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住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州 510623
摘要: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能否在同一个项目中使用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二者连接节点的设计是关键。其可以参考钢管混凝土柱脚节点采用端承式和埋入式。通过手工计算和ANSYS有限元模拟的方式复核端承式连接方式可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埋入式连接方式,采用有限元模拟结果显示其节点受力性能优于前者。在施工上,端承式连接方式优于埋入式。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柱;节点;ANSYS
1 引言
型钢混凝土柱与圆钢管混凝土柱,做为两种受力性能较好的竖向结构单元,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超高层结构中。两种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日趋成熟。两种技术相比各有优缺点:型钢混凝土柱有很好的抗弯、抗剪性能,而且有很好的延性;但其同等条件(等面积)下的受压性能不如圆钢管混凝土柱,同时建筑立面效果及空间的使用效果欠佳;另外,由于其仍需要每层绑扎柱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其施工便利性一般。而圆钢管混凝土柱,由于核心区混凝土为三向受力,在同等条件下有很高的竖向承载力和很好的延性;同时其建筑立面、空间效果均较好,且施工方便;但其受弯、受剪性能不如型钢混凝土柱。实际工程中是否需要将两种技术同时使用,答案是肯定的。富力天盈广场C1栋(地上39层,地下4层,主体高度175米,建筑总高度183.9米,采用钢管砼柱框架-筒体结构体系,在7层楼面存在局部转换)就同时采用了这两种结构单元,并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如图1所示)。这样,型钢混凝土柱转换成圆钢管混凝土柱的节点成为关键。目前国内外对这种节点的相关资料较少,本文介绍该节点的设计过程供同行参考。
2 节点几何与受力情况
下部型钢混凝土转换柱及上部圆钢管混凝土柱尺寸及连接关系如图2,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保证下部型钢与上部钢管柱受力的连续性,我们将型钢位于钢管柱投影范围内的十字钢骨在钢管柱内向上延伸2米。由整体模型中提取的钢管柱顶的内力如表1所示。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根据文献【1】的要求,钢管柱及型钢柱属于关键构件,需要达到小震、中震弹性的相关性能水准,而大震下性能目标为中度损坏(宜抗剪不屈服、抗弯不屈服)。故本文仅列出小、中震的内力情况。
3 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连接节点计算
3.1 节点形式的选择
现行规范中并未有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做法。笔者认为,可将下部的型钢混凝土柱做为钢管混凝土柱的基础考虑,这样二者连接节点的做法就可以参考钢管混凝土的柱脚进行设计。钢管混凝土的柱脚根据其受力情况分为端承式和埋入式,现根据表1的内力情况分析钢管混凝土柱脚受力情况如表2所示:
注:表中应力分别按轴压、压弯计算:
从表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地震水准,何种工况,钢管柱底均未出现拉应力的情况,故可采用端承式柱脚做法。
3.2 端承式柱脚的受剪验算
受剪验算根据规范【2】钢管混凝土柱脚受剪计算公式
若不考虑上下贯通混凝土和柱受压的有利作用,仅将十字钢骨做为抗剪件验算如下:
可见钢管柱底剪力远小于其内十字钢骨的抗剪承载力。
3.3 端承柱脚的局部受压验算
十字钢骨在节点处上下贯通,钢管柱脚处有钢管、混凝土、十字型钢组成的组合截面变形协调满足平截面假定,则此3种构件的轴压力可按照其各自的轴压刚度来分配:
图4 有限元模型
4 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连接节点的有限元计算
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数值模拟。
4.1 模型材料参数及结构构造
混凝土采用C60,钢管及十字钢骨采用Q345B,具体尺寸及连接关系详图1,2,3。
4.2 单元及模型
模型采用ANSYS自带的SOLID65实体单元模拟混凝土;采用SOLID45实体单元模拟型钢及钢管。模型做适当的简化,暂不考虑混凝土与钢管及十字钢骨的接触滑移。另外,由于只研究节点区的应力情况,故仅节点区域(约两倍节点构件尺寸)内采用实体单元,其余采用杆beam188单元,实体单元与beam188单元在连接节点的截面上进行全截面节点耦合。
4.3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将柱底部以及连接节点远端的梁端施加固定约束。在柱顶面施加荷载(荷载值按表1小震下Nmax工况)。
有限元模型如图4所示。
4.4 分析结果
按照不同材料分别读取节点区钢(型钢、钢管)、混凝土的VonMises应力,如图5、6所示。从分析的结果应力可以看出:
(1)、钢管及型钢部分,除了柱脚环板与型钢连接位置有个别点出现应力集中,其余位置应力均小于规范值295MPa。
(2)、混凝土部分,从型钢混凝土柱内混凝土剖面来看,柱脚环板周边一定宽度范围内混凝土的应力较大,达到54.3MPa,但这个应力未超过上述3.3.2节中,验算环板下的混凝土局部受压应力 。其余区域的混凝土均未超过C6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27.5MPa。
(3)、根据圣维南原理,无论是钢还是混凝土,应力在经过一定区域的(大约为1.5倍的钢管柱尺寸)传递扩散以后,应力分布就较为均匀,这说明有限元所取的尺寸较为合适,能够反映节点区域全部的应力分布情况。
(4)有限元计算的结果与手工计算的吻合较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钢管柱与型钢柱交接位置还存在个别位置的应力集中;位于环板下的混凝土局压应力水平较高,个别点位还出现超过限值的情况。
4.5 修改节点模型有限元计算
为解决上述问题,尝试采用埋入式节点做法,并在埋入部分钢管壁上加环筋以增加钢与混凝土的咬合。以此方式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1)钢管与型钢交接部分,其应力集中情况有所减小,峰值应力相比原来减小14%。
(2)混凝土部分的局部压应力有明显减小,峰值应力相比原来减小19%,所有单元应力均满足规范的限值。
(3)埋入深度根据规范【2】采用1.5~2倍钢管柱直径,模型建模采用2倍,但从分析结果来看,大约经过1倍钢管柱直径深度的扩散传递后,无论是钢还是混凝土,二者的应力已较为均匀。
(4)埋入式节点,由于加大了混凝土和钢管之间的接触面,因而无论在解决应力集中还是在降低钢、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峰值应力上均较端承节点有较好的效果。
5结论
(1)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做为两种受力性能较好的竖向结构单元,二者各有优缺点,能否在一个项目中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二者连接节点的设计是关键,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2)二者的连接节点设计可以参考钢管混凝土的柱脚节点进行设计,其柱脚节点分为端承式或埋入式两种。对于端承式节点连接方式,通过手工计算,同时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节点区的应力情况进行复核,其结果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埋入式,采用有限分析结果显示其受力情能要优于端承式节点连接方式。
(3)从施工的角度看,端承式连接方式无论是钢材部分节点的现场加工,还是混凝土的现场浇筑,其施工便利性均优于埋入式的连接方式。
(4)在有限元分析中未考虑混凝土与钢材之间的滑移影响,关于混凝土与钢材之间的接触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达明,林敏波等.猎德西区综合发展项目C区地块C1办公楼建筑结构超限设计可行性报告,2012.12.20.
[2]GB50936-2014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3]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李 军,张维锦,张元凯.基于ANSYS 的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10):104-105.
论文作者:张达明,杜嘉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5
标签:混凝土论文; 节点论文; 钢管论文; 应力论文; 型钢论文; 有限元论文; 两种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