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的校园文化建设_校园文化论文

网络社会中的校园文化建设_校园文化论文

网络社会的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1)05-0099-03

伴随着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人类正向信息社会迈进。网络已成为现 代生活的“第四媒体”,以极快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 球化时代,他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的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①但是我们也必 须看到,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大学校园早已不是独立于社会之 外的象牙塔,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网络越 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因而从发展的 眼光积极关注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极早地分析和预见网络发展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 响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于创建与网络社会和谐一致的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冲击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一方面成为人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一 种 快捷有效的手段与工具,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球范围的最新信息、领略外国风情并 与远方的人交朋友……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为大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窠臼中 解放出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大学带来了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恶意的政治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立场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另一个空间,一个没有地域距离的行动场所。网络的行动者却 秉承着不同的现实地域背景和价值观念。当今世界局势趋于缓和,政治领域的斗争却仍相互 交错、相互动荡。“一个文化因素,在他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来无害或是有利的,但是在它所 闯入的另一个社会体内,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②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 络信息流动的不平衡性,在全球信息文化传递中利用互联网传递的自由性、开放性、隐匿性 等特点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进行了强劲攻势。以美国为例,在对外战略上,美国CB 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 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他们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顾意歪曲是非、 颠倒黑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恶意的攻击和诽谤,全天候地推销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意 识形态和外交政策,甚至为了本国利益或一定的政治目的人为地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以期 实现其“西方模式”,把网络变成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控制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思想和资 本主义思想争夺的对象是青年,谁主宰了大学生的思想谁就主宰了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缺乏 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极易受蒙蔽,从而迷失政治方向,淹没在“西方模式 ”那五光十色的数字化泡沫中,后果不堪设想。

(二)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

网络社会中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加剧了道德冲突。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使传 统媒体的“信息过滤器”作用消失,有些网络为了寻找“卖点”,在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 上打擦边球,甚至在一些国家还以合法的形式出现。电脑网络正撞击着人们苦心经营的传统 文明,在电脑网络繁荣的背后,出现了黑客攻击与金融偷盗、贸易诈骗、侵犯隐私、散布虚 假广告和有害信息、恶意的人身攻击、黄色电脑游戏等,这与传统道德格格不入。网络广泛 自由的空间使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无法适应其发展,分散的网络结构使人进入了“超自由 ”的境地,“登陆者”迷失在网络世界中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 。大学生好奇心强、易冲动,自律性相对较差,由此引起道德的失范现象比比皆是。同时在 网络的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网络广泛自由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使其 认知方式和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造成思想混乱。在电脑行业亿万富翁的个人英雄主 义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目标也有失偏颇,更趋向于用金钱来衡量一切,这些无疑 对传统道德及大学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网络发展的不平衡有可能带来文化的覆盖与消蚀

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其开放性强化了“资源共享”的价值观念,只要进入网络系 统,人们就可以超越社会制度、思想体系,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丰富的 国际信息。从表面上看来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文化参与机会,给异质文化的传播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通畅渠道和交流机会,但却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比以前更为有效。计 算 机网络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必然带来信息流向的不平等, 少数国家依靠技术上的优势,几乎垄断了网络信息资源,构成了信息霸权。由于我国对Inte rnet作为跨文化传播最有效的媒介这一点上认识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未能充分利用 因特网传播自己的声音;而外国却有大量的网站等待着中国用户的访问。“当人们接受这 些技术文化丛、文化群、文化集的时候,就会产生、接受其价值观念群以及价值观念集”③ 美国文化以其信息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网络的流行文化,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渗透到我国的民 族文化中来,对我国文化产生覆盖、消蚀作用。在载体上,产生一种距离的消蚀现象,对包 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一代产生了同化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迷乱,从而很难确立正确 的价值取向。

(四)网络导致大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网络文化把世界连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主要是人机对话方 式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终结,并把情感移植到网络中,这与传统 的人际交往相去甚远。网络的隐匿性使现实人与周围的事割断了联系,在人—机—人的相对 封闭的环境里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忽视了情感需要,容易 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角色自我迷失 和多重性格。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病——“网络成瘾症”已越来越引 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网络成瘾症”、“多重人格”在生活中会极易导致行为异常、心 理障碍等问题。网络的虚拟性为人们提供了犹如身临其境的仿真画面,网络虚幻的美好与现 实产生巨大的反差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自信心,使其难以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

综上所述,加强网络管理,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积极加强网络社会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 极大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二、网络社会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总是借鉴历史和现实的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各种成果为滋养,社会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势,面对 网 络普及对校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与社会发 展的步调合拍以发挥其感召力,要顺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 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其“隐性课程”的作用,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 人才。

(一)主动构建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纵然网络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不应因噎废食,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物态 形式,无疑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大学应建立自己的网站,主动参与校 园网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社会信息,从而调动其参与热情。同时重视对校 园网络资源进行规范管理,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于反动的、封建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能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防止“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违规现象,净化校园网络资源充分利 用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利用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社会的敏感区,建设校园文化必然会遇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干扰。随着Internet的不 断发展,文化的交流、碰撞越来越激烈,必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 信息资源宝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英国学者研究发现,因特网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 情有关的。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承袭较少,具有文化变革的适应性,最易接受文化潮流的 时代变迁,因而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加强传统文化的网络覆 盖性。可以通过讲座,各种文化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扎根于传 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整顿校园秩序,消除其中一些情 趣庸俗、格调低下的“精神垃圾”,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挖掘传统文 化美德,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可以说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没有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在形成学生的价值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应努力营造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融中外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校园正确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充满渴望但往往忽视一些基本的原则,所以首先应尽快地把网络 道德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并注重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融合,使学生不仅具有网络知识更具 有网络道德意识,加强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其次,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都很过硬的网络德育人才,让他们利用网络,多去实践;再次,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利用网络师生共同学习。最后,建立德育网站,占领思想理论的 至高点,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把网络道德教育 放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思想道德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任重 道远,网络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网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摆脱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利用网络高科技的特点在 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 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教育必须成为 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教育 所 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知识的老化、更新要求不断 给自己“充电”,这就要求从学生时代利用网络并把其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通过 上网学生可以浏览各方面的文章,到知名大学的BBS上感受浓郁的学术气氛,甚至发表自己 的作品,因而高校应进行网络知识讲座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为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服务。

(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网络社会,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日益 突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可为学生培 养健康的心理提供有效的方法。激烈的竞争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多年来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中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 优势,大学生可以倾诉心声。我们也可以让担任心理学的老师担任版主,利用网上咨询热线 的形式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 下尽情地诉说,使其拥有良好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我们要利用网络 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争强心理调试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 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校园文化是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 氛围,具有教育功能,其活动必须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形成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 氛围。

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社会高等 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作用,依据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 源,兴利除弊,培养具有网络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标签:;  ;  ;  

网络社会中的校园文化建设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