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幼师生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以潍坊学院幼师生的实习探究为例论文_张金

高校幼师生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以潍坊学院幼师生的实习探究为例论文_张金

(潍坊学院,261021)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行为则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一般表现为骂人、推人、打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潍坊学院幼师生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消极行为在某些儿童身上表现比较频繁。他们动辄发脾气、打人,不仅造成了同伴关系紧张,教学工作受阻,而且阻碍了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通过调查研究和一系列的个案分析,潍坊学院的幼师生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除了受到幼儿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约外,还与家庭教育因素、幼儿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一)幼儿自身因素的制约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幼儿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萌芽时期,他们开始喜欢和同伴、团体的游戏交往,但是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因为其本身的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情境性信息的识别都比较低,而且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遇到事情往往以自我的感受为中心,从自己的需要出发。遇到挫折和困难,不会正确的表达和宣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之间的同伴交往常会形成矛盾冲突,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方式

首先,家长错误的育儿理念和技巧,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许多家长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却不注意学习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技巧,当孩子遇到交往问题时,不是给孩子讲道理,而是给孩子灌输自己不能吃亏的处世哲学。如果对孩子过分放纵,会养成孩子自以为是,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他们习惯于别人满足其各种要求,习惯于一切事物都围绕着他转。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殴打大人。而大人的忍让、放纵,更使孩子学会不断的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这种习性又会带进幼儿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反之,如果对孩子过分的专制,甚至采用体罚的方法约束儿童也会导致儿童严重的挫折感,并引发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园的影响

首先,幼儿园中同伴的相互作用会引发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里,同伴之间,幼儿通过模仿同伴来学会一种行为模式,当一个幼儿通过攻击别人达到了某种目的时,其他的幼儿看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好处”,会去模仿这种行为,同伴榜样的作用是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如果一个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较低,经常遭受其他幼儿的嘲弄和奚落,他有可能因郁积的愤懑进行报复性的攻击。但如果一个幼儿位于同伴之首,他也有可能自恃自身的强大去攻击别人。

其次,幼儿园里,老师不经意的一些鼓励孩子竞争的措施和对孩子的评价,有可能会挫伤了“差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差孩子”处于失败和困境中,再加上儿童对教师权威的迷信,在儿童中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使幼儿在不断的遭受挫折后引起攻击行为。有的教师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要么漫不经心,要么较多的运用惩罚,没有恰当的处理方式,也可能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加重儿童的攻击性。

(四)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

这里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看电视、看卡通已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其中的复仇、打斗、暴力镜头屡见不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已经证实,观察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能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影响到儿童的态度,他们将暴力行为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于是幼儿便会模仿电视中的暴力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孩子的分辨能力低,也使他们把暴力行为当成勇敢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引发了幼儿的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潍坊学院的幼师生尝试了以幼儿园、家长为主,双方共同合作的方法,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一)改变儿童的错误认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在于解决儿童的认知问题。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形象、具体、直观的,加强幼儿的认识,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要让儿童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可以通过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多跟儿童讲道理。如给他们观看录相、表演、和孩子交谈等,设法让他们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当儿童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不要简单的责罚或阻止,要让儿童明白事情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应该怎么解决?自己哪里做错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对是非曲直要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想象,而是要通过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来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愿望。事实也已证明,当儿童头脑中形成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时,攻击性行为会受到抑制。

(二)重视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提高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

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要重视提高儿童的情绪体验能力和控制能力。幼儿在攻击别的幼儿时,自身不能体会到他人所遭受的痛苦,所以也不会产生羞愧和内疚感。因此首先要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所谓移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和反应,是一种重复的社会性情感能力。当幼儿学会了移情,就能够体察到被攻击者的痛苦,停止攻击。所以教师和父母应当在攻击发生时注意启发孩子:如果你被别人打了,你疼不疼?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他人对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另外就是要教会孩子正确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否定、消极的情绪情感也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教给幼儿一些宣泄自己情绪情感的方法,引导幼儿通过合理的(如哭泣、大笑、运动、打仗游戏等)途径,把挫折、烦恼带来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让孩子明白,宣泄的方式要合理,不要影响他人,更不能攻击他人。

(三)恰当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时,如果成人不制止和批评,就会强化幼儿的攻击行为,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学会恰当处理幼儿中的攻击事件。当攻击行为发生时,家长或老师要及时给予隔离或惩罚。不管隔离还是惩罚都必须是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许多研究的实践已证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有效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所以家长或老师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幼儿提供解决冲突的榜样,让幼儿学会利用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等自己解决冲突,通过榜样训练法,帮助幼儿学习一些同伴交往的知识和方法。

(四)家园同步,营造和谐、良好的幼儿成长环境

要改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对幼儿园来说,要努力营造适合幼儿合作、互亲成长的环境。积极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合理安排儿童的每日生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他们处理应激攻击事件的能力。开设家长学校,及时对家长的错误行为进行提醒和纠正。

对家长来说,要给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积极学习育儿知识和技巧,在家里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陪伴幼儿看电视、看碟片时,注意以正面形象引导、教育幼儿,避免幼儿盲目模仿。经常保持和幼儿园的沟通,力求家庭与幼儿园同步教育。

论文作者:张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高校幼师生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以潍坊学院幼师生的实习探究为例论文_张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