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252-0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可挖掘的、用于规范公民行为、提升公民修养的优秀思想,这些重要的文化营养,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组织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中国诗词大会、“德孝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迫切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和重大实践课题,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美育资源。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叶小刚曾说: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由此看,中华传统文化和美育的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作为基础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小学阶段,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现阶段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写,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学校美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多渠道开辟美育教育视角,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美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美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阵地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尽力创造让师生愉悦的“育人环境”,使师生徜徉其中、涵养性情、自由生长,实现不同形式的审美愉悦。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文化长廊、宣传橱窗、板报栏、楼道墙壁、教室园地等处,更新宣传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系列化地通过这些文化窗口呈现出来,形成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让学生身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认识、感知传统文化的美。同时,在校园内投放流动图书,让阅读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无论是旭日东升时,还是灯火阑珊处,都可以在校园的林荫下、走廊里、草坪中、操场上……看到捧书而读的学子身影,听到朗朗上口的读书声。
二、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开发美育校本教材。
以美育类校本教材的开发为抓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校本教材的文化内涵,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编写进美育类校本课程,把现有教材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中古诗文赏析、经典诵读、彩虹花晨读;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二十四孝故事、家风、家训等美德部分;美术教材中经典名作、名家介绍、中国画技法介绍等等;书法教材中的文字起源、书法史、作品赏析、名人故事等;音乐教材中的古典音乐赏析、传唱、弹奏等等,让丰富的文化元素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使他们受到感染和熏陶,以此达到浸润学生心灵,潜移默化中升华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用活地方统编教材,为传统文化育人助力。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计划,我县教育局组织编辑出版了地方教材——《校园悦读》、《德孝伴我行》。此套教材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的《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中华传统美德》、《二十四节气》、《中庸》、《大学》、《论语》等篇目,同时还有搜集、整理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金塔诗文》等内容,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我校已经将这套教材安排进课程表,学校加强指导,活学活用此教材,丰富授课内容和形式,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活动参与,使地方课程更好地凸现育人功能。在实验班级开设了“日有所诵”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古诗词30多篇。每天诵读15—20分钟,意在日日诵,成习惯,成自然,提升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
四、合理整合美育资源,丰富艺术类课程。
依据小学美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学校美育师资状况,我校对现有小学美术和音乐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专长,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凸显了民族美术和民族音乐的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田。
以中国画教学为例,我校在重新整合学科资源后,将美育内容跟学科特点有机整合,使优秀传统文化打破学科界限,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求知课堂,陶冶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比如,我们将传统中国画教学中的梅兰竹菊画法,同传统育人理念紧密结合,让优秀的诗词歌赋,人文素材进入整合后的艺术课堂,使学生明白了“四君子”是读书人酷爱的绘画题材,读书人追求做“人中君子”的精神,使他们的作品更具灵气。再如,书法课上,我们尝试以对联或成语为依托,引进古代文字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学习“厚德载物”,先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成语,意义怎么解,然后讲勤字是怎么来的,古代汉字的造字本义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笔划特点上,详解字的解体结构、笔法要领、章法构成等知识,让学生从书法的源头上对中国文字有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对学好书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五、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是育人的最佳平台,通过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一是要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如,在说文解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微课视频、PPT等,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知识储备,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宝库的好奇心,引领他们通过自学获取更多知识;二是要长效开展传统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当地知名人士,文化名师来校开课,以专家观点详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教育人的目的;三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美育教育结合起来,丰富美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寓教于“乐”,要优先选择具有普遍适用性、成效显著、大家喜闻乐见普遍接受的美育方式进行教育,比如吟诵、吟唱、戏剧、动漫等。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手段与传播渠道,让可观可听可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美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学校美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登记号:2017B-157)
论文作者:刘世裕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美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论文; 优秀论文; 文化论文; 教材论文; 学生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