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平发展之路”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_和平与发展论文

如何理解“和平发展之路”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_和平与发展论文

如何理解“和平发展道路”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平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时代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同志对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一重大课题,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做了深入研究,2003年11月3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会场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作了《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的主旨演讲,将“和平崛起”这一提法改为“和平发展”。笔者在研究与“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有关的一些问题时,发现学术界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和平发展”中的“发展”与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的“发展”混为一谈。在笔者看来,这两者中的“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和平发展道路”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两个概念的提出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提出。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下,在对“文革”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改革:允许试验,一项措施取得实效,就加以推广;失败了,另辟蹊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结果是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依据。正是因为邓小平做出了世界上“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1](P416)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P127)的判断,才会有一系列与这一时代主题相呼应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出台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出现。因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我们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如果25年前的时代主题不是和平与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也许跟今天一样,但是指导我们进行建设的方针政策也许就不是今天邓小平理论所涵盖的内容,而是别的什么内容。

“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后,在秉承邓小平中国外交是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这一宗旨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且明确提出了新的外交理念:在处理好“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关系的同时,完善“以周边外交为首要、大国外交为关键、发展中国家外交为基础”的外交格局,为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这一概念是继“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后,新一届政府针对“中国威胁论”提出的。如果说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是在“韬光养晦”外交政策的指导下,默默从低起点发展起来的,那么,在今天成就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则不能不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变动。从历史看,尚没有大国和平崛起的先例。近代历史上,凡后兴大国的崛起,走的都是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实行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道路。因此在海外对中国崛起后果的各种评估中,都存在着强烈的不信任,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然而,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崛起又势不可挡。一贯奉行“不称霸,不当头”外交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追求和平的发展环境作为谋求自身发展的目标。这种不信任的存在势必构成中国发展的阻力,长此以往就有可能演变成中国发展的敌人。因此,提出和平发展战略构想,其实质就是向世人表明,中国不仅要继续发展,更要坚持和平的发展观。

二、“和平发展道路”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两个概念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区别在于:(1)产生的时间不同。“和平发展道路”产生于改革开放25年后,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产生于25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时至今日,虽然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内涵与邓小平提出它的时候有了不同,但现在的时代主题仍旧是和平与发展,因此,它仍旧是现在我们必须坚持的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之一。同时它要求我们的对外战略要与今天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内涵相一致,而不是与邓小平提出它的那个时候的内涵相一致。当今的时代主题虽然没变,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尤其是“9·11”以后,随着美国国际战略的改变,它的内涵同过去相比有了一些不同,因此我们也必须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通我们的外交战略,而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以往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会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2)提出的条件不同。“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在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策略。其内涵中包含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其宗旨是为了发展自己,增强自身的实力。它实际上是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策略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与现在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相适应的一种外交战略。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则是国际社会不同利益取向的力量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要想对这种客观存在的认识达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需要提出者对国际社会的全局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智慧。(3)两者的历史使命不同。“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出于我国外交战略的需要,它的目的是为了回应“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继续坚持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是邓小平对国际社会洞悉后提出来的,它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的国际条件,是指导我们制定内外战略的基本依据之一。(4)实质不同。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四分之一世纪里建立起来的强大物质基础的必然结果,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实质是对国际形势的一种切合实际的判断。(5)内涵不同。“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在于我们坚持的是一条与国际社会的主题相一致的和平、发展的道路,即争取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和平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来发展自己,赶超发达国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内涵是:整个世界虽然局部战争仍旧此起彼伏,但总体来说和平是主流,要求和平、争取和平的力量是主流;各个国家都在全球化背景下努力发展自己,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由于关系着未来整个世界的发展而显得尤其迫切。

其次,两者的联系在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是“和平发展道路”产生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后者是以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为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对外更强调中国继续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的方式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争取一个有利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即“和平发展道路”既服务于时代主题,又坚持了时代主题。两者既是层次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又一脉相承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因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和平发展道路”的前提和出发点,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三、结论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领导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实践,来自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和对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正确判断,即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最初背景是世界总体局势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战争、中国当时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国际潮流都要求中国发展自己,而不是准备战争。就在中国在实践中摸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道路的进程中,苏联和东欧发生了剧变。这时,国际社会主义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要求中国出来代替苏联充当社会主义的“老大哥”,举起社会主义这杆大旗。邓小平审时度势,再次做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仍旧打不起来,中国的内外条件决定了中国的任务还是埋头发展,而不是学前苏联。为此,他提出了中国“不当头”、“不扛旗”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从苏联解体到现在,又过了15年,经过这15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比冷战刚结束时有了更长足的进步。中国的变化使周边国家和世界上的大国,再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强大了,于是“中国威胁论”开始泛滥。针对这种状况,胡锦涛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继续坚持邓小平的发展观营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对外战略取向是采取和平方式继续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

1.胡锦涛的这个“和平发展道路”中的“发展”要比邓小平当时提出的那个“发展”的内涵丰富。它不仅包含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的思想和判断,而且还包含了更深一层的内涵,即在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同时,将采取与当今中国的实力和地位相称的外交模式。因此,这个概念体现出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现实状况。

2.这个“发展”的概念趋向于靠近崛起。中国在和平的环境下进行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和平发展。在进行和平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没有资格谈崛起的。但是当发展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即和平发展就变成了和平崛起。因此,和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管承认与否,和平发展就是和平崛起。中国在现在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已经影响到了他国的利益,他国在考虑自身的发展时,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中国为了更好地继续发展,必须重视自身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化解外界对中国继续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当今的国际社会通行的仍是丛林法则,因此,胡锦涛的这个“和平发展道路”中的“发展”包含着中国的继续发展将由过去那种内向型的、主要顾及自身目标设置和发展的模式,转变为既考虑自身需要和发展,又要兼顾与当前中国的实力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相称的、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大国崛起的新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因为“和平发展”中的“发展”同时代主题中的发展有联系和相同之处,就把二者混为一谈。

标签:;  ;  ;  ;  

如何理解“和平发展之路”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