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启存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 4430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0-122-02
前不久,看到某个作文专家培训广告上有这样一段文字:作文教学研究专家最起码要具备这样三个特定的条件:一是自己能写,能写出下水文来,二是自己能讲,能给学生讲出生动具体的作文课来,三是自己能懂,懂得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20余年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同身受。怎样才能具备“自己能写,自己能讲,自己能懂”这三个条件呢?笔者认为,只有和孩子们一起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和描摹生活,和孩子们共同积蓄、共同反思、相互鼓励、相互评价,才能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在作文路上。
一、共同积累,厚积薄发,为作文蓄足“底气”
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作文好比消费,积累就是挣钱积蓄。如何高效地“挣钱积蓄”呢?笔者认为,一是要有足够的“知识理念积累”,通过观察、阅读、视听、思索,积累素材与语言,“挣”得多种积蓄,储存在大脑之中,这是一种无形的积累;二是要有长期的“实践操作积累”,通过练笔、修改润色,将无形积累的材料梳理、整合,便是有形积累实现在一次次实践中提升。教师若能与学生一起,充分进行“无形积累”与“有形积累”相结合的训练,作文教学必然会轻负高效起来。
(一)在生活中共同积累
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用视、听、闻、触等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事物,积累原始材料。
1.“眼睛作文”:将眼睛看到的色彩及事物描绘出来,将你在校园或是路途中看到的有意思的一连串的动作重点记下,或是将自己一天里最惊奇的发现表述出来。
2.“耳朵作文”:将耳朵听到的有趣对话或新鲜消息,哪怕是道听途说的一句可笑的话语,或是从广播等媒体上听来的一句锦言妙语,只要你觉得有趣或有意义,请记下来。
3.“味觉作文”:将你一天内舌头品尝到的印象最深的酸甜苦辣咸麻涩等感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触觉作文”:将你手或是身体任何一部分,一天内感受到的最深的触觉记下来。
5.“心理作文”:将你一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故事真实地记录下来。
……
以上训练,不作字数要求,少则一句话,多则几百字,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是将上述诸项结合起来写。每周,抽出一些时间,师生在一起共同分享着自己积累的片段,常常令学生受益匪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那些素材便在争论与补充之中,很快的激发出孩子们的灵感,洋洋洒洒地补充成了一篇篇精彩作文。
(二)在阅读中共同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阅读包括课内外的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拓宽视野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生活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宝库。所以,教师读,引领学生读,善于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
1.制订计划,师生共读
按学段或者年级制订必读和选读书目的阅读计划,并且把读名著、读经典、读报刊、读时文、“读”网络列入计划之中,要求师生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
例如,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以及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和王熙凤对林黛玉说的一席话,是对王熙凤的正面描写;林黛玉的思忖、纳闷与贾母对王熙凤的戏谑谈笑的评价,是对王熙凤的侧面描写。引导孩子们通过反复诵读、批注、揣摩、赏析,王熙凤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形象很自然地跃然眼前。同时,学生的脑海里自然也涌现出生活中与之相似的极富个性特色的人物形象,情不自禁地有了想模仿着去写的冲动。若能抓住兴趣,抓住此时积累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正面侧面描写方法,放手孩子们仿写,鼓励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制订阅读计划去品读《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等人物描写片段,这样将厚厚一本经典名著分解每天重点研究一个人物,重点评点一种写作方法,重点交流呤诵一小段细腻的文字等,不仅能在计划中不知不觉地教会孩子如何阅读、鼓励孩子们喜欢阅读,更能在日积月累中为作文蕴足“底气”。
2.推荐美文,经典共享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体味、质疑、欣赏和评价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以课文为“例子”,“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针对课内学到的诸如朱自清《匆匆》、季羡林《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等语言大师的美文,教师要重点引导赏析的方法与技巧,进而延伸到课外一起去赏析师生推荐的美文。这样不仅训练了阅读赏析能力,更潜移默化地为作文积累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大量的写作技法及语言材料。
如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中,我组织孩子们学习了《水调歌头》并进行了配乐诗朗诵活动之后,孩子们一下子都成了苏轼的“粉丝”,纷纷捧来《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美文与我共同分享,而我兴奋地夸奖了孩子们的自主阅读兴趣,自己立刻去图书室借来了苏轼、李清照等诗集,班上由词到诗、由古及今,从《唐诗宋词》到《毛泽东诗选》,由徐志摩到现代的我都不知名的诗人,一个星期内班级图书柜里的诗集达到数百本,其中不乏学生从网络上手抄并配图注释的诗集,传阅量极高。抄诗、背诗、写诗、配乐诗朗诵成为班级的一大文化景观,因此在校园组织的多次诗歌朗诵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抗震救灾诗朗诵中师生合作了三场节目在区市获奖,有了诗的积累与诗的语言熏陶,孩子们的作文大上一个台阶。
3.敞开心扉、交流启智
“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相互交流,每人拥有两种思想。”一个教师,一次只能读一本书;一个学生,一次也只能读一本书。但是,如果善于让师生在课余聊天般地“秀一秀”师生的笔记,“晒一晒”彼此的感想,并相互传抄优秀的分类笔记,不但能在短时间内积累更多的精华、开拓视野,更能利教利学,促使师生共同形成个性的表达与创意的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共同创作,彰显个性,为作文打开“门窗”
教师的下水文,是学生作文的拐杖,教师只有亲自去体察,同尝其甘苦,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威信,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游刃有余,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学生普遍怕作文,关键是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师生同写无疑给学生的仿写起导航、排忧、解惑的作用。
(一)标题创新,跳出陈旧
标题,是文眼,也是内容的缩影和主题的骨髓,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常根据作文要求,进行标题创作训练,能让一篇文章立意更新、内容更精彩。比如学生常以《我的妹妹》为题,我则以《我家的“降雨器”》为题扣住了妹妹爱哭的特点博得了孩子们阵阵掌声,他们也写出了《追星公主》《晴雨表》等耳目一新的题目,跳出了“老套陈旧”的圈子。
(二)句子推敲,生动具体
“文章不够生动,不够具体”这是老师们常为学生作文下的评语。然而,如何生动?如何具体?多数学生在得到了无数次这样的评语之后,仍是一头雾水。其实,生动具体,可以从句子训练入手。教师带动学生经常做些句子创作训练,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之一。如在写发明创造作文之前,每个人用一个句子将自己设计的物体介绍清楚。一个学生写道:“我发明了一种语言通。”我便抓住事物特点与学生一起去推敲、创作更多更具体更生动的句子。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语言通?什么样子的语言通?像什么一样的?在追问、思考、推敲中句子变得具体生动起来了。
(三)片段整合,抓住特点
如写一次活动课时,校园腰鼓队正在进行训练,师生一起走进训练场地,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抓住色彩特点、声音特点、每个人的表情特点、动作特点、师生的语言特点、活动中每个人的不同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片段训练,师生一起分享的同时,从不同侧面感受到了活动中的细节,效果特好。
(四)胸有提纲,纲举目张
积累好素材后,最重要的便是列提纲,师生共同将自己列的提纲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教育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把握好详略,更能训练孩子们言之有序。
(五)整篇布局,中心突出
师生在作好前面的铺垫之后,共同创作文章,不仅能提高自己对创作难点的体验,能提高自身业务,更能让学生在竞争中增强作文兴趣,通过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明确“围绕中心写”的重要性。
三、共同评议,集思广益,品精批细改“真味”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此,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修改作文,让师生在创作的同步感受评改的“真味”。师生同写互评,看起来似乎有失师道尊严,其实不然,通过这些活动师生的心更近了,既起到引导、激励作用也能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文章也在相互评议中向精品升华了。
例如在一次检查学生寒假日记过程中,我发现了何凡迪的《老爸搜刮“民脂”》这篇写大人如何骗取孩子的压岁钱的作文,感觉这个题材真实,写得也比较有趣,只是他的作文向来“一气呵成”就再也不爱修改,文章总显得过于“粗犷”,缺乏细腻生动的笔触。于是,我决定从这篇文章入手,让他真实的体味一次精批细改、精益求精的“真味”。我们俩整整研讨了一个下午,一字一句地斟酌,反反复复地读、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争论,在无数次修改之后,文章大变样了,由短到长,又由长到精简得没有一句废话,他一会儿为换某个词语冥思苦想,一会儿为自己想出的妙语拍手欢呼,文章终于整改数十遍之后,我俩看着一致满意的作文稿抱在了一块儿,那份兴奋给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全班同学集思广益,由原题目到《小羔羊》再到《小羔羊与大灰狼》,最终一致通过了《小金库与大狐狸》,在集体力量之下,一篇童趣横生的经典作文就这样诞生了,孩子们也真正体味到了修改之趣!
四、共同投稿,相互鼓励,为主动写作“煽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然而,我们的学生为何没有成为“诗人”,反而总认为“作文难”呢?关键是写作兴趣没有激发起来,写作激情没有燃烧起来,写作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呢?着力提升学生作文的成就感至关重要。
一篇好的文章或是一个好的片段经过全班同学的锤炼出炉,我便会存入信箱或放入“班级博客”,及时向广播站、向报刊推荐发表,提升学生作文成就感,为其主动写作“煽风”。如上文所提的何凡迪的《“小金库”与“大狐狸”》不到一周便在《三峡日报》发表,并被《创新作文与阅读》选中;在一次写景训练中,窗外突然刮起了狂风,师生共同观察风并从不同角度描写片段,《风来了》被师生观察团栏目编辑选用;一次活动课时,同学们一起观察后汇编的《腰鼓队训练》精彩语句,被同学观察团编辑选用;毕业在即,学生记下了自己心中的千言万语,推荐涂万阳《毕业情》在09年十六期《语文报》刊出;师生合作修改的《可爱的鹦鹉》在批改直播栏目中刊出;冯辛欣创作的《螳螂与马》、谢诗语的《雪之舞》、李雯洁的《爱,自鸟巢起飞》、赵宇飞的《爸爸的遭遇》《龟虽寿》等童话故事陆续被国家级教育杂志刊出……孩子兴奋、家长兴奋、老师也同样兴奋,当样刊及上百元的稿费纷纷飘来之时,惊呼之中大大激起了班集体的写作热情,许多孩子消除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修改。与此同时,身为教师的我也在孩子们那股信任与执著修改之中汲取了坚持的力量,也不断地收获着。
五、共同反思,由“扶”到“放”,为作文潜力“点火”
作文与做人一样,无论经历成功与失败,都需要不停地反思。评讲,是教师与学生应有的一次反思;当我们投稿失败时,从中也能反思出自己的不足;文章若被发表,更可以和同时刊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反思;在空间里面展出文章,面对各路“客人”的留言评点,我们的反思会更全面、更趋于理性……反思、琢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进入了另一个境界。由“扶”到“放”,孩子们作文的兴趣彻底被点燃,部分孩子竟然达到了“痴迷”状态,每天要是不看看别人的优秀作文心里就会不踏实,要是一天不写点片段或句子就会感觉自己心里痒痒的,看到什么新鲜物、听到什么新鲜事就会习惯性的掏出笔纸,无论是优生或是学困生,都在尽力展示着自己的写作欲望,享受着进步过程中的快乐。
作者简介
冯启存,女,本科学历,工作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职称:小高;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电子信箱:970810418@qq.com,手机:13972044606;通讯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邮政编码:443007。
论文作者:冯启存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孩子们论文; 师生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文章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言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