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_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资本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有关文献评述

1993年3月,我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议程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这个总的战略目标下,国内很多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是实现总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对此,学者们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有的学者认为合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的制定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或制约因素。如朱延松(2004)、杨友孝(2005)等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可持续发展,制度的不公平使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公平性面临严峻挑战,解决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孙曰瑶(2004)、王海鹰(2005)等认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通过专业或产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将分散的家庭组织起来,以解决家庭生产与大市场的分割;马驰(2004)等认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是首要的。

陈湘满(2004)认为,人口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有的学者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由于人地矛盾以及生产力的低下使农民开垦森林、草地等换取土地,其结果导致生态失衡,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和人力资本是主要因素。王鸿等(2004)、陈俊梁(2004)等认为,搞好农村教育,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生产力水平才能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潘勇辉等(2000)认为,农村人力资本供给不均衡,只有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运营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本文的观点与最后一种比较一致。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与溢出模型,强调人力资本获得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但这并非人力资本获得的全部途径。因此,他进而提出了“边干边学”的论点,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边干边学”获得。他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打破了物质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递减的限制,因而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可以推动技术的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从而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罗默提出的内生增长模型引入了人力资本,并把技术进步纳入其中。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基础又是人力资本。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就与人力资本存量具有正的相关性。罗默的研究还表明在一定的人力资本条件下,人力资本的配置是否合理也会影响到经济能否长期增长。之后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更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们强调人力资本是“增长引擎”,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力资本更具有关键作用,并进一步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改变和提高物质资本投资边际收益率的。同时,他们也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农村当前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的关键就是其在非农产业中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就业优势。而较强的竞争力和就业优势获得的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含量。另外,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必要的,但是生存是第一位的。保护好资源、环境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就要求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使大量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转变的路径之一就是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加强应用性、针对性比较强的职业教育。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分析得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这里主要是对1985~2003年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同期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生产性投资支出进行的分析。分析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eλtK(t)L(t),其中,Y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eλt为技术进步的贡献,K为人均生产性支出,L是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在此以人均文教娱乐支出来表示。为了减少误差,对函数两边取对数,利用InY(t)=λt+αlnK(t)+βlnL(t)进行数据分析(数据见表1)。

表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和生产性投资支出

年数 人均文教娱乐支出(L) 人均生产性支出(K)* 人均纯收入(Y)

1995

12.36

115.88397.60

1986

14.43

124.69423.80

1987

18.48

133.49462.60

1988

25.69

163.84544.90

1989

30.61

184.40601.50

1990

31.38

194.25686.30

1991

36.44

212.08708.60

1992

43.77

214.21784.00

1993

58.38

301.31921.60

1994

75.11

420.94

1221.00

1995 102.39

561.36

1577.70

1996 132.46

664.02

1926.10

1997 148.18

673.89

2090.10

1998 159.14

558.84

2162.00

1999 168.33

525.51

2210.30

2000 186.71

546.33

2253.40

2001 192.64

686.46

2366.40

2002 210.31

527.36

2475.60

2003NA 441.09

2662.20

数据来源:《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利用OLS分析的结果如下:

lnY(t)=3.535t+0.1922lnk(t)+0.5674lnL(t)

(11.515)(1.946)(8.541)

DW=0.806 R—squared=0.993

由于DW值不通过,经检验发现残差确实存在1阶自相关,因此在模型设定中增加AR(1)项以消除自相关,重新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lnY(t)=3521t+0.1509lnK(t)+0.6238lnL(t)+[AR(1)=0.472]

(10.856)(1.644) (10.021)(2.294)

DW=2.160 R—square=0.996

DW检验显然可以通过(DW>1.535)。LX1显著性不受影响,LX2显著性下降,不过其符号仍然为正。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α=0.1509;β=0.6238。即生产性投资对人均纯收入的弹性为 15.09%,人均人力资本投资的弹性为62.38%。在柯布与道格拉斯的研究中α=0.25;β=0.75。而目前我国农村生产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1509<0.25,说明在农村物质资本投资过多,造成其边际收益率下降,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却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并且α+β<1表明我国农村资源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分配中不合理,其配置效率明显偏低。然而人力资本投资还是在人均纯收入中贡献了62.38%,收入的提高可以使农民进行更多的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可以提高现有的生产性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使农村自然资源、环境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说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对全国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与人均收入的数据分析也可大致得到该结论:随着平均文化程度的提高,其人均收入也随之提高(见表2)。

另外,通过比较印度、中国、韩国以及墨西哥的发展情况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数据见表3)。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能较快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具有比较意义的是中国和印度,在1990年印度的收入高于中国而到2002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却远高于印度,同期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各指数均高于印度。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技术人员数在1996年中国和印度分别为187、115。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是影响人均国民收入变化的因素之一。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作用。

表2 各地区农村居民文化程度和收入表 单位:%

资料来源:《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表3 印度、中国、韩国以及墨西哥的发展情况

人均国民收入(单位:美元)人文发展指数(2002年)

1990 1999 2000 2001 2002 教育指数 成人识字率% 初中高等教育入学率%

中国 320

780

840

900

9600.83

90.968

印度 390

440

450

460

4700.59

61.355

墨西哥 2830 4450 5100 5550 59200.85

90.574

韩国5740 8530 9010 9490 99300.97

97.992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尽管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多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系,使之与农村发展相适应。

三、加大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我国农村现在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需要把大量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发挥其在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中坚作用。2002年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15.4%,而2002年农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81%,中专文化程度的为2.09%,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众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却只有GDP的15%强,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几乎占到了总劳动力的80%,说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低下,人力资本的缺乏;同时也说明当前我国人力资本配置的不合理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提高的巨大空间。

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 9%。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仅为7年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受教育的年限还不到7年。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592个国家贫困县的统计,儿童失学率达到6.78%,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要素,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不能很好地改变其贫困的命运,更无法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另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至1999年,我国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有36%的劳动力缺乏基本的知识技术,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6%,中专等中等教育的占14.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3.5%。这些新增劳动力的主体是在农村,那么低素质劳动力中的大多数也留在了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中16-19岁之间的占到了35%左右,这同样显示了农村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缓慢、水平低下。教育的缺乏使农村劳动力大多通过“边干边学”等方式获得基本的生产技能。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较小(见表4),在我国农村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仅为1:100,那么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人力资本、获得的知识技术水平都很低,从而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不能为城市打工者提供很好的谋业优势及稳定的收入,也无法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生存压力的存在、生产方式的落后等使得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一句空话。

表4 农民成人教育基本情况(2001-2003年)

数据来源:《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农民高等教育几乎为零,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和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无论是学校总数还是毕业生人数都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农村职业教育与投资不足。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中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战后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占教育总量的比例分别从16.4%、10.7%上升到1975年的79.2%、84.5%,从其飞速发展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性。职业教育能使劳动力在掌握一定普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某些特殊知识和劳动技能,缩短了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但是就现有的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其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并不高。原因是学校教育与实际严重脱钩,大多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在学习的同时就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另外,专任教师空有理论,其自身实践技能素质不高且人数逐年下降,师生比例逐年上升,因此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强的谋业优势和致富途径。再者现有的农村学生在初等教育中获得的多为基础知识,以准备通过考试从农村流向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但教育成本却由农村承担;那些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由于无法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培训费用,得不到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而在校期间的知识又无法直接转化成农业生产力,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使用效率的低下。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使教育资源向职业教育倾斜,以迅速改变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同时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品,应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真正纳入到中央财政支付体系。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又可以使其有支付接受正规职业教育费用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农民收入的增加能促使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从而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同时使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原动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很大的正外部性,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农村教育总量的增加,更要注意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使其能更好地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标签:;  ;  ;  ;  ;  ;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_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