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是关键
聂 乾
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根本。只有解决好了人的问题,乡村才能真正振兴。在中青年人外出打工、老幼妇孺病残在家留守,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的今天,如何让本土人才回流,如何吸引外来人才,又如何让人才留得住,是乡村振兴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内压继续增大至某一值时,管子在正断层作用下的变形形式将发生变化。图6为当断层位移为2.062 m时管子承受8 MPa和12 MPa内压的变形情况。从图6可以看出,在内压8 MPa时,管子变形主要是拉伸变形,内压为12 MPa时,管子变形除拉伸变形外,还有弯曲变形。
乡村振兴需要一支肯干敢干的干部队伍
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乡村振兴中,这个舵手就是党员干部。乡村振兴中只有拥有了一支肯干敢干的干部队伍,才能知实情,对社情民意胸中有数、心中有底;才能明导向,对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有思考,有思路;才能抓推动,以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针对问题困难对症下药,集中力量办实事,办成事。然而,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进城务工,乡村劳动力的空心化也带来了村干部队伍的空心化,村干部难选、村支书难配的状况愈加明显。
青黄不接。 村干部不同于机关干部,不是有知识、有能力就可以做好,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困难和挫折的磨砺。由于对基层干部培育认识的不科学,使得可以留下来、做得好的干部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村干部老龄化现象凸显。如苏北某县级市368个行政村共有村干部2836人,平均年龄47.5岁,其中55岁以上765人,占27%;村党组织书记360人,副书记、主任主持工作8人,平均年龄48.9岁,55岁以上44人,占12%,部分村甚至出现60多岁甚至70多岁的高龄村书记。
后继无人。 由于基层干部待遇较低,事情多而杂,做的事、承担的责与其收入不成正比,基层干部流失严重。同时,由于担任村干部的条件死、门槛高,使得基层干部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必然造成思想的僵化、行动的迟缓。权责利的不统一使得能干的不想干,硬邦邦的条条框框又使得想干的干不了。虽然近几年采取了大学生村官、选派乡镇干部下村任职等措施,缓解了部分村的矛盾,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务农不懂农。 农业需要一定积淀才能有成效,而从事农业的能人往往年纪偏大,对于想进入基层政府序列从事农技工作的人才面临的是招考条件的阻拦。当前,基层招录村干部、农经服务中心招录工作人员,对于应考、应聘人员条条框框太多,首重学历,只要学历符合标准都可以参加。只看学历不管专业的招考,涉农专业毕业的学生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服务农业,那些非涉农专业的电子、数学,甚至体育专业学生如何能很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其次重年龄,“35周岁以下”这一条件限制了很多有经验、有能力、懂农业的人才不能从事农技推广。
职业化分工不细。 现今的职业农民培育往往是简单地将农民从身分变成职业,没有有梯度、有层次地推动传统农业人员向现代农业人员转变。过于注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全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而忽视了整个农业产业分工的职业化发展。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不能激发和提升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和农业第三方组织的分工合作。
乡村振兴需要一支业务能力强的农技队伍
本土化成长不够。 东部地区尤其是像江苏这样的地方,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同一个行政区域内的人们在文化和语言上有时是很难沟通的。我们在招录大学生村官充实乡村干部队伍时,考虑的是学校、学历这些背景,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其成长过程中的文化与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彼此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发生矛盾,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语言不通使得你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你不明白,不能畅快地交流,长久便形成了隔阂。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行业中的真实工作状况,还根据具体的项目设计了总的学习情境,由此引出该项目,并结合每个子项目和任务,设计了自己的具体情境。[1]通过情境来覆盖、引领、驱动项目的全过程。
学农不务农。 农业专业院校、综合性院校涉农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不少,可是他们毕业后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寥寥可数。究其原因,在专业设置上很多院校把涉农专业这样的应用与理论相结合、更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和其他普通专业一样,设定为学术型专业,理论多于实践,使得一名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其农业技能赶不上一位没上过学的农民。所学不能所用,涉农专业毕业生仅仅是一个拥有大学文凭的学生而已,无法真正从事农业产业工作,久而久之,必然造成整个农业人才资源的萎缩。
力不从心。 基层干部的配备薄弱,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镇村的撤并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在撤并前,七八百人的一个村配备了八名左右的村干部,在撤并后,三四千人的村依然配备了这么多的村干部,甚至在个别地方干部人数不增反降。以前的村,村干部还可以经常走家串户;现在的村,随着地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村干部只能坐在办公室坐等群众上门。村干部这根“针”疲于应付上面的千条“线”,根本无法深入地了解村情民意,更无法静下来思考乡村的发展问题。
农经不农技。 一轮轮的乡镇机构改革,把农技站、农机站、畜牧业站全改掉了,整合到了现在的农业服务中心、农经服务中心,承担农田、水利、畜牧等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其他行政工作。与一轮轮机构改革相对应的是一批批人员的更替。机构整合之初尚存大量的农技人员,之后这些人员也退休离岗。现今的农经中心人员八九成是涉经管类人员,他们所学的是经济类专业,目前从事的也是经济类工作,“农技”被“农经”冲淡了。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处于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弱的局面,农业产业的量与质不匹配,新知识掌握不够,新科技熟悉不够,新设备装备不够,新设施建设不够,传统农业产业人员居多。实现乡村振兴,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是发展的瓶颈,需要通过一支素质过硬的职业农民队伍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提高新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成效,从而最终实现突破性发展。近年来,各地积极打造职业农民队伍,通过招录大学生村官、流转土地给种养大户、吸引农业创业者等方式,培养了一批职业农民队伍,但其从业稳定性、可持续性面临实践检验。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创新”是驱动校企合作的有利元素,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要被取代,现代学教学模式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主流。
乡村振兴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职业农民队伍
当时,镇机关正在修建全镇唯一的宿舍楼,最令人羡慕的是楼房里设计了卫生间,镇上前来参观房屋结构的络绎不绝,不少人好奇地询问卫生间如何接水,如何冲大便,冲下去的污秽流到哪里去了。
2.2.2 右弓优势型DAA超声表现 ①3VT(图1b):见“O”形或“/O”形血管环;②升弓部冠状切面(图2b和动态图2):主动脉向左上方发出的第一分支(即发育不良左弓)与LDA连接后二者再共同汇入DAO。
乡村之所以区别于城市,在于其拥有农业产业体系,是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农林牧副渔这些产业,千百年来由“望天收”逐渐发展为“人可控”,这其中既有千年古法的传承,也有时代科技的创新。一支业务能力强的农技队伍是传承和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之间的纽带,是他们用掌握的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大发展,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技艺。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重建设轻技艺的现象比比皆是,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乡容村貌,却极少会下大力气培育农技人员,技术人才的本土化和本土化的技术运用变得更加困难。
专业化经营不强。 各地往往培育以种养大户为代表的职业农民来实现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这样的大户组织化程度低,稳定性较差,经营者实力有限,经验不足,事前考察分析不够便盲目投入。由于职业农民数量少,不能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团体,受市场影响和自然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抗市场风险能力和抵御突发事件能力弱,遇到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大波动和自然灾害时,因无法承担损失而无力经营,造成刚脱离土地的农民面临“二次失业”。即使有部分状况较好,但往往只是一家致富、带头致富,带动周边农业散户和小户致富的效能弱,甚至有些大户不断挤压和蚕食散户、小户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党员干部没有了积极性,乡村振兴就缺少了“统帅”;农民没有了积极性,乡村振兴就缺少了“主力”;农技人员没有了积极性,乡村振兴就缺少了“援军”。唯有军心稳、民智集、渠道畅,乡村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乡村才能真正实现振兴。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进一步凝聚干事创业动力,创造条件把优秀干部、年轻干部放到乡村振兴“急、难、险、重”环境中去,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淬炼提高,历练成熟。要坚持创新与探索、严管与厚爱、容错与纠错相结合的干部考核原则,支持乡村振兴一线党员干部大胆工作、敢于改革,为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让党员干部卸下“一干就错、不干不错”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要选好配强基层干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进一步明确村干部,尤其是村支书的岗位职责,结合实际、因村而异地确定任务指标。有序提高村干部的在职收入和退养待遇,增强他们扎根农村、履职尽责的信心,进一步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 一是改革农业专业院校、综合院校涉农专业学科设置,适度降低农业理论研究比重,着重强化农业技能操作。深入推进农业实践性教学,将农业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作为涉农专业学科考核的首要标准。二是改革农村人才招录标准,对各式人才按需按岗设立不同的标准,不唯论文,不唯学历,不唯奖项,以用为本,人岗相适。打破年龄限制,突出在农业领域的能力和业绩,给年龄长、业务熟、能立足的人才在乡村有发挥才干的足够空间。三是根据地域面积、专业技术、产业发展、人员稳定性等因素设立农技专业岗位,提升农技人员在农经(农服)中心的岗位占比,强化农业技术保障的首要作用。
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增强培育活力,提高培育质量。二是立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改“求大”为“求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职业农民成长。推动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创新,让资本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分享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三是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发展本土化,采取有力措施,将知乡音、懂乡愁的本土人才,尤其是乡贤、技术工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本土乡村企业家和大学生村官等召唤回来,召集起来,引导、激励他们投入本地乡村振兴的工作。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戴群英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村干部论文; 人才队伍论文; 农技人员论文;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