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胎衣不下的防治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胎衣论文,奶牛论文,防治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奶牛胎衣不下是奶牛疾病中的常见病,但所导致的后果却很严重,发生过胎衣不下的牛只其代谢病、乳腺炎、子宫炎等发病率也相应地比正常的牛只高。根据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机理分析,其预防的措施主要如下:
保证奶牛营养平衡:干奶期奶牛饲养日粮中应适当提高蛋白质水平,保证奶牛营养平衡,如钙的吸收能力、VE、Se等的补充。
配种前积极治疗子宫内膜炎:随着奶牛胎次增加,产道损伤几率增多,导致感染机会加大,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提高,也使新生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易粘连,所以应在早期正确诊断并有效治愈。产前产后护理:怀孕期间可适当增加活动量,怀孕初期,活动量相对要少些,但怀孕8~9个月时,活动量相对要大一些,每天舍外运动最好不少于4小时。
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原则是促进子宫收缩,加速胎衣排出、消炎,但必须使用允许动物治疗用药物。在药物效果不明显或者没有明显好转的时候,可以考虑与手术剥离相结合的办法。
1.抗生素类金霉素1克或土霉素2克,用10%生理盐水500毫升溶解,温热后注入子宫,促使胎儿胎盘缩小,利于胎衣排出。对于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的也必须考虑全身性用药,减少炎症的不利影响。在针对子宫内膜炎治疗过程中,尤其是久治不愈牛只,可以考虑使用溶菌酶类生物试剂,减少抗生素使用带来的风险。
2.激素类用垂体后叶素50~100国际单位,肌肉或皮下注射,2小时后再注射1次,最好是在产后6~8小时使用,12小时以内使用效果佳;也可用催产素100国际单位,麦角新碱6~10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
3.辅助治疗类用10%氯化钠500毫升或者含糖盐水1000~2000毫升,1次静脉注射。
4.中药治疗中兽医认为奶牛胎衣不下是生产时耗气伤血、气虚血亏、气血运行不畅、子宫活动力减弱的结果,其治疗以补气益血为主,佐以行滞祛瘀、利水消肿。
可以用“参灵汤”,中药主要成分如下:黄芪、党参、生薄荷、五灵脂、川芎、益母草各30克,当归60克,研为末,开水冲服;“加味生化汤”:当归90克、川芎69克、益母草150克、党参60克、黄芪60克、桃仁30克、红花25克、白术60克、山楂60克、炙甘草15克,用水煎服。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牛只具体情况而下药,即使当时胎衣不脱离,但以后人工剥衣,有手到即脱的效果。
手术剥衣:采用上述方法无效的病例,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剥离。但不宜早期进行,因为剥衣容易损伤或感染子宫,且要判断出此阶段胎盘呈坏死样,并且能用最小的力量从肉阜上剥离。对于滞留的胎衣不提倡强行剥离。
联系电话:0931-815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