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集团化可行性的理论分析_职教论文

职业教育集团化可行性的理论分析_职教论文

职教集团化的可行性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可行性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7)10-0019-04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集团化以公办高校1992年以来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和1999年由“东方大学城”开启的大学城之路等举措为特征。民办教育领域以教育的多阶段一体化现象为特点,知名的如广东信孚教育集团、深圳私立华联学院、浙江宁波的万里教育集团、宁波大红鹰集团、慈溪的慈吉教育集团、台州的书生教育集团、黑龙江东亚学团等。基础教育领域以名校集团化现象为特色,如始于1993年的上海建平教育集团和2004年9月杭州正式全面推广的“名校集团化战略”。职业教育领域以区域化、行业化、校企合作模式为主要特征,如河南2004~2005年,共组建了农业、公路交通、信息技术、财经、卫生、建筑、旅游、机电、工艺美术等9个省级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289家,其中职校166个,行业协会7个,企业108个,科研机构8个;江苏于2002~2007年间,在商贸、建筑、纺织、服装、化工、机电、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领域共组建了11个职教集团,融合了300余所职业院校与400多家企业;陕西高职高专发展战略规划中亦拟有重点在西安发展高新技术、国防科技、旅游管理类的职教集团,在杨陵发展农林类职教集团,在咸阳发展生物医药类职教集团;① 其他如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都已先后开展了职教集团化的初步战略规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效应。

与方兴未艾的教育集团化的实践探索相比,我国当前的教育集团理论探讨则滞后于实践需要。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功能、现状、模式等虽已获得了国内教育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但职教集团化的理论基础的探讨还相对薄弱,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结合组织学、经济学、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和理论分析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理论依据,探讨其在职教改革中的可行性。

一、组织学视角:职教集团化符合组织结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冠以“教育集团”之名的组织其实质和内涵并不一致,本文在此暂且从组织学视角,根据国内职教集团的大致发展历程和特征,将职教集团的内涵界定为:以资产联结或契约、合同为纽带,以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学校为核心,基于行业(专业)、地域或原有的建制基础,联合学校、企业、政府或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法人联合组织。

社会化大生产体现了高度专业化分工与更加密切的社会化协作的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集团的出现,也是职业教育组织自觉遵循这一规律的必然结果。

单一的职业学校组织大多数属于典型的“unitary structure”(一元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强化学校高层领导对本组织的控制,有利于在本组织范围内统一调配资源,但不利于发挥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以及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交流和交换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体制本身难以克服的弊端,泛化到整个职教领域容易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专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行政不力、教育效益低下等问题,特别是在学校扩大规模或经营多元化的情况下,成为现代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生存抉择。

而集团化的职业教育组织结构大多借鉴现代公司制管理模式,母子公司制(holding company)和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的组织结构类型的引进可以实现集团的职业教育管理重心下移,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网络化和开放型,更突出了教育组织的“有机—适应性”②。如职教集团通常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经常性的组织活动。董事会成员一般由“热衷职教的政府领导、各成员单位的利益代表、企事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社会团体负责人、实业家、知名人士等”组成,还可“加入咨询服务机构,如研究所、行业协会、人才交流中心等”③。这种人力资源构成模式,体现了有机—适应型组织“解决工作问题要依靠由各方面专业人员组织的群体”的主要特征,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分工和社会化合作效益。而且职教集团中有很多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如各成员学校的校长是董事会的当然人选,作为“工作群体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人员”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工作,而不再仅仅是单个学校行政体制中的固定职务者。职教集团中的各个组织成员是本着资源共享,功能整合的宗旨合作的,保持着各自的教学、培训或科研特色,每个组织在群体中的角色都是可以有机调整的,谁能解决问题谁就可能发挥领导作用。从目前国内各职教集团的内部管理人员素质来看,职业型校长和企业家精神将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

不过,组织结构模式并没有固定的优劣之分,针对不同环境和规模下的学校,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各自组织的既有资源与发展目标,探索最为适宜的组织形式。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组织结构改革中,“集团化”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更不是唯一的选择,但职教集团化的出现是符合现代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的,也为当前探讨如何优化职业教育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经济学理论和假说对职教集团化的启示

(一)市场竞争理论——进入障碍假说和市场势力假说

市场竞争理论认为,组织集团化主要是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其中蕴涵着两个假说:一是进入障碍假说,即组织通过集团化可以有效化解进入新行业或市场的障碍。美国经济学家贝恩(J.Bain)认为,进入障碍对新进入企业的影响可以从原有企业的三个方面的优势来解释:即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产品差别优势。二是市场势力假说,即如果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除增加自身经济实力之外,还可以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借集团化活动达到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增强长期获利的机会。

组建职教集团也是消减进入障碍(如在招生环节),获得职业教育市场势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它可以在扩大组织规模的同时扩充和巩固其市场地位,在较短时期内赢得范围经济,加强职业教育组织的市场竞争实力。“集团内所属企业以集团商标进入新产业与完全不知名的企业进入相比,是相当有利的。”④ 这种功效在名牌复制型的职教集团组建方式中尤其显得突出,它可以延伸名牌(核心)学校原有的各种优势,实现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有利于增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

(二)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效应假说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安排一定经济实体内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和数量,从而控制经济实体的整体规模而取得的成本节约或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集团化过程中,存在一个规模效应假说,即在一定的生产限度内,随着生产批量的扩大,单位成本有下降的趋势。一般而言,规模经济有两个模型,一个是与内部规模经济相关的工厂模型,一个是与外部规模经济相关的公司模型。⑤ 工厂模型是从设备、技术、生产工艺过程等角度提出的,取决于技术经济的发展;公司模型是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的,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益。

职教集团化可以通过对各个成员单位存量资源的优化组合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如通过统一筹建各办学机构来降低学校用地、教学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的平均成本;通过统一运转、统一采购来节约办学的经常性成本,或者通过集约式集中管理、合理的专业分工,降低教育管理成本,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由于现阶段职教集团的类型不一,在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要把握好集团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既要注重工厂模型的技术经济因素,也要注意公司模型的经营管理要素,尽量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效应。

(三)资产组合理论——风险分散假说和多元化战略假说

资产组合理论是研究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将可供投资的资金分配于更多的资产上,以寻求不同类型投资者所能接受的收益和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最适当、最满意的资产组合的系统方法。17世纪初塞万提斯所谓的“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该理论的最经典比喻。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而精确地计算各种资产的持有量来分散投资风险的。资产组合理论包含两个假说,即风险分散和多元化战略假说,它们认为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组织常采用混合、合并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模式在西方企业界曾经十分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核心竞争力、价值链等新管理理论的问世,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采用专业化的经营模式。

职教集团化的组建,可以通过持有职教资产的多元化来分散教育投资风险,但在开展多元化的同时,有必要协调好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经济性关系,坚持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主业,着重于职业教育资源的专业化经营,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把职业教育资源当作生产要素来经营,但不可完全将职业教育市场化,这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匮乏阶段尤需注意。

(四)系统整体性理论——系统优化假说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论述系统的整体性,提出了“1+1>2”定律,这表明系统是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组成要素的新的功能和属性。系统优化是系统整体性功能的一种体现,从系统优化角度看,若干个实体单位组合在一起,互以其优势产生的正效应,能补偿其他实体单位的劣势所产生的负效应,从而使系统整体的正效应大大增强。系统优化观以相关成员之间互需互利为前提,不仅优势单位之间可以实行“优优互补”,而且还可以在优势单位与劣势单位之间实行“优劣互补”。⑥

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开放性,它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并力争产生1+1>2的整体性功能。在集团化过程中,它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不同办学水平和质量,但存在着业务联系、互补需要的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社会团体等结合为一体,充分开展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之间的优化组合,从而产生系统优化效益。但实践中,如果两个或N个难以协同的组织组合在一起,也有可能产生“1+1<2”的系统非优现象。所以,在职教集团化行动之初,有必要对组成集团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做周全考察,并预测和规划好集团优化可能取得的效益和具体方案。

除本文所归纳的几个理论和假说外,还有许多经济学相关理论对职教集团化行为具有启发意义,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探讨。当然,在借鉴这些经济学理论的同时,不可忽略职业教育集团与企业集团的本质区别,以及职业教育集团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国家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密切关系。

三、教育领域中相关政策和理论的支撑

职教集团的出现遵循了“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多元化办学格局的职教政策指导,是实践多元化办学格局的一种有效组织结构。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政府强调职业教育主体的教育行为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适时提出了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这无疑为职业教育的集团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推力。目前,职教集团化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政府的大力肯定和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正在各地蓬勃开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经历了前期的职业学校数量的积累,我国职业教育已初具战略规模,但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布局还不太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有限且利用率不高、投入比较分散,“投入—产出”的比较效益不明显,各职业学校都迫切需要在前期粗放式增长的基础上再寻求集约化发展的新突破口。同时,各县级和县级以上职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兴建,省重点中职学校的评比、示范性高职的评选活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一定区域和行业内“龙头”学校和优质职教资源的凸显,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职教经费的多渠道性等都为集团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都在或多或少地驱使着职业教育组织向着以规模化、集约化为宗旨的组织集团化方向演进。

从教育理论角度看,工学结合理论与当前各省市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思维模式关系最为直接。工学结合理论是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实践。中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曾呼吁:“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⑦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中倡导的建教合一、半工半读、工读(学)结合、合作教育、校企合作(官)产学(研)合作、双元制、“2+1”或“1+1+1”模式、订单培养、定向培训等举措都体现了工学结合这个基本理念。集团化的本质要素就是多个组织的联结合作、多种资源的优化组合。职教集团化的组建,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提供了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保障,为实践各种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能在促进集团各个组织的共生发展的同时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除工学结合理论以外,其他相关的教育观点,包括终身教育理念,教育的现代化、大众化和个性化理念,教育的权力分化理念,教育的市场化(或产业化)观点,教育的国际竞争意识,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观等都对职教集团化的规划与操作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和指导意义。

总之,在当前中国职教改革和发展中,职教集团化战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是开辟我国职教事业新的生长区的一个良好探索,其前景是广阔的,但集团化进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和风险,还有待各界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实践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加以及时探讨和有效规避。

注释:

①李迈强 等.陕西高职高专发展战略及政策问题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②现代组织理论创始人本尼斯所倡导的有机—适应型组织的特征包括:a.临时性,组织将变成适应性极强的、迅速变化的临时性系统;b.围绕着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设置机构;c.解决工作问题要依靠由各方面专业人员组织的群体;d.组织内部的工作协调有赖于处在各个工作群体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人员,他们身兼数职,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群体;e.工作群体的构成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谁能解决工作问题谁就发挥领导作用,无论他预定的正式角色是什么。

③王明伦 等.高职集团化办学构想——以常州大学城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④郭晓利.企业集团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⑤张晖明 等.规模经济的理论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⑥曾小军.民办教育集团化经营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7)上.

⑦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标签:;  ;  ;  

职业教育集团化可行性的理论分析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