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东乡镇东南中心校宣汉636150)
【摘要】:预习是一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可忽视环节,它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它虽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却影响着教学的终端效果。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语文课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训练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
一、启发方法,培养习惯,为课堂教学埋下慧根。
根据预习程度的深浅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可以把课前预习分成由低而高的三个层次。即障碍性预习、感受性预习和发现性预习。
(一)障碍性预习指解决文本字词义和背景知识方面的障碍。
1、查字典,概括内容。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双基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写错字用错词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对字的形、音、义的教学力度,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之一。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我在教学的课前预习的设计中,将重点的字词预习设计为读课文,添字词,明意义,巧练习的一条龙式的预习题。
2、审题目,就是根据题目来判断文体,根据题目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线索等。识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等),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与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
3、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感受性预习指通过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脉络。
如何将各种文体的阅读化繁就简,这也是老师不容忽视的必要指导。为解决学生无从下手的局面,我给学生列举了几种常见文体,梳理结构的公式。
1、一般记叙文(含叙事散文)中,我们可以依据:“事情+人物=情理意义”的公式,来梳理结构。首先按照时间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划分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我”所在的活动地点不同,可将文章划分为“我在百草园”、“我在三味书屋”两大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亦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可将文章划分为“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三个大部分。
2、抒情散文,我们可根据:“景物特点+特性、象征=抒情”的公式,来梳理结构。我们可以根据景物描写中所选景物的个数,描写的顺序,描写的角度变化,观察景物时的移步换景来判断文章的结构布局。如《春》一文中选取的景物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多个景物,呈并列结构安排,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来,将喜爱赞美春天之情贯穿始终。
3、对于“人物”这个要素的理解,我们主要通过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初中教材中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人物描写方法有五个:外貌(衣着、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
(三)发现性预习指通过反复阅读探究文本的语言、主题及写法,表述自己的思考。
1、摘佳句,找疑惑。语文素养离不开日常的点滴积累,预习就是一个有效积累的好机会,主动去摘抄课文中的佳句,既可以深化课文内容的认识,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或范例。摘抄初期可以要求学生先摘抄课文中的精彩描写句,议论、抒情句,使用了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等。
2、明启示,悟哲理。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感悟情理,提升自我生活质量与修养,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担负的责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那我们在指导学生如何感悟课文内涵时,就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人、事、物、景等形象,结合自己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及认识,来总结生活或人生的启示。
3、提见解,敢创新。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时候,要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实践也证明,做读书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行教材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预习中充分寻找有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不还要欢迎学生质疑,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要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进行积极的鼓励表扬。
二、重视检查、及时评价,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因为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预习的思路及方法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及持久性。
学生在做预习时,常因为老师所出预习题的随意性,不明确性使自己在养成中无所适从,常因为自己在起始阶段得不到老师的及时肯定与指导而变得茫然,常因为老师不能持之以恒的督促与有效跟进而使自己的好习惯养成半途而废。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预习题目不在多,而在精当,预习的思路及方法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便于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熟能生巧,多多体会成功的喜悦,在不断进步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论文作者:杨伯翠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4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9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课前论文; 景物论文; 结构论文; 老师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4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