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促进发展--北京第五幼儿园试行“规则”简介_因材施教论文

因材施教 促进发展——北京市第五幼儿园试行“规程”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材施教论文,侧记论文,北京市论文,规程论文,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教育

今年北方的冬季特别温和,春天的脚步比往年匆忙得多。三月的北京还是乍暖还寒时节,可在市第五幼儿园(以下简称五幼)的活动楼前,玉兰花却早已冲破冬的锁禁竞相挂满了枝头。

谈起五幼的“规程”试点工作,北京市教育局幼教处的白爱宝女士说:“国家教委对五幼的试点工作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我们市区教育局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因为五幼的改革探索与北京市幼教工作息息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北京市幼教工作的水平。作为北京市幼教的窗口,五幼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特别是在软件上应努力创造一流水平,具有一流的工作质量。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首都意识。”

在精明干练的朱晓娟园长、田毅然副园长的陪同下,我们把五幼里里外外巡查了一番。这里的一切确实是一流的:严谨、规范的管理工作,美丽、清洁、极富儿童情趣和教育性的室内外环境,丰富多彩的各类玩具、材料,还有那些透着青春活力的老师们,无一不闪烁着“一流”的光彩。朱园长的一番话给笔者采访重点以很大的启示:“每个班的幼儿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幼儿的发展具有个别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制订出各年级儿童发展目标后,对每个班的教育计划就不再作一刀切的要求,而是放开手脚,让她们根据各自班级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充分发展,是‘规程’的要求,也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这已成为我们老师的共识。”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因材施教”在五幼再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老师们的自觉行动。这在五幼的教育全程中体现得非常突出,成为五幼“规程”试行工作的特点之一。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充分了解。她们通过观察、问卷、家访、谈话、建立家园联系册等途径,获得每个幼儿发展的真实信息,参照基尔幼儿园的评价工具,设计了“幼儿发展、评估记录图表(附文稿后)。有了这张图表,教师便可直观地看到幼儿个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进程,从而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集体保教中的因材施教

集体教育虽然同时面对几十名幼儿,但五幼教师并未因此面对所有幼儿提出统一要求。

1、针对不同的孩子,提问时注意不同的要求。

张晓冬老师对笔者这样说:“我觉得,集体教育已不再是以前那样讲个故事,唱个歌之类,要在集体教育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提出不同要求:如,讲故事,对能力弱的孩子,可提问他故事的名字,对能力中等的孩子可提问故事的主要情节,对能力强的孩子则可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绕着弯来回答问题。”

2、操作活动中,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张晓冬老师接着告诉笔者:“比如练习分类,我根据孩子这一能力的水平,把全班孩子分为弱中强三类,对弱的幼儿让他们按一种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如让他们将图片中会跑的、会游的、会飞的…贴在一起;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提供两种或三种特征的材料,并让他们自己动后做好标记进行分类操作;对能力强的幼儿就要求他们多角度分了,如给他一个摸箱,里面有玻璃、塑料、金属等各种制品,让他们自己摸出来,自己分类。”

3、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幼儿注意个别指导。

儿童的个性特点不同,教育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罗博风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小,上课时从不举手发言,其实心里很明白。对于这样的孩子,张晓冬老师在其《观察记录手册》中这样记载道:“观察:今天上课,我请小朋友们用培乐多捏东西,并比较大小。罗博凡做得很快,可当我提问时,却只见他用眼睛看着我。方法:我轻轻地走到他桌前:‘罗博凡,比一比,告诉我,谁大谁小?’他很快回答了我。我用手摸着他的头说:‘你说得真对!一会儿,我请你说给小朋友们听,好吗?’罗博凡点点头。效果:我回到原来站的地方问:‘谁能告诉我你比较的结果?’问完,我用眼睛看着罗博凡,他显得有些紧张。我对他笑笑,他终于举起了手。”

4、对不同体质状况的幼儿注意特殊的照顾。

康素蕴老师这样说:“我参加工作十多年了可在以前,我认为保育工作就是保证孩子吃喝。‘规程’贯彻刚开始时,我们认为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后来经过领导的指点、自己的摸索,才知道保育员工作,除了保,还得教。在户外集体活动中,我们针对孩子不同的身体状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身体不好的孩子,我们多加照应,并适当控制他的运动量。平时,我们通过医务室老师发给孩子的黄牌、蓝牌,知道了孩子的健康状况,对感冒的孩子让他按时服药,多给他喝点水;对咳喘的孩子,则少给些较咸的菜,而淡的菜则多给些。这样,可使身体欠佳的孩子受到切实的照顾,在心理上轻松起来。”

活动区中的因材施教

五幼老师认为:活动区活动是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形式。申玉荣教师给我们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李雪阳小朋友的小肌肉发展得不太好,主要表现为拿勺不稳、不会系扣。于是她们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了如下的教育:

1、先教会他正确的用勺方法。有意识地让他和老师一起到“娃娃家”去做客。并让他用勺给“可乐娃娃”(两个剪了洞的可乐瓶,特地为他准备的)“喂饭”,教他用勺的正确方法。因为跟老师在一起,他很乐意去做,所以申老师便常常带他去。2、在进餐过程中,注意引导鼓励,并为他提供好的榜样。3、引导他到动手活动区去活动。为他准备了大量的系扣玩具:摁扣、大扣、小扣,进行连续的训练。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的进步很大,吃饭、穿衣都很自如了。

家园联系中的因材施教

在张含小朋友的《家庭幼儿园联系册》上,张靖巧老师这样写道:“开学近半个月了,通过与张含的相处,我们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有较好的自觉性,较强的自制力……但是,他的大肌肉发展不很协调,表现在做操时动作不能很好地到位,力度不够。”张含的爸爸张桂明在“联系册”上这样答道:“尽管张含只去了几天,但老师对其基本情况的观察不是比较准确的,我们很是佩服。他的动作不够灵活、协调。我们在家里虽然也注意培养他这一方面的能力,但跟同龄的孩子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希望老师给他提供锻炼的机会,多鼓励他,提高他的自信心……我们今后也注意多一些户外活动,增大他的活动量,以提高他大肌肉的协调性。”

在以后的日子里,张老师还在“联系册”上就张含小朋友数概念较差、动作慢、胆小等问题与家长作了系统的交流,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这是一件连续的、辛苦的工作,正如这位家长在“联系册”上写的:“老师:你们辛苦了!在你们的精心教导之下,张含这一学期有了明显的进步:算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都比以前强多了。孩子每一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你们辛勤的劳动。衷心地感谢你们!”

个性培养中的因材施教

张秀丽老师说:“我们以前只注意了幼儿共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个性的培养。像“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之类活动,只局限在集体教育中进行,对于刚入园总哭的孩子,我们除了哄还是哄,没有想过要为他设什么活动。通过‘规程’的学习,我们切切实实注意到了孩子个性的差异,理解了‘哄’并不是万能的。”张老师这番话道出了五幼老师共同的心声。

杨帆小朋友是张老师班上最有特点的一个孩子。刚入园时,饭不吃,觉不睡,除了哭还是哭,且哭声响亮,有时整个活动楼都听得见。她妈妈说:“这孩子上了两年托儿所就哭了两年,嗓子都哭哑了。”杨帆还特别孤独。小朋友们活动时,她就一个人搬张小凳子坐在门口等妈妈;孩子们到睡眠室,她就一个人坐在活动室里。对这样一个孩子,张秀丽和其他老师首先从情感上亲近她,并带她一起浇花;请她做“值日生”;带她做“笑的嘴”,把她的作品挂在活动室里最显眼的地方;组织“杨帆和妈妈一起笑着上幼儿园”活动,把她的画贴在活动室的过道上;组织“多变的脸”活动,并在全体小朋友们面前表扬她的“会笑”。如此反反覆覆,不厌其烦,一个多月后的杨帆终于不爱哭了,不仅变得合群,而且特别爱交往。

接触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不由得生发了这样的感慨:“做一件事并不难,但要长期地连续地系统地做就难了。做五幼的老师真不简单,太辛苦了!”

朱园长爽朗地说:“‘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发展,虽然逐步变成了我们教师自发的行动,但我觉得我们的观念和行动之间还有距离,因此,我们今年的计划,就是深化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她指着五幼园徽意味深长地笑道:“愿我们的孩子像这园徽上的小鸟一样,在我们幼教这片芳草地上永远快乐地歌唱。”

我们也衷心地希望,五幼的教育精神,能像其楼前那株盛开的玉兰花一样,香飘四海内外。

附:幼儿发展、评估记录图表

(此表与幼儿发展水平目标相对应,用涂色来表示幼儿达到的水平,不涂色表示未达到的水平。学期初学期末各评估、记录一次,并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日期的评估结果。每次评估后,在图表下面用文字记述儿童发展状况的定性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标签:;  ;  ;  ;  

因材施教促进发展--北京第五幼儿园试行“规则”简介_因材施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