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影响_爱国主义论文

论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影响_爱国主义论文

论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9)05-0044-04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至今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准确的定义。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为主旋律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不仅冲击了传统的爱国主义观念,而且造就了爱国主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面对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大冲击和挑战,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采取的种种否定和非难,我们决不能放弃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相反应该深化对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认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一、全球化对传统爱国主义观念的冲击

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领域,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疆域,超越了民族国家控制能力的范围,如果任何一个国家试图脱离全球化趋势,那么它势必被世界历史进程所淘汰。全球化进程对于民族国家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尤其是对于被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进程对于爱国主义的影响至少存在于三个方面:国家主权、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国家主权概念的存在是爱国主义的前提,它是爱国主义的根本;民族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独立性的重要保证;民族认同感是维系爱国情感的重要力量。

第一,全球化进程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冲击。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的问题,理论界观点纷争,倾向迥异。但不容否认的是,最近20多年来,倡导全球化政治统治的理论在西方愈来愈成为显学。这种理论强调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主权国家的衰落,否定国家主权原则在新形势下的有效性,试图以西方权力与价值观为基础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化政治秩序,预言甚至呼唤某种超国家的全球化统治机制(governance)的出现。[1]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进程并非彻底颠覆民族国家,而是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受到了冲击。在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今天,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的“绝对主权”理念显然已无法适应当今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应当正视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主权弱化的事实,应当有条件地承认国家主权的相对性。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是国家主权相对性的重要表现,是民族国家获得发展空间的置换条件,有利于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权的部分让渡也是行使主权的形式。否认国家主权的相对性,固守国家主权的无条件性、不可让渡性等传统观念,不承认市场经济对国家主权的挑战,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

事实上,虽然全球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国家主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球化进程也赋予了当代民族国家更重的任务:第一,主权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仍须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尽量减少全球化经济与文化交流给本国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完整。第二,主权国家有责任维护国内秩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这种责任在全球化环境下显得更为艰巨。

全球化进程使我们对于国家主权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强势群体的诘难,如何更好地行使国家主权,如何在必要的主权让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全球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凝结,具有鲜明的多元性与民族性特点。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碰撞由来已久,尤其是作为文化理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哲学思想、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质等因素的唯我性与排他性,使得任何民族文化在与异域文化接触时,均以自己所认同的文化标准作为文化的价值尺度,而对异域文化加以防范或排斥。不过,不同的思想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而决不应该只引起对立和冲突。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举文化交流之名,行文化侵略之实,希望世界的民族文化都西方化,最终融合为唯一的西方文化。然而文化融合并非是全方位的,而是局部的融合,这是由于人类各共同体所遇到的具体的自然、历史环境总是特殊的和千差万别的,由于人类不仅需要能够满足人类一般需要的普遍文化,同时也需要能够满足人类各共同体所遇到的各种特殊的自然、历史环境下的特殊文化。所以作为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赖以适应特定的自然、历史环境的特殊的优秀文化成果,事实上只能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而绝不可能完全为作为这一文化生态系统的有限组成部分的任何一个共同体所包容。因此,文化的融合只能限于部分领域、一定层次。

在文化全球化成为全球化重要内容的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强化,都使得中国更广泛、更深刻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这势必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新的选择与重构,建立开放性、民族性兼具的文化系统无疑是跨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

第三,全球化进程对民族认同感的冲击。民族认同感也称民族认同意识,即民族认同性,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2]全球化进程对于民族认同感的冲击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进程引发的国家虚无主义态度得到部分大学生的认同,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全球化进程促进了民族极端主义的扩张,致使不少多民族国家深受其扰,这种民族极端主义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就表现为大汉族主义和中华民族虚无主义。

当代大学生“民族”、“国家”观念的弱化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Internet等国际化标识,在前所未有的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没有了战争、冲突等外扰,“民族”、“国家”等词汇不再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题词,甚至部分大学生对国内时事也不大关注。

二、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3]由此可以看出,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内心感受,然而这种内心感受要通过一定的行为、理念表现出来。我们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爱国主义划分为经济爱国主义、文化爱国主义和政治爱国主义。

1.经济爱国主义

时下的“经济爱国主义”,也有人称其为“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政府动用行政力量审核、限制外国公司并购本国企业、产品进口,保护国内企业或产品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使经济活动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所以经济民族主义也被称为“经济爱国主义”,它是经济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这是从政府层面上来理解“经济爱国主义”,而我们所要讲的是从公民层面理解的“经济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经济活动中自觉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

信奉经济自由主义教条者对于“经济爱国主义”的抨击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经济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爱国主义”的可恶之处在于:一是会削弱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活力缘于竞争,“经济爱国主义”是用政府保护来排斥竞争,如此容易导致企业产生依赖心态,缺乏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进而削弱整个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易于使政府权力膨胀。作为国家战略,“经济爱国主义”意味着政治权力会更广泛地干涉经济事务。而政治权力干预经济一旦趋于滥用,就可能极大地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三是容易引来他国的经济报复,损伤本国正常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进而损伤国际自由经济体制。[4]

如果由政府层面奉行“经济爱国主义”,是可能出现经济自由主义者所抨击的一些问题,然而如果在公民层面上进行“经济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公民自觉选择国货,支持民族产业,那么就可以避免上述三个问题。韩国所提倡的“身土不二”的爱国精神,就是对公民进行的“经济爱国主义”教育。“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意思是说,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而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后来,这又成为韩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对于本土产品,韩国人情有独钟,家长和孩子都以吃本国的粮食为荣,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热爱本土就应自觉地选择国货。除了韩国,还有日本、法国、德国等都进行过类似的爱国主义教育。

2.文化爱国主义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全球化进程对于民族文化的冲击,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对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有两种观点是值得警惕的——“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达尔文主义”。

所谓“文化沙文主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盲目的、极端的崇拜和推崇,并常常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怀有恶意和仇恨,它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极端形态。经过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文化沙文主义”并不盛行,只是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关系时,受到“大中华主义”的影响,还时现端倪。面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中国仍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文化保守主义”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完全负面的,至少它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尖锐地揭示和批判了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中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主张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来对抗西方文化的软实力。其二,明确地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与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构,必须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承继相接续,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资源。其三,促进了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也引起了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关注与爱好,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国大众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5]

所谓“文化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用于人类文化发展领域,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应该遵循自然的、自由的选择,遵循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文化达尔文主义的实质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代表。社会达尔文主义曾被其拥护者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理由是赫伯特·斯宾塞所说的“适者生存”;文化达尔文主义也是文化侵略的帮凶。虽然很难说文化之间有明确的优劣之分,但是文化之间确有着强势和弱势之分。文化达尔文主义者多打着民主、自由的大旗,主张政府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必须保持中立,其实质是这些文化达尔文主义者多是无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人,或者是强势民族文化的追随者。

由于文化达尔文主义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那么在其信奉者眼里,文化侵略并非是非正当的,只不过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经过“交流融合”,强势文化吞噬了弱势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文化交流和文化侵略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它们都有着使文化趋同的现象,但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产生的是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的趋同,它促使各异质文化间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文化侵略所产生的只是一种强势文化的趋同,它是简单地用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显然,文化交流与融合是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而文化侵略则不然。

因此,文化爱国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自觉维护本民族文化独立性,并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情感、行为。

3.政治爱国主义

我们很少用“政治爱国主义”这样一个词汇,但政治上的爱国确实是每一个政治实体在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对内表现为对这个政治实体的认同和支持,对外表现为对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上的利益、地位、尊严等的捍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新教材中列出了四个方面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其中后三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爱国主义”的色彩。

政治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相比于经济爱国主义和文化爱国主义,政治爱国主义更具有张扬、显性的特征,它更容易激发起民众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无论是从2008年4月7日在巴黎发生的金晶用残弱身体护卫奥运火炬的举动中,还是从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那天在天安门广场那震天动地的“中国加油”的呼喊声中,我们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当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然而,在众多的政治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中,也有一些是应该反省,甚至是受到批判的,例如以爱国为名压制任何不符合所谓民意“潮流”的见解。

当前,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和密切,那么国与国之间的这种频繁交流难免会引起一些摩擦,于是新仇旧怨就会纷纷浮出水面。这些新仇旧怨经过网络的烘炒立即就转变为一股强大“民意”洪流,所有的人都必须与其保持一致,否则“汉奸”的骂名和“爱国者”的口水就会蜂拥而至,随之附和的民众根本来不及或者也不愿意去分析这种不同意见的正确与否。爱国主义需要激情,激情能点燃国民心中熊熊的爱国火焰,但是爱国主义同样需要理性,不能什么都无限上纲上线,动辄就用“扣帽子”、“打棍子”的方法去对待持有不同意见的人。

综上所述,全球化进程虽然改变了传统的主权观念,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是全球化进程改变不了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基本组成部分的事实,改变不了绝大多数人有民族认同的现状,抹煞不了各民族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爱国主义对社会发展仍然不可或缺,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仍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标签:;  ;  ;  ;  ;  ;  

论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影响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