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研究与加强企业管理--访著名经济学家吴家俊教授_企业管理论文

管理学研究与加强企业管理--访著名经济学家吴家俊教授_企业管理论文

研究管理科学加强企业管理——访著名经济学家吴家骏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科学论文,吴家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教授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指出,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企业改革,“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搞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江泽民同志在这里把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作为深化企业改革的一个关键。对此,您怎么理解?

吴家骏教授(以下简称“吴”):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改革的成果要靠管理来加以规范和巩固,而坚实的管理基础又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不坚持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得不到转换,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就难以发挥,不但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可能得到提高,企业的生产也不可能很好地发展。因此,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搞好国有企业,出路在于改革。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忽视管理的倾向是比较突出的,有些企业“以包代管”,不去认真研究和改进企业管理工作,使企业管理水平明显下降,这对搞好国有企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现在强调加强企业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记者:加强管理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科学是人类先进文明的杰出成果。您能给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吗?

吴:关于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国内外学术界是有不同认识的。有人认为是从泰罗开始的;也有人认为早于泰罗,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我赞成后一种说法。

管理科学理论形成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早期管理理论。它产生于18世纪,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的主要成就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但他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可以说这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第二个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泰罗,在企业管理史上,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制最基本的特征是通过作业研究,把科学的操作方法纳入规程,把它制度化。

第三个阶段:现代管理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其本质特征是把行为学原理应用于管理。

第四个阶段:最新管理理论。它是在本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把系统学原理应用于管理。

记者:我们到一些企业去,发现有的同志把采用计算机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的标志。有的企业,在管理中使用了计算机,就以为是实现了现代管理;而有的企业,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时还不能采用计算机管理,就认为无法实行现代管理。对这个问题,您是怎样看的?我们应当怎样来认识现代管理的特点和标志呢?

吴:你说的这种认识,不仅在企业界有,而且在其他一些同志的思想中也存在。这就使我深感全面理解现代管理的特点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各国的成功的管理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管理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把技术组织学原理同行为学原理结合起来应用,注意吸收这两大流派的优点;

二是重视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从中挖掘有效的管理办法;

三是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包括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数学方法的运用。

全面认识上述三方面的特点,对我们强化企业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是十分重要的。

记者:是的。过去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观点,把现代管理的特点仅仅归结到技术手段上。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管理技术手段当然要搞,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并非现代管理的全部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于您说的前两方面的特点,往往不够重视,希望您就这两个问题谈些看法。

吴:我们先来看看现代管理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即关于技术组织学原理和行为学原理的结合问题。

在泰罗以后这近百年中,管理理论飞跃发展,出现了许多学派,西方一些管理学家用“热带丛林”来形容管理学派之多。实际上有很多学派是大同小异的,我认为对我们的实际工作者来说,没有必要从细微的差异上逐个学派地进行研究。从应用和便于借鉴的要求出发,可以把所有这些学派按其最本质的特征分成两个大的流派来理解,一个是“技术组织学派”,另一个是“行为学派”。这两大流派具有两个根本不同的思路。技术组织学派强调管的作用,强调在技术上、组织上、制度上下功夫,强调用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行为学派则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来研究管理,强调发挥和调动人的内在的动力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这里可以看出,组织学派和行为学派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就是对人的作用有不同的估价,行为学派比较重视人们的能动作用,组织学派在这方面就忽视一些。特别是泰罗主张把工人个别化,泰罗建立的制度规定,除非经特别许可,不让四个以上的工人在一起干活,他看不到工人在一起有互相鼓舞的作用,只看到工人在一起会分散精力,不利于操作规程的贯彻,甚至会议论领导、闹事,硬把活人当成死机器来管理。行为学派则主张研究人群关系,认为大家在一起工作,有互相鼓舞、竞赛的作用,可以促进提高劳动效率。

现代管理注意吸收了组织学派和行为学派的优点。它既强调科学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又强调调动人的内在动力。我觉得这是现代管理的最突出的特点。正确地认识现代管理的这一特点,把上述两个根本不同的思路结合起来并联系我国的实际融汇贯通加以运用,对于我国实现管理现代化,具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过去我们常常不从组织学派和行为学派的结合上去考察现代管理,而是仅仅从复杂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上去考察现代管理,所以往往觉得现代管理无法做到。其实事情并非如此。像日本的企业管理,是公认比较好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单纯靠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而是既强调组织制度,又非常下功夫研究人的问题,作思想控制工作。

记者:日本的企业管理是搞的比较好的。这一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您1990年—1991年在亚洲经济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期间,曾对日本企业的管理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您认为日本企业管理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吴:这正是我要说的现代管理的第二个突出的特点,也就是民族传统、民族习惯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巧妙地运用的问题。任何国家,如果想照搬别国的管理经验来实现本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都是必定要失败的。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应用和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因此,现代的、有效的管理又都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前面我已经说了,日本企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在于集中了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的长处,与此同时,他们还把它同日本的“家族主义”的民族传统和习惯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管理现代工业企业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有效方法。这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民族的东西、传统的东西是各国都有的。搞现代管理把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结合起来,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现代化的日本,民族的东西保留得很多。日本民族传统习惯中的很多东西,有些本来并不是管理上的,但把它用到管理上去,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好处。在日本广为流行的“忘年会”就是一例。所谓“忘年会”意思就是把过去一年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都忘掉。忘掉不愉快的事情并不是一个号召、开一个会,就能做到的。这里有长期的民族习惯背景,就像我们春节拜年似的,这是一个习惯。他们觉得在管理上有用,就加以引导在管理上普遍使用。日本的管理,家长式的统治很厉害,上下等级森严。但是,到年底搞一个忘年会,在这个忘年会上的气氛,和你平常看到的气氛完全不一样。像一个科室、一个班组这样的单位都要开一个忘年会。实际上就是搞会餐,大家喝得醉熏熏的,无话不说,弄得很融洽。不需要具体地讲,今年我哪件事对不起你,开了这么个会,大家心照不宣,一风吹了。这个东西不是规定出来的,而是一种习惯,把它用到管理上,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谅解,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益的。比如说,平常有些事情是很细微的、发现不了的。你平常说话不小心,一下子伤了张三,张三气得鼓鼓的,你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事常有,弄不好就会结很多疙瘩,很细小的问题,但常常会影响团结。在日本通过忘年会这样的活动就一风吹了。这是民间的习惯,用到管理上搞得很有效。另外还有一例,就是习惯用“小红包”发奖,这也是利用民族习惯的一种巧妙的办法。在日本的企业里有一个共识,就是决不能调动了一个人的积极性而伤害了一片人的积极性,因此没有群众评奖这一说。不评奖怎么体现好坏差别呢?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小红包”。到年终,一级管一级,上级对他的部下,一个一个地谈话。怎么谈?就是“灌米汤”,完全是表扬,没有批评。历数了每个人的成绩、贡献,当然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讲了一大堆好话,最后给一个小红包,里面无论是什么,在心里都觉得我是一等奖。实际上给每个人的小红包里边装的东西差别很大,有的可能是一部高级小轿车的提货单;有的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奖金,但在心理上却使每个人都觉得是一等奖。他们仔细地研究了人们的心理,利用了民间的习惯。日本人有个习惯,就是对别人的收入情况不能打听,认为打听收入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样,企业经营者就可以钻空子,他知道职工在下边不通气,就利用分别发奖的办法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很明显,这是利用民族传统和习惯进行管理的很突出的典型事例。这种办法既省事,又可以避免矛盾,达到用最少的钱,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积极性的目的。

我们有些企业,听说日本企业用小红包的办法很有效,也图省事,模仿去做。找工人谈话时,鼓励一番,工人听了很高兴,拿到小红包也以为自己是一等奖,但第二天互相见了面一通气就露了底,张三多了,李四少了,结果适得其反,人为地制造了矛盾,很多人骂厂长两面派,说得好听,发给自己的奖比别人少。这正是只学皮毛不分析本质造成的不良后果。简单地照搬别人的做法,没有不失败的。日本企业用这种办法有效,同他们的传统习惯有关,是利用了传统习惯。我们没有这个习惯,硬要照搬当然不会成功。还有的企业,为了搬用这套办法,人为地规定保密制度,每人包里装多少奖金不许告诉别人,这样一来反而使人互相猜疑,本来他得的最多,但总猜想别人得到的比自己还多,结果谁也不满意。日本企业用小红包的办法使人人都有头等奖的感觉,我们有些企业人为地保密,使人人都有末等奖的感觉。这样一比,效果就差多了。因此,决不能简单照抄别人的做法。要看到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民族传统和习惯,这是现代管理的特点。我们要下功夫研究我们自己的情况,从本国国情出发,巧妙地运用民族的传统和习惯,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有效的管理。

记者: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应当说是企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吴: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我不准备一一去谈,这里只想就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是正确认识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是相辅相成的。这在前边已经讲了。在这个问题上特别需要注意防止片面性,不要一讲改革就伸手向上要优惠政策而不在内部管理上用真功夫,不在转换经营机制上用真功夫;相反,也不要一强调管理,就对改革中碰到的难题想办法绕开走,而不在解决改革难点上用真功夫。所有这些片面的认识,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

二是全面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前边已经说了,现代管理有三个基本特点,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要有全面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有效的管理办法。过去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是只强调管理技术手段而忽视建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忽视发挥我们自己传统的优势,这种倾向是非常不好的。因此,当前在强化企业管理中,需要特别强调每个企业都不要等待自上而下布置的、一刀切的办法,而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大胆放手地创造植根于自己土壤的有效的管理方法。

三是努力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提高企业整体对外竞争力。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竞争的主体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并非在静止和稳定状态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每个企业都必须努力适应市场这种环境的变化,正确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决策,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所以当前特别需要强调企业必须把面向市场作为加强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在旧体制下企业按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不存在制定和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决策的问题,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整个运行机制都将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在新体制下加强企业管理首先必须从这里突破,面向市场,努力研究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站住脚根。在此前提之下,通过加强各项具体的管理工作,确保以优质、廉价的畅销产品去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根本和前提,如果不首先解决面向市场的问题,企业内部其他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加强,也就无从谈起。

记者:您的谈话使我们深受启发,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新视野》杂志的热情扶植。

吴家骏,1932年5月生于北京。1951年至1956年在轻工业部制盐工业局做计划工作。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并留校任教。1962年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80年至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至1993年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一届执委、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理事长。1985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1990年至1991年赴日本任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2年起被评为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4年至1995年赴日本任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日本的股份公司与中国的企业改革》、《漫谈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漫谈》、《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研究》(主编)、《工业企业亏损调查研究》(主编)、《现代中日经济事典》(副主编)。

标签:;  ;  ;  ;  

管理学研究与加强企业管理--访著名经济学家吴家俊教授_企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