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中部忻并榆沿路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沿路论文,城市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我国城市群已由沿海向中部地带的沿江、沿路推移,本文所述山西中部忻(忻州)并(太原)榆(榆次)沿路城市群即为其中一例。
历史渊源
山西中部忻并榆沿路城市群具体是指:山西省忻州市、太原市、榆次市、汾阳市、寿阳县、交城县、文水县、太谷县、祁县和平遥县共10县(市)。
忻州 宋属河东路,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
太原 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属太原郡,秦为三十六郡之一。汉为并州,西晋、北魏因之(以后时用时废,至宋嘉祜四年改为太原府停用),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改为太原国,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北京。宋为河东路,金为河东北路。元初为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年)改为冀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太原府,清不改,民国元年废。
榆次 西汉属太原郡,唐属太原府,宋、金不改,元属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
汾阳 西汉置,属太原郡。宋属河东路,金属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
寿阳 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名受阳(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古书寿、受错用,音同通用耳。”),属并州。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复名寿阳,属并州,宋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
交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属太原郡。唐、宋、金俱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
太谷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属并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属太州,六年废太州,仍属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年)属太原府。五代、宋、金均不改。元属冀宁路。明清俱属太原府。
祁县 春秋晋置,后废。西汉复置祁县,属太原郡。新莽改名示县,东汉仍旧,晋、北魏不改。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属太原郡,唐、宋俱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
平遥 北魏改平陶县为平遥县后移治于此,属太原郡。元初属太原路。①
上述郡、州、路、府的治所或在今太原市南郊区晋源镇,或在今太原市,所以说忻并榆沿路城市群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基础。
今日态势
忻并榆沿路城市群10县、市大都分布在汾河两岸,且由北向南排列,优越的地理位置,互补性较强的经济结构,使得城市群的优势,目前已初见端倪,其统计见下表:
忻并榆沿路城市群10县市经济、人口指标表
按1993年数据统计,太原市与广州、杭州、成都、南京、沈阳、济南、武汉、石家庄、郑州、长春、福州、哈尔滨、西安、昆明、长沙、兰州、南昌、合肥、乌鲁木齐、贵阳、南宁、呼和浩特、西宁、海口、银川等26个省(区)省会(首府)城市相比,太原市工业总产值排名15位,农业总产值排名21位,总人口排名18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排名20位。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理想,这是当时尚未规划以太原为中心城市群的因素之一。
忻并榆沿路城市群的形成,总人口达到600万人,占地面积19607平方公里,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0余亿元,与前述相比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位次前移,进入前12名左右。
发展趋势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山西中部忻并榆沿路城市群建设展望喜人。
一、太原的地形南北长,东西窄,今后城市建设要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相结合,近期以新城建设为重的方针,按照“东西并进,向南扩展”的总体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在太原西南20公里晋源镇一带规划建设新城。晋源镇为古晋阳治所,此地依山傍水,形制开阔,自古人杰地灵,前景美好。
二、随着太原市新城的建设,必然促进交城、文水、汾阳、平遥、祁县、太谷、榆次环线建设,如将太原——交城——文水——汾阳——平遥的铁路修建纳入规划,使忻并榆沿路城市群高等级公路开通,那么沿路城市群的交通将更加快速便捷;与此同时,若能将忻并榆城市群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开发、发展项目进行协调或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群的综合优势,使之起到联合发展、辐射全省的作用,这个城市群的国内和国际地位便可大大提高。
规划如能得以实施,那么21世纪初一个以太原为中心的崭新的忻并榆城市群将矗立在华北、汾河河畔,它将以巨大的力量推动山西经济的发展,再现历史上的辉煌。
本文资料来源:
(1)上述历史地名资料均引自刘伟毅编著《山西历史地名通检》,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版。
(2)数据资料由太原市统计局整理提供。
(3)A HISTORICAL NARRATIVE ON TAIYUAN Compiled by Hao Shu-hou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