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①
陈亚欢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太极拳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如学生对练习太极拳文化的兴趣水平比较低,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同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 太极拳 高校 传播 问题 对策
1 关于太极拳文化传承的研究
通过知网数据库,以“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为搜索内容,搜索到包括硕博士论文、期刊以及会议共153篇(截至到2019年2月28日)。具体来说,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在近几年,我国开始加强基础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工程监理制度的管理工作,并对工程监理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通过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进行描述,明确监理工程师接下来的工作中的重点。
1.1 习练太极拳对人身体的影响
学者武冬、闫晓鹏探索了太极拳核心技术变化规律,并指出太极拳对人类的脊柱可以产生极其有利的影响[1]。罗丽、张晓斐提出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老年人的情绪面孔识别能力和记忆能[2]。冯卫太极拳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可以增加人体关节的活动度;可以增强人体肌肉力量;以及改善人体的平衡能力[3]。
1.2 挖掘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郭淑君写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取了道家、儒家等文化的精华,且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息[4]。姜南、梁勤超等指出,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5]。张长念,刘世海写到,太极拳源于道家,同时含有儒学、佛学等文化特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是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统一体[6]。
1.3 太极拳发展的现状研究
源昌、赵新平等人写到,太极拳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面临着经费短缺、传播者数量少、传播效率低、没有充分利用媒体、缺乏专门的权威太极拳传播机构等问题[7]。吴宣廷以文化安全为视角写到太极拳在社会转型期问题,如:由于媒体、影像资料对太极拳的多角度演绎, 催生出武术的“神秘性”与文化“误读”;举国体制下太极拳套路的异化等[8]。
1.4 关于太极拳传承的研究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发现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状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正;不应该只在乎课堂教学成果,而忽略了课外训练,应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主动学习太极拳文化。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时代高速发展的特点,借助微课的形式,将枯燥的、抽象的教材知识转变为动态的视频影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从以上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太极拳文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承载中国武术文化的精华,值得研究和传承。但是在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是阻碍太极拳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问题和桎梏,本文着重研究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2 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问题
2.1 学生对练习太极拳文化的兴趣水平比较低
5) 当装配出错时,由于流水线的运转会使得该发动机流向下一个工位。因此需要使用挡块来阻止问题发动机流向下一个工位,由于流水线是滚筒型的,每个滚筒之间有间隙,因此采用气缸作为挡块,在滚筒之间安装气缸,气缸伸出不会与流水线发生干涉,同时也可以很好阻挡问题发动机流向下一个工位。
2.2 教学内容单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授套路动作为目的,每次上课只注重招式套路的练习,而缺少对有趣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学习,这种长时间的单纯练习太极拳的套路,会加剧学生对于太极拳的厌烦情绪。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套路的学习和教师传授的内容上,还应该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历史、门派类别以及拳术的精髓所在。
2.3 师资力量薄弱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高校缺少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受经济形态的影响,科研态度稍显浮躁对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组织的相关制度管理不够科学,特别是人才引进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使其缺少发展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应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而当前高校对于太极拳文化传播的继承主要停留在履行上级政府的要求、拳术套路以及一部分理论知识的继承。
2.4 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
文献显示,有些高校的教师本身就没有很强的专业技术,也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太极拳文化,自身对于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甚少,有些甚至自身都不喜欢太极拳。师资力量在太极拳文化理论知识和科研创作方面的薄弱严重阻碍了太极拳文化在高校的传播。
3 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的对策
3.1 提升自身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站在2018年的岁尾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我相信,自豪感会充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面对未来,我们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智慧工厂等全新的词汇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学习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这一代人肩负着由大到强的光荣使命,站在新的转折点上,很多企业都积极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抓住时代机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大多学生并不是很热衷于对太极拳的练习,对于选修太极拳的学生来说,也只有少数学生是处于对太极拳热爱。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杨素香主张结合时代特点,倡导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太极拳文化的传播,她还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太极拳在美国大众媒体中的传播进程和规律进行了探讨,为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现状提供实证数据[9]。孙怀玉、刘丽芳认为太极拳传播的本质就是文化传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太极拳文化得到了传承或者练习就认为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得到了继承,应从本质上实现文化传播。
3.3 加强太极拳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可以借鉴邯郸学院的成功经验,该校积极呼吁教职工参与到太极拳的练习当中,并不局限于只举办学生太极拳比赛,并且除了单纯的练习之外还经常组织太极拳教职工小组外出参加太极拳交流、表演等活动。高校也可以通过聘用民间拳师、太极拳文化传承人及太极拳大师进高校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参加和学习太极拳的热情。
3.4 建设高校太极拳文化氛围
高校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发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点,多角度去吸引学生,多途径渗透太极拳文化。比如展示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照片、开展校园学生太极拳比赛、建立太极拳文化交流墙等。总的来说,高校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营造传承太极拳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触到太极拳文化。
在此基础上,先后将六国“代数思维”相关课程内容条目进行编码、统计,最终绘制出相应的WTTM如图1~6.
4 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太极拳文化传承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关于对太极拳文化传承的研究并不多。为了使太极拳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扬,本文对高校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给出提升自身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太极拳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校太极拳文化氛围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武冬,闫晓鹏.太极拳云手技术对脊柱曲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29-137.
[2] 罗丽,张晓斐,疏德明,等.长期步行和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情绪面孔识别和记忆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7,37(8):37-4.
[3] 冯卫.健康中国背景下太极拳健身功效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1):87-90.
[4] 郭淑君.浅释太极拳的意境之美[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4):73-74.
[5] 姜南,梁勤超,李源.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太极拳文化符号的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54-58.
[6] 张长念,刘世海.太极拳:中国文化的道家哲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8):73-80,2.
[7] 王源昌,赵新平,宋清华.太极拳国际化传播当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体育科技,2018,39(4):67-68.
[8] 吴宣廷.社会转型期太极拳发展路径研究——以文化安全为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3):136-141.
[9] 杨素香.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一项基于美国大众媒体语料库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7,37(3):68-78.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08(c)-0206-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24.206
①作者简介: 陈亚欢(199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