可以流动的。

关于市场需求方面,林毅夫曾指出:经济学是人的选择行为的科学,从人的选择的最基本的动机出发来建立的理论体系,对人的行为会有最大的解释力(林毅夫,2001)。因此,我们采用加利·贝克尔的效用理论,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形式为:U(U[,1],U[,2],…,U[,k]),其中U[,1],U[,2],…,U[,l]为构成最终效用的基本品22的产出。对于需要产生的U[,l]的效用水平及相应的货币支出是在各种基本需求中按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决定的,而且是相对稳定的(贝克尔和斯蒂格勒,1977)。但是实现Ul水平的效用的具体手段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在此我们暂且假定消费者对于同质产品给予相似的评价。假设每个消费者仅消费产品X的系列产品中的一种,因此我们假设Ul效用的生产函数形式为:U(U[,1],U[,2],…,U[,k]),其中第k种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其效用函数为,

U[,l]=β[,i,j]X[,i,j]

P[,i,j]X[,i,j]=I[,l] ③

其中0<θ<1;β[,i,j]代表偏好强度,f[,0];存在=0的点,但是该点所对应的j个各个消费者不同,而P[,0]是共同的特征。该效用函数的特征有;

(1)该效用函数的结构特征是:产品的质量越高,会带来较大的效用;对于水平差异产品,每个消费者偏好某一个特性组合。这些垂直和水平差异产品组合特性是散落在兰卡斯特的产品特性组合分布光谱上,我们用2维空间来表示,如图1。

附图

图1 为了直观,我们用2维空间来表示,水平轴M表示产品的水平差异特性组合分布,垂直轴N表示质量差异分布。每个特性组合在其所处的空间内具有垄断势力。某产品特性组合与其它产品特性组合相距越远,其垄断势力越大。

(2)I[,l]是所有进入消费者l的消费集的商品价格、总支出及各基本品的效用生产函数结构形式决定分配在U[,l]上的支出,这一支出是消费者总效用最大化的支出。

(3)需求函数的弹性为1。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由于目前生产力状况,只生产两个质量层次的产品,每个层次有两种差异产品。根据林德相似偏好理论(林德,1961),收入高的消费者消费高质量产品,收入低的消费者消费低质量产品,并假设消费者分布是均匀的。根据克鲁格曼的分析结果,不完全竞争使得一种产品只有一个厂商生产,则在自给自足状态下有四个厂商。各厂商根据成本加成定价法则行事。

从而有如图2的均衡。均衡时产量为X[,i,j],价格为P[,i,j],垄断收入为四边形EP[,i,j]AB。由于存在税收,税率为T,则税收总额为TT=T∑X[,i,j],税收的分配方式为TT=aL[,1]+bL[,2],其0<a<b;L[,1]为X行业的就业人口;L[,2]=N-L[,1]为失业人口,N为本行业的就业人口与本行业税收收入相关的人口总和,L[,2]很可能成为本行业扩张的备用劳动力。因此,我们知道消费者以垄断价格购买产品,其由于垄断造成的损失,一部分以税收形式得以补偿。如果本行业扩张,则L[,2]会变小,a会变大;如果本行业收缩,则L[,2]会变大,a会变小。因此,即使行业的扩张与收缩不影响要素价格,也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渠道影响人均收入。

附图

图2 存在垄断利润,其实,即使不假定两个层次四种产品,无论是否充分竞争,在产品特性分布是离散的情况下,也不会刚好达到零利润均衡。否则,厂商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资本去从事研究与开发。因此,垄断可能是较现实的情况,也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正如约瑟夫·熊彼特所言)。

由于市场的需求规模与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征,现有的厂商的生产的产品特性倾向于均匀分布,各自拥有一些消费群。如果一个新加入的厂商想生产处于两种产品之间的特性组合产品,会导致三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结果,三个厂商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交叉点生产,均会出现亏损现象。长期的均衡还是只能在同一个质量水平上只有两个厂商存在。因此,既定的市场规模和规模经济效应,使得经济不会是刚好为0利润均衡。

三、自由贸易状态下贸易模式和贸易量

假设存在两个国家,分别叫本国和外国。两国人口、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禀赋都相同,收入分配方式也相似,与其他产业内贸易模型不同的是存在失业。根据传统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HO理论,两国不会发生贸易。根据克鲁格曼等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两国将发生产业内贸易,每一个产品面临的市场扩大。但是由于市场上产品品种增加,产品特性分布可能不均匀,从而会发生一个调整过程。根据兰卡斯特理论,产品特性分布过密的地方,每一种产品的需求量较小,就会发生某些厂商退出;在产品特性分布稀薄的地方,就会有厂商试图开发中间特性的产品来获取市场份额。由于产品在同一质量层次上异化产品特性是有成本的( jB) ,厂商不可能像在克鲁格曼模型中通过无限异化产品特性来占有市场份额。由市场需求空间和X产品的生产结构特征决定了均衡时高、低质量的产品各有四个水平差异产品(与封闭情况下假定的2x2模型一致)。它们几乎等距离的分布在兰卡斯特的2维产品特性光谱上。市场需求空间和X产品的生产结构特征不可能刚好使得厂商处于零利润均衡状态,因此,各厂商的产品在其分布空间里具有垄断地位,且获得一定的垄断利润。

在发生贸易后的调整阶段,哪个国家生产哪些产品,即如何分工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才能得到妥善解决。由于如何分工问题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由于要素禀赋是对称的,因此,两国各自生产同一质量层次中的两种产品。假定产品X[,1,1]、X[,1,2]、X[,2,1]及X[,2,2]由本国生产,X[,1,3]、X[,1,4]、X[,2,3]及X[,2,4]由外国生产。假设不存在交易成本,且两国要素禀赋相同,则本国的贸易量为:

出口EX=1/2∑(PX)[,i,j],i=1,2;j=1,2。

进口IM=1/2∑(PX)[,i,j],i=1,2;j=3,4。

进出口均衡EX=IM⑥

自由贸易后,消费者收入没有变化。但是由于面临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在自给自足时没能消费自己最偏好的产品特性组合的部分消费者可能获得具有更接近自己最偏好的特性组合的产品,因此使得效用增加,即变大,U[,l]变大,而I[,l]变小。自由贸易使消费者得益。由于I[,l]变小,产品X的需求减小,厂商的利润空间减小,自由贸易使生产者的垄断利润下降。这些变化反映了自由贸易后竞争加强,生产者损失,消费者得益,是符合理论与实践的。

在正常运行下各厂商都会为获得较大的未来的利润流而谋划企业发展。由于率先推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具有如下优势:

(1)具有斯特尔博格的领先者优势。

(2)虽然偏好更高层次产品的消费者人数较少,但是由于新产品的组合特性与其它产品相距较远,则其垄断势力较大,总垄断利润在其他厂商推出相似产品之前是相当大的。

(3)拥有推出更新的产品的技术积累。

因此,各个厂商积极从事研究与开发新产品。但是两国的要素禀赋相同使得谁率先推出新产品成了随机事件。

四、偏好改变后的均衡贸易模式和贸易量

WTO规则要求贸易更加自由化,要求各国逐渐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因此,本国政府也不便以任何形式倡导消费者多消费本国产品或对本国产业进行补贴,否则会引致贸易战。但是本国居民的自发形成一致的观点:支持本国产业具有光荣感或出于对民族工业存亡的忧郁而偏爱本国产品,不会引起国际的较大关注和外国的贸易制裁。此外如图4所示,由于产品的边际成本不变,需求变化不会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如果本国消费者给予本国产品一个更大的效用权重不会减少消费者的经济福利,变化的只是消费者心理效应。

我们用l代表民族凝聚力指数,则消费者效用函数形式变为:

U[,l]=α[,l]β[,i,j]ln(X[,i,j])

其中,当消费的是外国产品时α[,l]=1,当消费的是本国产品时α[,l]=α[,1]。则对于那些所偏好的产品组合特性在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组合特性之间的消费者增加了选择本国产品的权重,会有一部分消费者从购买外国产品转向本国产品。从而在两国的要素禀赋相同的情况下,本国产品需求增大,产量增加,垄断利润增加。如图3所示,当消费者发生了对本国产品更加偏好后,有些消费者会发生选择行为改变,如消费者1,2,3在偏好改变前后,市场上都没有他们最偏好特性组合的产品,但是,偏好改变后,由于给予本国产品一个额外的效用权重,消费者1,2发生了消费转变,而消费者3没有发生转变。在假设消费者偏好是均匀分布,而本外国产品特性组合也是均匀离散分布情况下,总有一定百分比的消费者发生选择逆转。从而,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外国产品需求减小,如图4所示,本国垄断利润TR[,2]大于外国垄断利润TR[,1]。两国产品的销售价格不会发生变化。

附图

图3 H[,l]表示消费者1所最偏好的产品特性组合,l=1,2,…,L;X[,1]和X[,3]是外国产品效用曲线,X[,2]为本国产品效用曲线,X'[,2]表示消费者对本国产品更加偏好后的效用曲线。在偏好没发生改变前,消费者1,2,3都选择外国产品,因为2高于3,则选择X1;当偏好改变后,消费者1和2转向本国产品,而AC[,2]及Q[,2]>消费者3则不会改变选择,因为7仍高于9。

附图

图4 D[,0]是消费者偏好没有改变前的本外国产品需求曲线,形状应该是非线性,但是在不影响分析情况下,就采用直线型。D[,1]和D[,2]指偏好改变后的外国和本国产品需求曲线。则偏好改变后,达到新的均衡时,外国产品的垄断利润为TR1=(P-AC1)Q1;而本国产品垄断利润为TR[,2](P-AC[,2])Q[,2]。由于AC1>Q[,1],则TR[,2]>TR[,1]。即本国垄断利润高于外国。

偏好改变后,没有改变均衡贸易模式,但是贸易量发生变化。我们用带有“*”的变量表示偏好改变后的新贸易量。则本国进出口为:

出口EX*=EX<1/2∑(PX)[,i,j][*],i=1,2;j=1,2。

 ⑧

进口IM*<IM<1/2∑(PX)[,i,j][*],i=1,2;j=3,4。

进出口均衡状EX[*]>IM[*]

在存在失业的情况下,一个产业的生产和需求的一些变化并不能导致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因此两国的收入水平和分配结构也不会发生变化,如⑧式所示,本国出口没有发生变化,进口减少。本行业内贸易没有平衡,出现贸易顺差,差额可能持续,也可能由其它行业的逆差所填平。

本国产业获得了较高的垄断利润,则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本国产业将努力率先推出新一代产品及推动产业升级。

五、产业升级后的均衡贸易模式和贸易量

假设本国率先推出第三代产品,新产品的问世会吸引最初的一部分消费者,接着日渐增多的消费者转向新产品,会导致整个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都会导致人均社会福利上升。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经济不存在严重的资源闲置,而社会积极的寻求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品。结果是新产品问世后,本国产业内结构分布变为1*2*1结构,外国依然是2*2结构。在两国自由贸易的大市场中,由于新产品的上市,使得需求结构升级。对第2档次产品的需求基本不变,而第1档次的需求下降,第3档次产品拥有一定的需求。因此,两国关系贸易方式和贸易量为本国:

出口EX[**]<1/2∑(PX)[,i,j][**],i=1,2,3;j=1,2。  (11)

进口IM[**]<1/2∑(PX)[,i,j][*],i=1,2;j=3,4。 (12)

进出口均衡状况

EX[**]>IM[**]

(13)

本国出口产品档次平均高于外国,所获取的产品附加值、关键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优于外国,本国居民福利增加,外国居民福利稍微减少。在两国贸易中,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六、总结

本文从需求的角度来考查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根据林毅夫的观点:人的基本需求是稳定的,但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手段是随着环境需要而变化的34。因此,某一方面基本需求的效用实现方式是可以变化的。本文从假设消费者发生了更加偏好本国产品的口味变化入手,分析在两国各方面资源禀赋都相同的情况下,偏好变化会引起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升级,并打破了对称的两国经济均衡。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情况下,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市场的容量和厂商生产函数的特征共同决定了,即使存在充分的竞争,市场也很少可能达到零利润均衡。此外,规模经济与零利润均衡可能是天生不协调的。

第二,既然偏好的变化能够改变贸易模式,那么足够大的变化也就可能使两国间的贸易发生“利昂剔夫悖论”。

第三,消费者偏好发生一致的更加偏好本国产品的变化,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优化,改善本国贸易条件。

标签:;  ;  ;  ;  ;  ;  ;  ;  ;  ;  ;  ;  ;  ;  ;  

产品差异、偏好与产业升级:一个纯粹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_自由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