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高职院校终身教育的作用_高职高专论文

WTO与高职高专的终身教育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高专论文,终身教育论文,功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中国即将进入WTO,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将传统的囿于校园的封闭式教育改造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的开放式教育,加快发挥其终身教育的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一、加入WTO对高职高专教育发挥终身教育功能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高职高专院校拓展功能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高职高专教育不仅是培养广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造就更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必经之途,还是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继续发展的重要渠道,乃至可以是一些工程和学术型人才成长与发育的初始环节。因此,高职高专教育除了具备技术定向(“职业准备教育”)的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技术提升(“职业继续教育”)功能,它与成人教育相融合,并因此而处于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见图一)。

图一 高职高专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WTO运行后, 对高职高专教育发挥终身教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量增大。入世以后,用高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策略的要害,其关键在于除了要有一批研究和设计开发人才外,还须拥有一大批掌握多种技术原理和熟悉生产实际的“中间人才”(即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早已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经验所证明(见下表),其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海外高职高专类教育发展状况年代表

国家年代 高职高专类院校名称

与地区

美国 20世纪初诞生, 二年制学院(社区学院、技

70年代大发展术学院)

日本 二战后学美国二或三年制短期大学

1961-1964年五年一贯制高等专业学校

1976年 专修学校(专门学校)及二年制理工大学

德国 1969年 四年制专科高等学校

1974年 三年制职业学院

法国 50年代后期 高级技术员证书班

1966年 短期技术学院

英国 1996年 多科技术学院

新加坡 60年代末三年制理工学院

韩国 70年代中期 高等专科学校

80-90年代 四年制专业学院及开放大学、企业内技术大学

我国 1967年 专科学校

台湾省 1974年 技术学院、大学技术类院系

1997年 科技大学

国家 专科生占

与地区高校生总数比

美国 近60%

(1993)

日本 35.7%

(1990)

德国 近30%

(1994)

法国数据暂缺

英国40.4%(1997)

新加坡

59.6%(1998)

韩国

52.5%

(1998)

我国 55%

台湾省 (1992)

由于我国历来重普教轻职教、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文化传统,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得不到重视。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严重短缺。在今年的上海春季青年人才招聘会上,大部分用人单位遗憾地表示技术型人才太难求,他们急需的电脑平面设计师、建筑师、园艺师、维护与保养技术人员等技术应用性岗位应者寥寥。

以往我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是由其他类型人员通过现场的实践逐步转型而成的。这种模式培养过程长,又无与自身工作性质相符的晋升渠道,而人们习惯上总觉得搞工艺技术的比搞设计开发的“低人一等”,因而成才效率低而流失率高。而作为培养和培训技术型人才主要基地的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底子薄,加上传统观念总是将其局限于学校开展的学历教育范围内,因此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成才道路窄而弯又不通畅。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加速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的需求而注重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正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规格增多。由于入世后高技术生产与产业加快发展,其生命周期短、变化快,造成“中间人才”的岗位变化和流动十分频繁;另外虽然高技术手段之共性较多,但是应用于各种具体产业、行业、职业、岗位仍然会有种种不同的要求。因而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多种规格的要求,不仅学历教育要多规格,技术培训更要多样化。这可以从国际上流行的“职业带”人才结构模式的理论框图中看到其必然性(见图二)。

图二 “职业带”(Occupational Spectrum)理论模式

该模式说明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它与工程型与技能型的部分交叉,其工作性质及其层次也呈现十分复杂的结构,更因当今高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这一中间地带越拉越长,出现了规格的多样化。国外的发展现实也说明当代人一生变换职业的机会增多,技术培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3.教育、培训标准提高。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人才规格、 质量和课程标准面临国际化的挑战。我们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不仅要适应国外人才进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需要,而且要争取更多的跨国界服务份额,培养国际劳动力市场认可的、具有市场意识和能够不断创新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目前,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普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教育水平得不到认可。这迫使我们建立新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国际化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认证和管理制度。这方面,发达国家已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例如,英国于1986年起着手规范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确定了以知识水平、实际技能为核心的五级职业资格体系(NVQ),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各种文凭和证书课程标准, 统一制定了各种课程的必修核心单元与选修单元或模块课程,以此规范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的教学规格。另外,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也出台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从而使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可以明确面向不同的技术水平。建立我国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既有助于规范劳动力市场,也使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目标可循,有助于国际社会认同我国的教育水平、质量和层次。

另一方面,加入WTO后, 将迫使高职高专教育尽快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 消费达40亿元人民币。我国进入WTO后,生源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 发达国家的主要策略是在我国开展其经济活动的同时建立以培训为宗旨的机构进入我国教育市场,并由此为其全面渗入学历教育打开市场缺口。从形式上看,这种技术培训性质的教育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所达到的目的却是部分地垄断该产业在我国的高级人才。从长远来看,它所带来的冲击并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

高职高专教育在开拓国际市场中要积极参与专业性、产业化的培训市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要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注重培养能为国家创利的人才;二是要扩展国内的对外教育与培训市场;抓住入世后大量涌进海外劳动力的时机,设计各种高级技术课程与培训班吸引其参与技术训练;三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职高专的课程与质量,推动质量互认,吸引境外学生到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求学。

二、高职高专教育功能拓展的机遇

国际经验证明,高职高专教育是多数科技人才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美国2/3的未来员工和2/3的在职职工,欧盟1/2—2/3的科技人才,都要经过这一途径。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竞争力要提升,不少行业的人才标准要重新设定,职业继续培训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面对这一机遇,高职高专教育应全方位地发展,推进职业继续教育的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发挥终身教育的功能。

(一)高移——拓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

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学术、工程型人才的教育,其根本不同应在培养人才类型的区别上,在层次上不应有高低之分。因此,技术教育仅仅局限在专科这一层次是不够的,要逐步向上拓展高移,以适应入世后应用性岗位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趋势,也为技术型人才提供继续学习与继续教育的机会。

法国设在大学的高级技术学院培养的有技术本科毕业生;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也设置学位课程;美国本科大学承担了技术本科、研究生的培育任务。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体系为配合其经济的发展阶段、逐层升级,较早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硕士和博士的系统发展途径,形成了从技术工人、技术员到技术师及高级技术师的培养系列。

(二)下衔——与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衔接贯通

在WTO与新经济的背景下,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挥终身教育体系的功能和作用,还应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强调职业和技术教育层次的高移,决不是说办了高职高专就可以不要中等职业教育了。相反,正是由于高职高专的大力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不但要继续承担为劳动力市场直接培养初级技能型人才,还要为高职高专教育提供合格的生源。实行高职高专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和上衔下接的学制与模式,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辟了继续接受教育的进修渠道,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成就学业和在技术生涯上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优化技术精英的成才道路。

(三)横扩——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学术型人才相互变动,职业之间相互流动,学历教育与培训的相互推动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折旧速度大大加快,劳动力需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和不同专业之间互动。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人转换20次职业是人才成长的需要,技术、工程、学术三类人才在行业、职业岗位或专业之间相互流动和转换具有必然性。为了保证人才流动和岗位转换的有效和正常进行,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高职高专建设要充分考虑工程、学术型人才进修技术与管理知识的需要,横向扩展其功能。这些内容较多地属于非学历教育,因此,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必须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同时并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我国高职高专发挥终身教育功能的应对建议

(一)完善技术教育体系、培养技术精英

培养技术应用性精英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1.着手技术本科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技术教育

加入WTO以后, 发达国家将以职业培训机构作为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的切入点,在短期培训市场成熟后必将渗入学历教育领域。而这种学历教育的首推形式将是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技术本科,因为参加这种培训的对象最具经济实力和进修动机,经济效益最为显著。为应对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我国应尽快完善技术教育体系,着手技术本科建设,培养技术精英。同时,从现实分析,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态度诸方面,覆盖面广而要求高,尤其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单一的专科学制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技术应用性人才教育应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设立多个学历层次,向纵深发展。

技术本科的专业设置将对应于当前经济活动中最活跃、贡献率较高的产业,如软件业、信息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并进行适时调整。

2.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按人才成长规律培育技术精英

我国要加入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拥有大量具备全球意识、竞争观念、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外向型复合人才。从素质结构来看,各类交叉复合型人才应是高职高专外向型经济人才开发培养的重点。因此,要尽快培养一批熟悉我国国情、具有相当外语水平、 丰富专业知识、 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的专门人才。他们能掌握和运用有关WTO的基本知识和规则,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充分利用多边规则和国际通行手段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这些人才难以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必须获得一定的教育和工作经验以后,在实践和继续学习中培养,这是技术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此,高职高专必须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大力推广各种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为我国培养入世后所需的应用型技术精英。

(二)切实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

1.加强重点高职高专院校建设,迎接培训市场开放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 条中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带商业性的教育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涉及各级各类的教育与培训活动。目前WTO 的138个成员国中,已有40个国家签署了该协定,其中有30 余个国家是有限开放本国市场的,其中成人教育、技术培训领域是首先向外资办学开放的领域。可以预计,发达国家要占领中国教育市场,首先会占领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1991年和1992年,中国两次提交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初步承诺单中,包括了“教育服务”领域。因此,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品牌的学校,形成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的竞争力,作好前期准备。

2.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育质量标准

目前,国际上能够得到公认和通行的教育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通常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而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事实上是在“发达国家标准”规则中运行,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我国即将加入WTO 的时候,教育部门要抓紧研究和制定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标准,国家劳动和人事部门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国家技术型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并使两者结合,实行标准化的国家级考试和认证制度。同时,要努力争取使高职高专教育标准和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得到国际认可,使我们的技术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新模式

1.创建社区学院

高职高专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往往以大学录取率来衡量,忽视了对地区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美国发展初级技术学院的经验表明,社区学院不仅能为社区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发展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创建社区学院,不仅有利于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缓解供求矛盾,更是开展终身教育最合适的场所。社区学院应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职业与技术教育以及其他培训,应不分年龄、经济地位及智力水平,对所有具有高中文凭或同等学历的求学者开放。

一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结构布局合理的社区学院教育体制。学制上可采用衔接合理的“2—2—2制”, 即两年职业高中、两年社区职业技术学院(包括本专科前两年的教育)和四年制本科的后两年的高等学校。这样既互相连接(学生完成一层次学业后通过考试可直接进入另一层次的学习,学分可转入),又各自分离(学生完成一层次学业后即根据地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进入劳务市场),其比例可完全按劳动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

二是考虑在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建立社区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作为近期的发展步骤可先从经济起飞较快、对人才需求量极大的东部及沿海地区城市开始,然后再以地方经济需要延伸到内地;从长远规划看,建立全国的社区性高职高专教育网络是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解决高教结构不平衡和地区差别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是社区性教育机构办学方针应贯彻综合性、地方性、适应性的原则。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应灵活而有针对性,课程设置及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制定,专业及课程调整应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预测的科学研究调查为依据,积极与地区经济组织及其他教育机构挂钩,联合办学,协作进行一系列的合同训练、咨询服务及研究项目,在合作利用教育资源方面互助互惠。

2.实行弹性学习制度

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满足社会和学习者多种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保证。据统计,1987年至1994年美国高校注册学生中,25岁及以上的成人增长了28%,其主要目的是为转移岗位而提高技能。按照入世后技术型人才流动增加的特征,高职高专教育要重新界定“学生”的概念,改变以住以“学龄学生”为主的状况,使非学历、非全日制学习的学员人数迅速增加,呈现终身化学习的特征。

弹性学习制度的要点是: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形成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实施弹性学习制度,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双重任务、多种目标的完成,改变单纯就业培训观念、给学员以自主发展的可能(上岗、转岗、升学);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与培训并重,职前职后并举;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社会、经济和教育效益。

实现课程模块化和实行学分制是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的两个重要前提。按学分制规定选修可按需灵活组合的模块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提前毕业,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就业、创业,一段时间后继续学习直至完成学业。这项改革为学员构筑多种成长、成才之路,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

为了实施弹性学习制度,高职高专院校应在五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教学制度改学年制为学分制;二是开设大量选修课,建立选课中心,制定菜单式课表;三是实现面向多对象的自由式课堂;四是实行更科学的市场式管理;五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行政部门则应着力制定各个专业的课程标准,并严格规范执行考试考核制度。从而,使高职高专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层次的教育实现完满衔接与沟通,进一步确立和加强它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参加课题研究和报告起草的还有黄克孝、郭扬、楼一峰、李晓玲、王怡等)

标签:;  ;  ;  ;  

WTO与高职院校终身教育的作用_高职高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