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经济增长:2004年消费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贡献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受“Sars”疫情影响和冲击,2003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V型波动。2004年,受我国宏观经济大势的推波助澜,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有望较快增加、消费政策不断完善和消费体制不断改进等有利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延续2003年后期的扩张趋势。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中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据估计,2004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将达到10%以上,比2003年至少提高1到1.5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我国农村消费启动、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增长将是我国消费增长的新特点。但是,2004年消费率偏低、多种因素制约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仍是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需求受消费者信心增强的影响而呈现上扬趋势
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增强了消费者信心。经国家统计局2004年初的初步核算和评估,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受2003年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增长的惯性驱动,各种促进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将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上扬,近年来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背离的状况将有所好转。一是宏观消费环境将在2004年得以进一步改善。前不久,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规定了今后五年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的目标,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秩序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从而有助于2004年的政府市场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将初步建立,市场秩序总体上讲势必有所转变。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为标志的中产阶层正在我国形成,2004年将进一步扩大,由其主导的住房、汽车、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将带动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并成为我国内需稳定增长的最大内生动力。三是2003年受“Sars”疫情影响,餐饮、娱乐、旅游、居民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受挫,2004年如果没有“Sars”大的疫情,餐饮、娱乐、旅游、居民服务等服务性消费无疑会出现补偿性的高增长。四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酝酿多时,如果在2004年出台这一政策,必将有利于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工薪阶层提高实际收入水平,扩大消费。五是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2004年继续加快,会使相当一部分城郊农村居民加入到货币化市场消费的领域,从而使消费需求增加。
消费需求增长快慢,一方面受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与消费者信心强弱直接相关。从经济运行的轨迹透析,我国2004年的宏观经济向好,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从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程度看,目前处于较好阶段,从而有助于重塑消费者信心。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Sars”期间和防治禽流感期间各级政府高效、务实的全局调控能力使国人对政府信赖明显增强;二是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把握全局力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思路明确,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政府十分关心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十分关心农村贫困人口和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十分关心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消费等一系列举措,树立了“亲民和爱民政府”的新形象。
二、农民的增收使农村消费有望实现突破性增长
首先,2004年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归位将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从2003年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品价格的走势来看,我国粮食、水产、禽肉等农副产品的价格经过连续几年的显著下降,2003年下半年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态势。从目前农副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态势解析,粮食、水产、禽肉等农副产品价格的上升是过去连续六年价格下跌后的恢复性或回归性上升,总的说来属于比较合理和适度的上升。尤其值得充分肯定的是,粮食、水产、禽肉等农副产品价格的适度上涨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化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扩大农民的消费、减轻通货紧缩的压力、支持价格总水平的适度和有序回升都是有利的。特别是,我国农副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归将直接引导2004年农民扩大生产,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使农村消费有望实现突破性增长。
其次,2004年国家将出台一系列的农业支持政策,从而有助于农民减轻负担、扩大消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2004年国家将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财政支农力度前所未有。降低农业税收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将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传递出国家鼓励农民种粮食的重要信号,在统一城乡税制的政策目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再如,突出重点,抓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多年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占全国的70%左右,抓住了主产区,就稳住了全局。今后,中央将启动规模宏大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推广良种给予补贴,对主产区农民购置大中型农业机具给予补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这份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来农民收入最难提高的部分。这无疑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从而将极大地激发农民的消费及其水平的提升。
最后,逐步建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完善征地制度和保障失地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最新制度安排,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举措等。将有力地稳定和扩张农村消费的平台。同时,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额不断完善,将有助于农村消费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据有关方面的资料介绍,2004年成都市将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土地被征占农民全部纳入社保,让他们享受城市社保标准;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等。这些举措,都将有助于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据笔者的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农村和城镇消费增长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三、收入政策和消费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消费持续增长
2004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明显淡出,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势必有所减弱;同时,2004年的外贸进出口与2003年相比,我国外贸顺差的增幅将有所降低,从而外贸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会有所减弱。但是,200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再高位上运行,预计GDP会保持在8.5%的水平上。这样,我国的收入政策和消费政策就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以体现出更加积极的取向,从而使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
首先,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酝酿多时,迟迟没有出台具体方案。但是,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已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改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方式,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因而2004年有可能出台全国性的个人所得税调整政策。
其次,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取消征收利息税、尽快落实工薪阶层加薪计划的建议,并要求加强对低收入者、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的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以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进一步扩大消费,这些政策建议将会在2004年逐步变现并得以实施,从而将有效地扩大城镇居民的消费。
四、住房和汽车等消费热点的扩散将提升整体消费水平
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和住房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房地产市场近几年保持供销两旺的增长态势。但从房地产的增长结构看,也存在结构性增长不平衡和区域性投资扩张过热的矛盾。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总的表现是:经济适用房等中低档住宅投资增长供给不足,而高档商品住宅供给出现了过剩苗头,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有所失衡,结构性过剩矛盾逐渐突出;另外,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而市场需求未能有效放大,导致投资出现局部过热,部分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超过销售增长速度20个百分点以上,导致闲置商品房面积不断增加。因此,结构性调整是房地产市场运作和发展的主要矛盾。2004年的房地产市场会在校正市场出现的结构性过剩和局部性投资过热上有所作为,以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调整中继续保持可持续性的稳定增长势头,从而使我国整体的消费水平得以上升。
近期,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汽车产业消费政策》已经上报国务院,年内有望出台。这将对规范汽车市场秩序、改善汽车消费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我国的分车型供给来看,2004年我国的汽车工业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轿车生产增长一支独秀,成为汽车行业保持增长高速的主要支撑力量。我国轿车市场需求的快速放大,引发了汽车行业投资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民间资本对汽车产业的进入更是使得汽车产业投资规模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扩张。生产规模的扩大引发了汽车产业较为激烈的竞争,产量增长速度快于销量增长,竞争格局在各种车型中全线展开,汽车市场平均价格总体出现下降,库存开始不断增加。预计,2004年全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4%左右,其中轿车的增长水平上升至45%左右的水平。住房体制的改革和汽车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促动了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提供了直接的基础。这种结构调整及升级作为长期性因素对行业增长的影响具有持续的特征,而不是短期性的波动。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口加入到消费结构升级的行列,2004年汽车及商品房消费热潮将在更多的城市逐波掀起,形成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镇的波浪式消费。笔者认为,消费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将至少持续10年以上,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将因此而大幅度的提高。
五、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
首先,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更新,人们更注重享受。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家政服务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各种围绕家庭成员的学习、生活、理财、保健的社会化服务应运而生。目前,各种物业管理的个性服务在住宅区得到住户的青睐,家庭保姆在劳务市场上走俏。过去逢年过节习惯于在家中聚餐的大家庭开始着眼于花更多的时间休闲聊天,把做团圆饭的光荣任务让渡给了饭店和餐馆。“Sars”之后,人们又回到了饭店和餐馆。节假日的饭店和餐馆全部爆满。2003年下半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迅速回升,再创新高。根据这一轨迹的演绎,我们完全可以断言,2004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仍将呈现较快增长,可能会达到18%左右,成为餐饮业发展中的新纪录,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会提升1至1.5个百分点,制造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则相对有所下降。
其次,在国家政策倾斜支持和居民对精神文化和旅游健身需求增大等因素的促进下,我国的旅游业软硬件服务设施不断改善。目前,不少地区适时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把旅游业作为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时,大力整治旅游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些地区的旅游项目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与都市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失地再就业和农民增收举措结合起来,服务完善,价廉物美,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都市人周末休闲度假的上好去处。农村消费市场因其巨大的潜在能量而成为启动内需的重点,也因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低迷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以提供休闲服务消费的“农家乐经济”的应运而生,不仅为都市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假日休闲方式,而且促进了城郊农民的增收。“农家乐经济”对城乡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直接收入上,还表现在相关性上。具有关专家估算,“农家乐经济”每获得一元的收入,大约可以给其他相关部门带来57元的收入。因此,“农家乐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间接收益增加。例如,成都市农科村的“农家乐经济”形成规模以来,在该乡的三元市场形成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带动了全乡乃至邻近的温江县几个村镇的花木种植业、家畜家禽及水产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副食品加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等行业的新发展。可以说,2004年我国旅游也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旅游业相关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将有所提升,旅游板块也将在股市上有不俗表现。
六、消费品价格的适度回升将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活跃
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物价运行的轨迹来解析,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将明显高于受“Sars”影响的2003年。尤其是2004年人们基于轿车进入千家万户、换代型住宅所带来的装修与家电消费的递增以及旅游休闲活动的快速增长,将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度增加,其增长幅度将有可能保持在10%左右的区间,从而至少高于2003年增长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明显增长表明了市场有效需求的放大,这将有利于直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的上升。
另外,2003年粮食、肉禽制品等已经开始了价格的回归性上涨,促使目前物价上涨的动因在2004年将持续存在,农产品平稳涨价的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消除。既然是价格的回归性上涨,那么2004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一般不再会出现明显的长期回落,人们对这类商品涨价的预期比2003年显著增高。消费品价格的适度回升,使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得到改善。同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有可能出台电力和其他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因而2004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水平将继续小幅上涨。消费品价格的适度回升有助于通过涨价预期来刺激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可以说,适度的物价上涨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也将对消费品市场的活跃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七、日趋壮大的中产阶层将是消费增长的核心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下,非公有制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社会阶层的个人财产拥有量,明显高于社会其他成员拥有的个人财产的一般水平,成为我国的中产阶层。这批中产阶层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实力,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核心动力。
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少劳动群众已经有了数量不等的资本。如一部分农民和职工通过自己的合法经营拥有了数量不等的个人财产,并且其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了资本;有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通过提供自己的智力或用科研成果参股取得数量可观的收益或资本。可以断言,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不断增加。随着我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逐渐增加,我国社会收入结构将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从而使我国的市场消费力不断增强,进而使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出现由量到质的飞跃。预计到2010年,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上升至60%以上,到2020年将达到70%以上。
八、东部消费增长仍将快于中西部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不同地区由于发展史、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的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必然有快有慢。因此,区域经济差距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地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使然,是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相关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客观存在着。我国东西部差距也并非改革开放以后才发生的,而是历史的产物。例如,旧中国70%以上的工业偏集于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沿海工业绝大部分又集中在上海、天津和辽宁中南部、江苏南部少数几个城市;1949年工业产值最高的上海地区与最低的宁夏地区相差292倍;据有关资料表明,1978年。人均GDP排在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辽宁和黑龙江,全部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排在末五位的是贵州、安徽、河南、四川、云南,全部在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已有的东、中西部差距格局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地区差距首先是历史长期积累和惯性发展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必然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今天差距的拉大,是同原有差距的存在有紧密的联系的。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消费水平必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价值量大的高档商品和发展性、享受性的消费方面,城乡居民在这些层面的消费伸缩性或弹性较强,从而导致地区的消费差异比较大。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均收入水平高、消费环境好、消费政策积极,因而汽车、住房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迅速,东部地区各省、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但是,随着西部人才开发步伐的加快,“五个统筹”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断言,东、中西部地区消费层面上的差异将会逐步缩小。
九、教育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将抑制低收入阶层消费增长
教育招生收费制度改革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岗分流的改革又使一部分城镇职工的收入大大减少;特别是广大农村,政府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没有跟上。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预期出现萎缩,现实的消费基于节欲动机而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抑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速度的加快,体制改革中的摩擦在所难免。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东西部的差距、城乡差距等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出现了拉大的趋势。
据有关方面的测算,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5,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达0.35,均高于0.3左右的世界平均基尼系数标准。其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明显脱离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畸高。因此,我们要根据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舆论等各种调节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鼓励合理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实现差异中的协调,进而逐步逼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十、消费率偏低的问题短期内仍难以解决
2004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大。根据2003年的数据基础和2004年消费运行演绎的绩效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的GDP增长有望达到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可能达到10%以上。据此粗略计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45%左右,比2003年将有明显的提高,消费拉动当年GDP增长3.8个百分点左右。
虽然200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大,但投资需求仍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消费率低的问题仍将在我国继续存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投资率高、消费率低”一度是由我国经济特定发展阶段和特殊“消费国情”所决定的。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首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一般具有投资率高和消费率低的特性;第二,我国特殊的东方文化背景,储蓄倾销明显的“消费国情”导致消费率低;第三,提高我国的消费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
标签: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增长贡献率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