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在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论文_潘秋香

(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 江苏苏州 215128)

【摘要】目的:通过对两组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探究良肢位摆放的临床效果特点。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5年1月—2018年1月的脑梗死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61~69岁,平均年龄为64±2.75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4.23±2.37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常规护理;治疗组15例,进行良肢位摆放护理。结果:两组治疗后MBI、FMA评分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治疗前和后的MBI、FMA评分平均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高于治疗组。结论:良肢位摆放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偏瘫后的生活自理功能和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良肢位摆放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077-02

偏瘫是肢体功能发生障碍的表现,是脑梗死患者多发症状,其致残率达86.5%[1],偏瘫的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常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是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威胁[2]。因此,笔者通过对3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机体功能恢复状况,探讨良肢位摆放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来我院诊治的2015年1月—2018年1月的脑梗死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61~69岁,平均年龄为64±2.75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4.23±2.37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7例男性,8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5±2.17岁,平均病程4.31±2.29个月;治疗组15例:8例男性,7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4±2.45岁,平均病程4.25±2.42个月。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清淡饮食。

治疗组: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清淡饮食+良肢位摆放,具体内容如下:(1)患侧卧位:患侧肢体置于下方,取卧位,重心向前,病患的肩关节呈前伸状态,病患上肢肘部伸直和手心向上,防止受压迫。髋关节伸展,膝盖呈微屈状,膝盖到脚部用枕头作支持,防止压迫病患侧的下肢,拉伸病患侧肢体的韧带,提高本体知觉。(2)健侧卧位:将健侧的肢体放在下方,侧卧位,重心向前,上肢呈直线,前臂稍旋前,手指可伸展,手腕背伸,上肢与下肢呈100°,同时病患的下肢垫枕头,屈髋和屈膝保持90°,足蹬在枕头之上。(3)仰卧位:将枕头垫于病患侧肩胛骨处,预防肩关节后缩。病患侧的上肢稍外展和肢体呈现90°,角度要依照患者疼痛承受范围内摆动。病患的手心向上及五根手指分开。将枕头垫于病患侧髋关节处,预防髋关节外展。膝盖下垫一枕头,预防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角度应小于30°。期间要注意足部保持中立位防止下垂和避免长期摆放导致屈肌痉挛症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MBI评分用于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FMA评分用于评价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偏瘫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的越好;并发症(足内翻、肩关节半脱位、肩疼痛、关节挛缩、足下垂、肌痉挛、髋关节外旋、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MBI、FMA评分平均水平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MBI、FMA评分平均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前和后的MBI、FMA评分平均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如表1所示)。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高于治疗组(如表2所示)。

3.讨论

随着现医疗水平发展迅速,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是仍然存在肢体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康复护理工作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后肌能的恢复具有重大贡献。通过临床护理和训练,脑梗死患者的各肌肉功能得到恢复[3]。在本研究结果中,两组治疗后MBI、FMA评分平均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前和后的MBI、FMA评分平均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高于治疗组。有研究显示,良肢位摆放可以有效预防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减少肌肉痉挛的进程,有效恢复病患肢的功能[4]。有研究[5]表示良肢摆放可减轻患者发生病患的肢体疼痛,快速接受康复治疗,降低心理抵触情绪,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运动功能,随之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减轻。

综上所述,良肢位摆放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偏瘫后的生活自理功能和运动功能,是一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1-18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22.

[3]宁海花.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提高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康复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0):7830.

[4]张钰涛,陈晓.良肢位摆放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20):41-42.

[5]鲍文,陈和木,高晓平,等.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医药,2011,15(4):50.

论文作者:潘秋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脑梗死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在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论文_潘秋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