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道德素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兼论社会变革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基本道德素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兼论社会变革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基本的品德素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兼论社会变革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青少年论文,品德论文,素质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我曾以《论传统美德与青少年道德教育》为题,撰写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出“传统 美 德教育在青少年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处于基础环节的地位”。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我认为 ,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不能抛弃,而且应当加强。

一、培养基本品德素质是塑造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基础

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青少年塑造一个健全的道德人格。这是一个很 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作从何入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关键何在,都 是一些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从我们国家这几十年的情况来看,我们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 也有败笔的地方。最大的败笔就是在道德建设上也追求高速度,企图走捷径,想一口吃成一 个大胖子。也就是说,在道德建设方面,我们有些人好大喜功,看不起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 培养,不重视道德的基础建设,一入手就把标准定得很高,企图一下子就能达到最高的道德 境界。结果是欲速不达,培养出一些眼高手低、言行脱节,甚至口是心非、两面三刀具有双 重人格的人。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造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人们对道德教育有认识上的错误也是一个重要根源。 所谓认识上的错误,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否认了道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塑造也应当是 一 个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先打基础再提高的过程。其二,否认了传统美德( 包括社会公德)是道德人格的基础,否认传统美德是构成道德人格的最基本的品德要素,割 断了现行美德与传统道德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一度对传统美德不加分析,把它统统当成了 封、资、修的东西,全盘抛弃了;现在又有一些人从另一个角度,把传统美德当成旧道德当 成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的东西,弃之不用。

这种错误的认识与另一个错误的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即认为道德品质、道德人格是一种 无特定的自身要素与结构的事物,好像道德与道德教育是一块可以任人揉搓的橡皮泥,想把 他捏成一个什么样子,它就是一个什么样子。事实表明,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道德人格、道德品质也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既是包括了众多要素,又是有自身特定的结 构的精神体系。每种要素有其特定的功能,各种要素之间有它们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联系 构成品德形成过程的一定的秩序。缺少某种要素(缺乏诚实的品质,比如说没有羞耻感),或 是联系的秩序被打乱(比如说诚实守信的品格还未形成就教其权变),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就会 发生很大的缺陷。尽管目前人们还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这一精神世界的结构及其形成的秩序 ,但是它有自身的基础是确定无疑的。

现在我们大家都认为道德是分层次的,道德只要是分层次,它必定就有自身的基础部分。 道 德人格自身的基础部分是什么?我认为,这个基础就是一些相互关联的品德要素。诸如做人 要诚实、守信,要知耻,要遵守公德,要讲良心、有正义感,要有责任感,要知恩图报,要 尊敬他人,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爱自己的国家,等等 。这些基本的品德要素,就是千百年来人类所形成的基本的美德。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 美德教育,就是要人类的子孙后代在其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先能掌握人类千百年来所形 成的道德精华。这些规范虽然是古老的,但是它们所解决的道德矛盾,是人类社会古往今来 无处不在的。这些道德矛盾既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特别是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后人 来说,仍然是一个新问题,他们要从头经历起。学习掌握这些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一种社 会遗传的过程。当一个人掌握了这些道德规范,即这些规范通过个人的体验,内化到了他们 的灵魂中,成为他们个人的内心信念的一部分之后,这个人的道德人格就基本上形成了,他 就具有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了。此后,他就能处理日常的道德矛盾,并且只有在 此基础上,才可能形成更高的道德境界。

何谓更高的道德境界?它与基本品德素质有何区别?我所说的基本品德素质,就是通常人们 所说的做人的规矩。这些规矩主要是为处理一般私人关系提出来的,只有极少数的要求涉及 个人与民族、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说是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就一直 存在的,有极大的普遍性与稳定性。而更高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那种与社会历史活动、与社 会政治理想、与某种伟大的事业相联系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所要处理的不是一般私人之间 的道德矛盾,而是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历史活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与社会政治理 想、个人与某一种事业之间的道德矛盾。这种道德境界是建立在两种精神基础之上的。一种 是基本的道德人格,一种是社会政治理想或者是别的事业理想。这种道德主要不是去实现 理想人格,而是把理想人格当作实现一种事业(包括社会政治理想)的道德基础。此时的道德 品质,可以说是附属于那个社会政治理想或某种事业理想的。这种道德境界是社会政治理想 或某种伟大的事业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的一种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实质上是要把一个普通 的人提高为甘心为某种崇高事业献身的人。在这种关系中,道德品质与事业之间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历史经验表明,不具有基本品德素质的人很少能达到更高一级的道德境界;而具有基本品 德素质,但不具有进步的社会政治理想或某种高尚事业理想的人,也不能达到更高的道德境 界。这就是说不进行基本品德要素的培养,直接就希望受教育者能达到的这种最高的道德境 界 ,只能是一种道德幻想。

二、社会变革中的道德状况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社会变革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变革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比如由 旧中国变为新中国。但有时社会制度没有变,可是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国家20 多年来发生的变化就属于这一种。也有一些是社会制度、经济模式都没有变化,但由于科学 技术、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引起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工作方式、生存状态发 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变化就属于这一种。有时又有社会制度、物质生活 都没有显著变化,可是思想道德、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文艺复兴 运动,中国上世纪20年代前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一类的变化。有的社会变革历时长久 、绵延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有的变革如闪电一般,一夜之间换了一个世界。不论 是哪种变革,总是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或快或慢、或迟或早辐射到道德生 活。这时,就有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新的道德规范出现,也有一些旧的道德观念与旧的道德 规范被淘汰。但不论是新道德的出现还是旧道德的被淘汰,都不像文字叙述这样平静而简单 。从道德方面讲,人们感觉到的首先是道德生活的混乱。

社会变革时期引起道德生活混乱的原因,不仅仅是新旧道德的代谢。变革时期社会生活固 有的特点,也是引起道德生活混乱的重要原因。变革时期社会生活固有的特点之一,是各种 社会控制变得相对松弛,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法纪也不例外。这两方面的松弛对道 德生活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道德观、价值观的多元存在由隐而显,各种道德观、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加剧。自从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就不再有统一的道德观与统一的价值观了。但在社会稳定时期,主 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非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无法堂而皇之地与主流意识 形态相抗衡,只是在暗中起作用,影响范围小而浅,占主流地位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权 威地位不会被动摇。在社会变动时期,主流意识形态控制作用相对松弛,原来暗中存在的非 主 流道德观与价值观以及支撑这些观念的哲学理论,都登堂入室、公开露面了,某一种道德观 、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了。

其二,道德的社会功能弱化,道德无用论、讲道德吃亏论盛行。在一定意义上讲,道德的 社会功能的发挥是以相应的法纪的社会功能的发挥为前提条件的。在社会变革时期,法纪也 变得相对松弛,违法乱纪的现象急剧增加,法纪的威信降低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把法纪放在 眼里。当法律的约束力弱化时,道德的约束力自然越来越小,道德的社会功能随之弱化。法 纪与道德功能的弱化,使社会上出现了“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种社会现象,脸皮厚 的人、不守规矩的人活得比讲道德的人还潇洒。久而久之,道德无用、讲道德吃亏的理论不 胫而走,信仰道德、讲道德的人越来越少。

社会变革时期道德生活领域中发生的变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颇为复杂。

青少年是时代天然的盟友,他们与时代总是能较好地保持步调的一致。社会变革引起的道 德方面的各种变化,总是首先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特别是新的道德观念,总是先被青少 年所接受和实行,甚至他们本身就是新事物的发明者。所以,在社会变革的年代,在对青少 年的道德教育中,似乎用不着着力强调什么是新道德。在什么是新道德的问题上,青少年的 长辈很可能还要躬身向晚辈去学习。

然而这并不是说在社会变革中青少年的道德是不要教育的,也不是说他们没有道德方面的 问题。如上所述,在社会的变革时期,道德领域呈现出一种很混乱的局面,这种乱哄哄的局 面对于道德基础很牢固的成年人来说,虽然也不习惯,但他们内心终究有一个基本的尺度, 不至于被弄得晕头转向;但是对于道德正在形成过程之中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复杂的道德环 境,实在是太为难他们了。若没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强有力的权威导向,很可能会使他们产生 一 种错觉:即觉得天下并没有什么一定的道德规范,人们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尤其是那些刚 刚来到人世不久的儿童少年,头脑中任何准则都不具备,也不具有其他道德能力,对于他们 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引导,那么引导他们的就只能是强烈的本能欲求。如果真是这 样,他们就只能在本能支配下行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类的事情就正在发生着。

儿童与少年的内心世界简单一些。他们虽然会做出许多荒唐的事情,但是他们内心的疑惑 还少一些。可是青年就不同了。青年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在他 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道德观念,他们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已经踏入社会或即将 踏入社会。因此,他们内心世界的问题比起少年儿童来要多得多。他们的生活经历告诉他们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不讲道德人将不成其为人;可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讲道德吃亏、讲道 德没有什么用的事例。他们有时觉得道德理想是存在的,应当追求理想人格;有人又会认为 天下没有什么理想人格,只有傻子才追求那个东西。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曾发表署名 潘晓的文章,提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这 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疑惑。1995年《中国青年》第5期发表一篇题为《困扰中国青年人的十 个伦理问题》的文章,问题表明一些青年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分不清楚,对于人是否应 当讲道德也不明了,对于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也很糊涂。这一类的具体问题还有很多,写成 文章发表出来的只是极少数。大量的表现于现实生活的冲突中,表现在文艺作品中,而隐藏 在青年内心中的疑惑就更多了。

如前所述,在儿童、少年的头脑中没有什么固定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在他们的内 心还不会有多大的道德冲突,他们很少会为道德问题伤脑筋。对于青年来说就不那么轻松了 ,道德困惑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痛苦,会产生焦虑、郁闷、烦躁,或是感到孤独、压抑、沮 丧,对社会、对生活、乃至对自己产生不满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内心的痛苦、郁闷、 忧虑这些不良心理情绪总是要求宣泄出来的。那些情绪低沉、心态苦涩、旋律缺乏圆润、和 谐、甜美之感的流行音乐和歌曲、打打闹闹表现人的本能欲望的影视作品,则大受欢迎。谁 能把观众内心的困惑、苦闷、无名的烦恼、百无聊赖、无所寄托的情绪宣泄出来,谁的水平 就算最高。还有一些青年通过各种怪异的打扮招摇过市,向社会证实自己的存在,表明他们 活得也不容易,希望社会能关注他们的生存,给他们以温暖。最糟糕的是由不讲道德、不知 廉耻而流向违法犯罪。

总之,社会变革时期的道德状况对青少年的影响比较复杂,简单地对待既不符合实际,也 不能解决问题。

三、社会变革给道德教育带来的难题

社会变革有时会给道德教育带来一些机遇,但有时也会给道德教育带来一些难题。目前我 们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两个:

第一,道德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使社会失去了权威的道德准则。如前所述,随着社会变革 的发展,不仅出现了新旧道德的代谢,而且出现了多种道德的混战局面,似乎世界上再没有 能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有权威的道德准则了。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师生之间。有位学者向众多 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学生进行德育方面调查,结果发现“超过70%的教师、用超过70%的语言 “来描述当今学生的缺点。他们大多数认为现在的学生和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相比,在思想道 德方面退步了。“能说出学生品德方面优点的老师很少,认为现在学生总体上比过去强的教 师更少。”[1](p16)一位老师形容现在一些学生是四不缺四缺:“不缺钱,缺志气;不缺物 ,缺精神;不缺愿望,缺实干;不缺享乐,缺创造。”[1](p19)教师把学生的缺点归纳为10 个方面。而学生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罗列了20多条,说得也头头是道。[1](p66-71)师生之 间道德观念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是很难进行的,不仅是师生之 间的道德观念不一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道德观念也不尽一致。现在的教师是老中青三代, 有五六十年代培养出的一代,有七八十年代培养出的一代,有90年代以来培养出的一代。这 三代人的道德观念差别甚大,他们都接触学生,都会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把自己的道德 观念传给学生。学生手里虽然有道德教科书,但教师传递给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教科书可能不 一致,教师给学生的实际影响也不一致。到底该听哪位老师的,学生弄不清楚。我把这种现 象称之为“权威道德准则缺失”。权威道德准则的缺失,对道德教育极为不利。

第二,道德功能的弱化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动摇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做人必须讲道德的古 训,人要不要讲道德在一些青少年的头脑中成了一个疑问。从我们的主流宣传来看,做人要 讲道德是毫无疑问的,以德治国命题的提出更加确认了这一点。但是,现实生活对青少年的 影响远远大于宣传与课堂教学对青少年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失范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 ,强烈地刺激着道德人格正在形成之中的人群,我的一位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十分认真地向我 提出一个问题:“不讲道德的人会不会比讲道德的人活得还潇洒?”我回答他说:“有这样 的 现象。”这位学生又问:“既然不讲道德的人比讲道德的人活得还潇洒,那你们为什么还要 我们讲道德呢?”这样尖锐的问题看样子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大概他在头脑中已想过很久了 。类似的问题在那篇以《困扰中国青年人的十个伦理问题》为题的文章中也有。文章转述了 一个青年人的话。这个青年说:“是君子,还是小人,并不重要。做小人是技巧,是生存手 段……你现在最需要的是户口、工作、房子和职称什么的,还在乎送点礼、说几句瞎话、肉 麻地奉承领导吗?”还有人说:“当善良不能引出好的结果时,为什么不作恶?作恶也许会带 来善。”如果人们都信奉这种“理论”,我们的道德教育还会收到成效吗?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讲道德的人会吃亏的现象,在青年人中引起做 人是否一定要讲道德的疑问,这就给道德教育造了一个极大的障碍。

四、三方通力合作,对青少年加强传统美德的培养

企图通过某一种办法解决上述两个难题,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多想一些办法来实践 。根据我的理解,加强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有助于解决这两个难题。

关于基本品德素质,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有所论述,现在再作一点说明。我所说的基本品 德素质,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实际上就是那些人类公认的基本品德素质 ,那些做人的最基本的规范。这些做人的基本规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被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民族的人所认可,因而具有一种公认的权威感。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谈到美德教育 问题时说:“关于美德的学说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德那里……目前,在有些人那里,这种机制(即从小就跟着大人学习美德与实践美德的机制 ——笔者注)往往失灵,原因部分地在于他们没有自然而然地接受美德,部分在于他们公开 嘲笑美德,或者把美德贬低为毫无价值的东西。然而,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行为传统得以 重 新发扬光大的最佳土壤,便是在初中身体力行的,通过榜样展示出来的美德。”[2]1993年 ,美国著名教育家、里根时期的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出版了他编著的《美德书》。他在《 美德书》序言中说:“本书并没有讨论……当代热门话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循序渐进 。在年轻时先种下关于美德、关于善的种子。道德生活正如日常生活一样,需要一步一步往 前走。任何事物都有其复杂性和悬而未决的方面,道德伦理也是如此。任何事物也都有基本 方面,价值观也是如此。”[3]我以为施密特与威廉·贝内特先生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 的世界近几十年都在变革中,甚至可以说自近代以来,各种变革从来就没停止过,但人们 对传统美德的看法变化不大,传统美德自身的变化也不大。在纷繁复杂的变革中,如果没有 一 个相对稳定的道德准则,整个世界的交往、整个社会的交往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有的人听 到“传统”二字,心里就不舒服,认为那必定是过了时的东西,应属淘汰之列,这种态度是 不可取的。传统美德不论人们是否喜欢它,它都是存在的,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积淀, 它 承载着人类以往社会道德发展的成就,体现着历史的延续性,它们是社会史的“脐带”。否 定了这个“脐带”,就否定了社会遗传,就把人类文化看成是没有历史的东西了。

对于青少年来说,传统美德的教育是永远都不能缺少的,社会稳定发展时期是如此,社会 变革时期更应当如此。因为它相对稳定,不会在短时期内变成过时的东西,人们对它的价值 争议较小,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具有最大的权威性。这些特点在多种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的历 史时期,显得尤其珍贵。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就只有一条,即做人要讲道德,做人要讲人 格。但是,这个真理通过灌输,通过死记硬背也无法真正掌握。要真正掌握它,必须通过长 期实践,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的长期培养,不厌其烦地在这些基本 品德素质上下功夫,做人要讲道德,做人要讲人格的信念,自然就会在青少年的心里形成 ,而且会十分牢固。如果我们从一个孩子刚懂事时就开始培养他的品德素质,那么到了十多 岁时,就完全会成为一个有牢固道德信念的青年了,这时道德无用论与讲道德吃亏论对他来 说 ,就不会再起什么作用了。

如果以上关于基本品德素质、关于传统美德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持之 以恒地进行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对于解决上述两个难题将能起到一定作用,坚持传统美德的 教育是社会变革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较好措施之一。不过就其教育过程而言,必须 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通力合作,必须是持之以恒;必须是反复地训练、纠正,直至形成 习惯,而不是当作知识传授与占有。在这三方之中,要以学校为基地、为核心。因为这三者 之中,学校是最可靠的,国家可以通过教学大纲这样具有一定的法定性质的文件,使这些做 人的基本要求成为法定的教育内容。而家庭、社会的可控性,要差得多,我们现在还无法保 证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都能合乎这些基本品德素质。

标签:;  ;  ;  ;  ;  ;  ;  ;  ;  

基本道德素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兼论社会变革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