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构设计是建筑中重要的设计,同时建筑结构设计体现这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始终是设计人员重中之重的工作。作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等若干问题展开探讨,给同行设计人员借鉴。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
为了适应人们对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的需求,就需要建筑师创作出更好的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通常的实际模式,普遍运用于不同的建筑里,但是在结构设计中会有各类的问题需解决。所以结构设计者要主动运用若干的设计策略,很好的处理结构设计上的一些困难。
一 框架结构的基础部分
1.对于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
计要求时,地下室底板可不再外伸以利于防水。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设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尤其是在周围有建筑时有用),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
3.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处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高差的2倍,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
6.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基础做成柱下条基。柱下条形基础的底板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两根柱的柱下条基的荷载重心和基础底版的形心宜重合,基础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阶形,或调整挑梁两端的出挑长度。
7.独立基础的拉梁宜通长配筋,其下应垫焦碴。拉梁顶标高宜较高,否则底层墙体过高。
8.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
9.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
10.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O,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
11.基础底面积不应因地震附加力而过分加大,否则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规情况下反而
沉降差异较大,本末倒置。
二、框架结构的柱部分
1.地上为圆柱时,地下部分应改为方柱,方便施工。圆柱纵筋根数最少为8根,箍筋用螺旋箍,并注明端部应有一圈半的水平段。方柱箍筋应使用井字箍,并按规范加密。角柱、楼梯间柱应增大纵筋并全柱高加密箍筋。幼儿园不宜用方柱。
2.原则上柱的纵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宜大于200。
3.柱内埋管,由于梁的纵筋锚入柱内,一般情况下仅在柱的四角才有条件埋设较粗的管。管截面面积占柱截面4%以下时,可不必验算。柱内不得穿暖气管。
4.柱断面不宜小于450×450,混凝土不宜小于C25,否则梁纵筋锚入柱内的水平段不容易满足0.45La的要求,不满足时应加横筋;否则在梁柱节点处钢筋太密,混凝土浇筑困难。异型柱结构,梁纵筋一排根数不宜过多,柱端部纵筋不宜过密,否则节点混凝土浇筑困难。当有部分矩形柱部分异 型柱时,应注意异型柱的刚度要和矩形柱相接近,不要相差太大。
5.柱应尽量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来满足轴压比的限制,减小断面尺寸。
6.尽量避免短柱,短柱箍筋应全高加密,短柱纵筋不宜过大。
7.考虑到竖向地震作用,柱子的轴压比及配筋宜留有余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8.独立柱上或柱的中部(半层处)有挑梁时,挑梁长度应有限制。
三、框架结构的梁部分
1.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附加筋一般要有,但不应绝对。
2.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当梁底距外窗顶尺寸较小时,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顶。外部框架梁尽量做成外皮与柱外皮平齐。梁也可偏出柱边一较小尺寸。梁与柱的偏心可大于1/4柱宽,并宜小于1/3柱宽。
3.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当采用现浇板时,抗扭问题并不严重。
4.原则上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箍筋按规定在梁端头加密。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断面的连续梁或框架梁,上、下纵筋均应采用同直径的,尽量不在支座搭接。
5.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
6.上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载宜由箍筋承受,或适当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墙宜做下挑沿。
7.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难以施工。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时,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 剪承载力不足。对于大挑梁,梁的下部宜配置受压钢筋以减小挠度。挑梁配筋应留有余地。
8.梁上开洞时,不但要计算洞口加筋,更应验算梁洞口下偏拉部分的裂缝宽度。梁从构造上能保证不发生冲切破坏和斜截面受弯破坏。
9.挑梁出挑长度小于梁高时,应按牛腿计算或按深梁构造配筋。
10.扁梁宽度不必过大,只要钢筋能正常摆下及受剪满足即可。因为在挠度计算时,梁宽对刚度影响不大,加宽一倍,挠度减小20%左右。
11.当一宽框架梁托两排间距较小的柱时,可加一刚性挑梁,两个柱支承在刚性挑梁的端头。
12.梁宽大于350时,应采用四肢箍。
四 框架结构的现浇板部分
1.板的钢筋宜采用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
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
2.相连几个房间的同型号同间距板底钢筋宜连通。
3.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
4.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
5.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6.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7.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
五 结语
在经济大发展的当下,人们对建筑设计有了更高的需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要顺应社会发展,不断的创新。才能建造出更高品质的住宅,保障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建筑框架结构中的基础设计和需要注意的一系列问题予以阐述,按照规范框架结构设计要求和创新理念完善设计 技术,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工程的质量和住宅的品质。供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简明建筑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王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基础论文; 建筑论文; 间距论文; 截面论文; 钢筋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框架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