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从“教”到“学”_课堂教学论文

课例研究:从关注“教”转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例研究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由于这一研究行为较为复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深化认识,提高对这项研究的重视程度,把握其实施方向。

一、课例研究现状:偏离学生的学习

评课议课是课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是当前评课中存在种种问题:

1.从对象看:评师不评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认为,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面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专家、听课者,也会有不同的标准。可是很多时候,评课者只是对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手段和言谈举止评头论足。听课后不做一些简单的调查,不询问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反映等。

2.从内容看:评教不评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或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情况。我国的评课标准更多指向课堂上一些表面因素的评价,如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时间分配是否恰当、课外作业量是否适度、使用仪器与教具是否规范、教态是否自然等,从而大大增加评课的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那么课例研究局限于教师的“教”的原因是什么?

1.导向问题。面对眼下不少课堂,一方面,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看作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完善,同时也要看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也可能有缺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教师应有的主导地位在弱化,必需的引领和告诉少了,必要的点拨和矫正少了,善意的批评几乎在课堂中绝迹了。这些问题暴露后,广大一线教师期盼有正确的导向,可是专家一会儿说实施过头,一会儿说搞形式主义。教师由于自身理论摄入不足,最终陷入茫然。

2.观念问题。目前,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多数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并成长起来的,其教学方式方法沿袭陈旧,他们更多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成绩的优劣,很少顾及学生身体、生理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品质的形成。考试成绩,仍然是教师的追求。

3.教师素养问题。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关键时刻往往不敢放开,一方面担心放开了收不住,另一方面担心不讲学生就不会。所以,教师仍是重结论轻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在教材处理上依旧是照本宣科,教法上讲讲问问的现象也很普遍,学法指导上比较单调。

二、课例研究趋向:关注“学生的学习”

在我们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存在着过分关注教师教的行为、忽视学生“学”的行为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研究问题的片面性,蒙蔽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实施课例研究时,重点应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其中最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即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度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才有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课例研究应朝以下方面努力:

1.在研究中建立“学生学习”的宝库

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这对教师来说唾手可得。教学活动结束,教师要习惯记下自己教学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记录事件的细节,尤其是那些特别生动的细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对象进行观察,为教学研究采集数据或客观描述事件的事实、场景、过程、原因、结果。课例研究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搜集的事实材料越丰富,其建立的基础就越坚实,对研究提供的客观依据越多。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学情分析、学习目标、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几方面存在着不足,难以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运用课例研究可以改善现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使错综复杂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2.在研究中认识“学生学习”的状况

课例研究特点:①课例角度新,新的角度能针对课例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的解决之道;②课例容量小,研究方向就会看得准确,问题可以说得深刻,结论可能下得透彻;③课例内容实,要求教师结合学科工作,研究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④课例体例熟,要求课例是教师平时最习惯、最熟悉、最拿手的素材。在长期的工作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获取资料相当方便,这些都是优势。课例研究旨在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帮助教师们从理论上澄清对“学生学习”问题的认识,从实践上了解“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将知道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的教学策略才有效。这种短平快的研究形式,特别适合一线教师的实际,能够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在研究中寻求“学生学习”的规律

课例研究要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侧面的教学规律。如果一个课例或几个课例尚不足以揭示本质性的规律,那么无数案例将构成一个“面”,无数的“点”—“线”—“面”,就一定能使研究者从中找出规律。如从斯霞、霍懋征、袁蓉、李吉林、贾志敏、丁有宽、靳家彦、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孙双金……一大批名师课堂教学可看出,教得好学得好的关键在于精湛的教学艺术。名师良好的素质修养,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风格,这是毋庸置疑的。若想在教学第一线取得一定的成就,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是非常有益处的。

三、课例研究方式:探究学生的学习

课例研究的样式: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议、课例兼评、课例综述。课例研究的内容多种多样,我们主要在以下环节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确定主题

与任何研究一样,课例研究要有一个主题。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践,许多典型课例在不断地演绎和传播。通过对一些典型课例的观摩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课堂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使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状态。仔细归纳,学生学习活动有十大关注点:①关注学生学习信心;②关注学生学习兴趣;③关注学生学习情绪;④关注学生学习习惯;⑤关注学生学习方法;⑥关注学生学习小组;⑦关注学生学习内容;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⑨关注学生学习时空;⑩关注学生学习实效。主题研究中,我们要抓住常态课,引导教师到常态课上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观察学生学习活动阐述课例

对教师来说,最有效、最直接的课例,应该是常态课例,即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例子。在进行具体的操作时,教师主要运用观察法中的自然观察法,用观察工具记录和描述记录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全过程观察和有重点观察的同时收集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信息。主要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在研究“课例”中,教师的观察超越了“课例”本身的意义:教师会观察到学生的整体行为,或指向学习,或指向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观察,是不可能评判一节“好课”的。

3.分析学生学习活动反思课例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地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教学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即“教学案例=课例+简析+反思”。

在反思课例时,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目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4.围绕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教学

研究教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研究我们自己。研究自己,必须认真地对待和研究师生间教与学的经验。在设计课例时,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想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学生遇到问题能迎刃而解,学得轻松、学得积极、学有所获。

课例研究四个环节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并且还存在着更多变式。比如,除了对一个课例本身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外,还可以将相同教学内容的几个不同课例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更好地认识教学的本质,把握教学的普遍规律,获得新的发现。

总之,课例研究不仅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管理功能,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促进具有生命活力的合作文化和探究文化的形成。

标签:;  ;  

案例研究:从“教”到“学”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