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成就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的意义,就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两手抓”,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的一贯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前进,精神文明也同样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已成为我们党在历史新时期事业大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今天,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的日子里,回顾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的历史过程,总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有利于我们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诞生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全党实行工作重心战略转移、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之时,就清醒意识到了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作用,并把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逐步地把精神文明建设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上升到规律的高度来认识,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阶段。翻开《邓小平文选》第2卷,从《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10多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国刚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规划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就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针对“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提醒人们“要树立好的风气”(《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4页),把被十年动乱败坏的社会风气扭转过来,并提出扭转风气要从娃娃抓起。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提出,“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表现在科学文化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因此,对“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把他们“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5页)同时,他强调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提倡能把崇高理想逐步变为现实的脚踏实地的革命作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0页),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诞生前的酝酿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接踵而至。一方面,“十年动乱”的遗毒还没有完全肃清;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思想又乘改革开放之机浸蚀人们,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对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同时加强两个文明建设。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叶剑英同志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我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这是他首次阐述“两手抓”的思想。
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这是他首次明确了精神文明的涵义范围,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一划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1982年7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页)这是他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同志以上的一系列论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了地位、任务、内容和方针,指明了方向。按照邓小平同志这些论述,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从理论和政治的高度,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和作用、它同物质文明的相互关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任务和途径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这标志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已经形成了。
2、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走向成熟。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由于改革的全面展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朝着向上的方向转变,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拜金主义也在社会上滋长蔓延起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基于此,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要花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他要求“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这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阶段性努力方向。他告诫全党:“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回答了精神文明建设中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已经形成轮廓。
十二届六中全会以后,虽然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方面已较为成熟,但在实践方面却进展不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邓小平同志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多次指出改革开放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1989年6月16日,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明确把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一手纳入改革开放总政策之中,使之与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又有了一个飞跃性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这个重要谈话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他在谈话中重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鲜明地提出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一次强调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他展望前程,充满信心地说:“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手抓”的重要思想。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讲过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在此次谈话中,他更是把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到作为今后中国的发展方向的高度来认识,把是否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衡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准,进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纳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之中。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成果。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现阶段我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选择,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但是,市场经济的许多特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所起的作用往往具有二重效应,这势必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决议》认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地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论述和新观点。这是我国跨世纪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实践经验,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了出来,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综上所述,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不仅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大量的实事,努力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且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扭转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所造成的严重局势,进行了拨乱反正,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的伟大进程;我们国家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党和国家又经受住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国际风波的严峻考验,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诸如此类的历史性成就,无疑是同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分不开的。试想,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的充分发挥,没有艰苦创业精神和民族自立精神的有力弘扬,没有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各项事业就不可能获得今天这样的大发展。正如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的那样:这种历史性的成就,“归根到底,是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没有党的指导思想这种历史性的飞跃,没有全民族精神状态这种深刻变化,没有敢闯敢试的劲头和及时总结经验的智慧,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估量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必须充分认识这个主流。”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就精神文明建设来评估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把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整个新时期的历史过程来考察,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考察,那就不难得出公正的结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长足进步,成绩显著,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从主流看,总的形势是好的,并且呈现出极好的趋势。
在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对改革、发展和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自身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它具有无比的创造性,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住一切风险考验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评价,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号召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迫切需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辉煌成就。
其次,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树立了“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新时期创业精神。20年前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是2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思想先导。它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其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解放,增强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发扬了不信邪、不怕压、维护国家主权、冲破西方制裁的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这是我们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有没有艰苦创业精神是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用64个字科学地概括了我国新时期的创业精神。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发生这样深刻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是令人鼓舞的。
第三,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根本指针、四项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凝结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抓住了宣传思想战线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为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指导,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并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党中央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遵循“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等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方针。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主要领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第四,树立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广泛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和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又一批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和先进地区,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弘扬社会正气,带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模范人物的涌现,使人们不仅仅羡慕“能人”,更在崇尚“好人”。以“三大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高潮迭起。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涌现出张家港市等文明城市的典型。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通过“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各种形式的移风易俗活动,促进了广大农村健康、科学、文明新风的形成。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通过“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社会服务承诺制”等活动,推动了各行各业服务质量的提高,涌现出济南交警文明执勤等先进典型。这些卓有成效的创建活动,成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到实处的有效方式。
第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扬时代主旋律。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生产了一大批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传播了一大批积极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推动了精神生产的繁荣。中央宣传部从1992年开始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到1997年已有六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各地各部门参评的作品共有2705部,其中入选“五个一工程”的作品共有728部。这些入选作品的特点是:弘扬时代精神,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唱响主旋律。例如第六届入选作品中的电影《大转折》、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图书《光辉的旗帜》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文化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建设了一大批文化生活设施,形成了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宏观环境。
第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分别专门作了部署,科教事业获得了大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并实施教育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方案。2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深入调整宏观教育结构,积级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高等教育,“211工程”已顺利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各种形式的科研、教育、生产联合体有大发展,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机制已经形成,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科学自身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科技战线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已有大批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普及工作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种科普活动在全国广泛展开,科普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上述事实足以说明,改革开放20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们今后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使中华民族的前程辉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和认真实践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切实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真正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古老的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