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传播中的浅阅读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上的每一次媒介变革,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传播媒介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影响。迄今为止,媒介至少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而正在发展的媒介态势则是人类正在经历的有史以来最重大、最深刻的第五次变革。
网络革命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这场传播媒介革命中,因特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除了中部非洲和西伯利亚等少数空白点外,计算机已把整个地球编织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媒介观。他强调,印刷术的发明、电子媒介的出现,都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不是传播内容带来的,而是传播媒介本身造成的。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其新书《世界是平的》中明确地告诉我们:世界被拉平了。电脑和网络是人阅读世界的USB接线口,而电脑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在弗里德曼看来,今天所处的时代本质上就是一个“迷你型”时代,整个世界的竞技场因为一台无所不包的小小电脑就被夷平。在被夷平的没有深度的世界里,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以及多重价值观的冲突均已消失,世界变小了也变浅了,变得更加密集、浓缩、快捷而丰富。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以及即兴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浅阅读的诞生。
浅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凭借这种新的方式,人们找到了以往任何时代所不曾体验到的快乐和价值。在人类经历过口头、手写、印刷和电子四个传播阶段后,阅读的大环境已改变。面对海量资讯与兴趣分化的同时出现,人类的阅读视野拓宽,读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浅阅读”成为拥抱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换句话说:只有浅阅读,才能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地球上“认路”。
一、新媒介传播中身不由己的阅读者
1、新媒介技术催生了阅读群体分化,使个人化趋势加剧,出现小众化阅读
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诸如小众、分众、个性化等概念也开始成为主流词汇,新闻门户为了争取更大的点击率,在技术手段方面将小众化作为了赚钱的一个主要工具。
小众化阅读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阅读而言的,是指特定兴趣人群的小范围组合。而小众化的极端就是个人化,个人化就是针对每个人或场景、事情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以最典型的新闻阅读为例,目前各新闻网站摆足了“为小众服务”的姿态,在技术上提供着许多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新闻定制、RSS聚合服务、专题服务、新闻检索、博客或网友文集等。读者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2、新媒介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出现“传受合一”趋势
在传统媒体中,受众发布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机会和途径非常少,在传播中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以其双向交互的特点,使受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同时,“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双方的地位趋于平等,出现了“传受合一”的趋势。
3、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
技术的变迁,不断催生出新媒介和传播工具,促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对象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给人类带来不断突破时空约束和延伸自由的力量,也改变着我们已熟悉的环境,颠覆着我们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选择性收看带来视觉上的“拼贴状态”和无序性,使人习惯于碎片式思考。网络世界中沟通的主动性、对话的平等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地区化、去现实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浅阅读的现象分析
1、浅阅读出现的原因
(1)海量的资讯
浅阅读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因素。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讯高频刷新着人类的记忆。新媒介传播通道持续增加的同时,大众传媒依旧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卷起资讯的潮流和压力。据专家统计,一份厚报的文字量超过一个19世纪人一年的阅读量。面对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人们为了有效地把握现实和变化,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读解这种海量变化的信息。
而现实世界中,每个人的阅读时间、精力都极其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掉海量的信息,人们别无选择的将自己的视野伸向更加广阔的面。而在人们一定要照顾到信息面的时候,必然会对信息点、信息深度造成影响。因此,浅阅读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应激反应,人类被迫通过改变信息接受方式,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对信息的搜索。
(2)浮嚣的人群
浮嚣指浮躁与喧嚣。是一个表征当下社会心态的新词。调查显示,目前保持读书习惯的中国人只有5%左右。与此同时法国人年人均读书11本。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萎缩。那个起始于1980年代的全民文化大补课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使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快感,世界正在由厚变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个年龄代际间有不同的知识语境和话语系统,要想抹平这道鸿沟,浅阅读成为唯一可行的实用主义办法——我知道故我在。
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有人把浅阅读看作是“浅薄”,“浅”实质是轻松、轻快、轻灵。每个人可根据职业、立场、心态不同,选择不同阅读方式。浅阅读的出现和流行是时代的选择。
(3)追求速度、广度、利益度的浅阅读价值观
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预言了网络语言格式:“打字机的节奏偏爱简短的句子,具有口头形式的句子。”的确,网络时代人们句子越写越短,阅读节奏越来越快。通常,一条电视新闻被记忆的时间不会过夜,一个报纸头条能吸引的注意力不会维持超过一天,一期杂志专题被谈论不会超过一周,如果没什么新鲜的就只有靠精美版式和冲击力图片苟延残喘。什么都不会关注过久,什么都不会停留。人们对事物的关注耐心每天都在降低。这实际上是为避免信息超载的自我保护。于是,一种放弃深度,追求速度、广度、利益度的浅阅读价值观正在形成与凸现出来。
追求速度、广度使人们得以在面的高度掌控信息、浏览世界,纵使没了深度也至少保证了紧跟时代步伐。而追求利益度的放弃深度就显得不容乐观了。突出表现是人们阅读兴趣的单一化,阅读偏好集中在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上。只顾滋润情绪,却忘了慰藉灵魂。
2、浅阅读的典型现象
(1)注意力在游荡
一个上班族每次在路上已阅读成百上千次,分众媒体见缝插针的广告填满电梯。人们只要醒来,眼球已基本没有空白,总是处于浏览状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会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一位4A广告老总坦陈,现在打什么广告都没多少用了。广告已多到反胃,看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买账。人类的注意力在游荡。
注意力决定传播效果。当下,一切事件报道包括新闻都在加入娱乐因素。所有产业都在搭娱乐的便车。或任何经济都可转化成娱乐经济,包括图书产业。2005年两岸三地中国人所做的书是1949年前所有书的总和:共计19万种。尽管大话系列、水煮系列、反智系列纷纷扬扬,但人们还是感叹“无书可读”。阅读从读书到翻书,从买书到借书再到网上搜书,阅读经验是“多、快、好、省”。凤凰卫视说得好,“让李敖去读书,我们去读李敖”。
(2)“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
浅阅读是信息轰鸣世界里横跨东西的一场全球阅览式。我们在认真地浅阅读。搜索引擎所改变的生活方式使“定制”浅阅读成为可能,它要求你用“关键词”进行思考和检索,在定制关键词后,你的阅读视界才能被打开。于是,“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在定制的同时,“碎片化”的信息迷宫形成,事物的整体风貌被打破,而细节先于整体出现了,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之海变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我的阅读我做主
浅阅读是新媒介传播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选择的自由”是浅阅读变革中最大的进步。我们就像电影《最终剪辑》(Final Cut)中的那个剪辑师,人生就是一次浏览,我们只对感兴趣的东西留意,然后剪辑成“完美人生”。浅阅读保障了人们快捷的浏览、保障了信息的数量,保障了人们不与时代脱轨。
阅读不再是知识精英的事。百度的国学搜索与Coogle的学术搜索预示着引经据典不再是学者的专长。未来搜索技术将图书馆搬到网上,精确到你想挑哪个段落读就从哪个段落开始读。在一眼忘不到尽头的信息迷宫中迅速读解,“深入浅出”是必由之路。阅读的浅还是深不再是个问题。我的阅读我做主。
阅读已经遍及各种介质并最终使全球成为一个阅览室。麦克卢汉的预见正在应验:“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